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PPT1-PPT精美课件

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PPT1-PPT精美课件


•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 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 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 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 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 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 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 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 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 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 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 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 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 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 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 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 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人教部编版九级语文上册第六课外古 诗词诵 读《丑 奴儿》 课件
阅读拓展 人教部编版九级语文上册第六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课件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 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6分)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 壁
• (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什么字。(2分)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 “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4分)
• (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什么字。(2分)
• 下面是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对这首词的解说不. 恰当的一项是 ( A)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A.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指作者年少志高,目光远大.
B. 强说愁":没有愁而硬说愁,即无病呻吟. C. "识尽愁滋味": 经过生活的磨难和亲身的体验,真正领会,深刻理解 了"愁"的内涵. D. "欲说还休":想要说,但哀愁太深,愁绪太乱,一时不知从何说,于是欲 言却止.

答:对比 愁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
“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另一方面, “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 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 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 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 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 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 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在当 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 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 “愁”的深沉博大。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 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 不满的情 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 全篇,用这样一句 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 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 耐人寻味。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走近诗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 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的美称。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 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 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 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
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 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 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 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 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 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 “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 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 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 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 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 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 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 “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 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 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 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 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 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 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礡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 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 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 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 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 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人教部编版九级语文上册第六课外古 诗词诵 读《丑 奴儿》 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级语文上册第六课外古 诗词诵 读《丑 奴儿》 课件
•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 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 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 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 《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 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 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 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 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 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 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 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 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 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 字,有什么作用?
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 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 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 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 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作者为什么会“欲说还休”?
词中“欲说还休”实际上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 救国的言论。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 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
•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 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
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
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
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 烈的艺术效果。
人教部编版九级语文上册第六课外古 诗词诵 读《丑 奴儿》 课件
背景介绍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 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宋 光宗绍熙三年(1192)间。辛 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 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 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 己却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 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 了这首词。
朗读诗词,初步体会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人教部编版九级语文上册第六课外古 诗词诵 读《丑 奴儿》 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级语文上册第六课外古 诗词诵 读《丑 奴儿》 课件
把栏杆拍遍 梁衡
•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 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 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疏通诗意
词牌名,又称 采桑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高楼
竭力,极力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极力说愁。
“顾左右而言他”。 • C 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D 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2、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 这一叠句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两个“爱上层楼”各有什么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