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专题讲座

音乐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小学音乐“创造——探索音响与音乐”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李秀军(北京市昌平区南邵中心小学,中学高级教师)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创造的前提首先需要对音乐有所感知、有所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对创造教学常用的“探索性”、“即兴性”等教学方式不太熟悉而对学生的创造活动缺乏指导、任由学生随意“创造”。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探索音响与音乐的过程,下面我从小学阶段如何进行探索音响与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大家交流。

一、小学阶段探索音响与音乐包含的内容在创造这一领域,探索音响与音乐这一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表述:【标准】 1 ~ 2 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寻找发声材料探索声音的强弱、长短和音色。

【标准】 3 ~ 6 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声音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自制简易乐器。

二、小学阶段探索音响与音乐的方法思考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声音材料表现一定的自然情景或生活情景,首先要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鸟儿的飞翔、火车起动、运动员入场、各种竞赛场面等等;其次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人声、乐器声或其他声音材料,如鸟叫的声音可以用人声来模仿,运动员入场可选择人声呼喊口号并伴以鼓声来表现;第三可引导学生设置一个情节短剧,再用其他音源为其配制音响效果,如速度的加快,节奏的加密,力度渐强表现情绪的逐渐高涨,气氛的逐渐热烈,用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段落表现不同的场景等等;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评价。

自制乐器一般常用于探索、表现、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

比较容易制作的有下列几种:鼓——可用纸箱、纸盒制作,用筷子或木棒敲;沙球——可用塑胶空瓶、空罐子、卫生纸筒、玻璃瓶等制作,装上米粒、豆子、沙子等即成;铃鼓——可用圆形的糖果盒盖或刺绣环,在四周等距离处缝上一些小铃铛,弯边再加几条小彩带,用于摇着铃鼓;音乐杯——可用几个杯子、碗或玻璃瓶,注入不同高度的水,再用木槌或钉子敲击;六弦琴——在木板的两边固定螺丝钉或钉子,每排不同长度,再把相同皮筋绑上去,橡皮筋的长度不同、松弛的程度也不相同,音高也就不同了,可以用手指拨奏。

(一)探索音响1. 一二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海啸声、鸟叫虫鸣、野兽吼叫;如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开动与鸣笛;鸡、鸭、马、牛、羊、狗等家禽的走跑与鸣叫声;房屋里的钟表、电话、门铃的声音以及厨房里切菜、烹调的声音;还有工厂机器的轰鸣声、学校教室的读书声、军营里面的操练声、表演太极扇的呐喊声、开扇合扇声等等。

2. 三至六年级能自制简易乐器,如利用空易拉罐、瓶盖、筷子、竹筒、木棒、水杯废铁、旧锅盖、铜酒杯、各种塑料瓶、沙子、石子甚至是硬纸板、旧报纸等制作的打击乐器;制作出的乐器有三角铁、碰铃、串铃、小鼓、各种各样的沙球、敲击棒、碗琴、杯子琴等等。

(二)探索音乐一二年级: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

三至六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1. 音的高低( 1 )一二年级学生可以用音筒、音条乐器、钢琴尝试找到声音有高有低,还可以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如:鸟鸣与牛叫,鼓与喇叭的声音,女高音与男低音。

( 2 )三至六年级学生可以创设一个情景,然后用人声、乐器声等来表现。

2. 音的长短( 1 )一二年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敲击打击乐器(如三角铁与蛙鸣筒)、音条乐器(木琴与铝板琴),自己敲击并说出长与短,还可以用自然界的声音来说,如火车的鸣笛与汽车喇叭。

( 2 )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可以用打击乐器等表现雨声、风声等等。

3. 音的强弱( 1 )一二年级学生可以用打击乐器、音条乐器或人声表现强与弱( 2 )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可以用打击乐器或人声等表现火车的渐近与渐远、学校操场上同学们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脚步声、口号声等。

4. 音乐的节奏( 1 )节奏型的模仿首先发现生活中的节奏,再运用节奏模仿生活中的活动:如扫地的节奏型、送奶工敲门的节奏型、拍皮球的节奏型、跳绳的节奏等。

( 2 )节奏型的表现节奏型的探索:听音乐,听到教师规定的节奏型就开始走,音乐继续,再听到这个相同的节奏型停下。

再一次听这个音乐时,听到相同的节奏型不仅要停下来,还要自己编一个动作来表现这个节奏型的特点。

5. 音乐的节拍强拍感:用皮球拍出节拍的不同,如四二拍:第一拍拍,第二拍接;四三拍:第一拍拍,第二拍击,第三拍接。

四四拍:第一拍拍,第二拍接;第三拍:向上抛,第四拍接。

教师分别演奏三种拍号的乐曲,突出节拍特点,学生跟随音乐的拍子拍皮球,学生根据动作特点总结出强弱规律。

之后,教师即兴演奏三种节拍的音乐,交替进行,每次变拍子前给出相应拍号的固定音型,学生听到这个固定音型迅速变换拍球动作,做到与音乐的拍子相吻合。

6. 休止符听音乐走起来,听到休止停下来摆一个造型;再听时继续走,听到休止符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

听音乐传球(按稳定拍传)听到休止停下。

7. 模仿音乐情境还可以通过聆听音乐,首先初听,然后再去想想每一段音乐像是在模仿什么,讲的什么。

然后再用一些乐器模仿。

三、小学阶段探索音响与音乐的典型课例(一)“音的高低”(二年级)教学案例这是于静老师的二年级音乐教学片断,老师从自然界中的小鸟和老牛的鸣叫声引入,说明声音有高有低,继而通过听辨不同材质的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敲击音筒、听辨小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对比演奏、敲击木琴、演奏钢琴、拍手拍腿等活动,最后达到了认识与辨别音的高低的目的。

(二)“音的长短”教学案例这节课是杨美玲老师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与听辨音的长短。

一开始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动作对听到的声音长短做出反应,如听到短音跳一下,听到长音转一圈;听到长音时慢传球,听到短音时快传球。

音的长短是声音延续时间的长短造成的,老师通过一个动画短片把音的长短用线条来表示,把听觉转换成了视觉,继而又让学生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来说明音的长短,最后让学生用以上三种形式来表现音乐的长短。

教师注重了听,也注重了音乐的实践,通过这节课,学生肯定知道也会理解音的长短了。

(三)“音的强弱”教学案例下雨是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下雨的声音也是学生熟悉的声音,老师用播放下雨录音的形式导入,从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引出了强与弱的话题。

而且从头到尾,都在引导学生听,从听的结果中得出结论,教学活动确实贴近生活,并能做到从听觉入手。

在实践中比较,在实践中体会,教学环节多样,教学手段丰富,符合低龄儿童的心理特点。

(四)“ 探索学习——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一年级)教学案例1. 体验探究——认识小堂鼓。

教师:圆肚肚,紧绷绷,肚子里面空又空,不敲它,不出声,敲它就喊咚、咚、咚!(学生猜谜)教师:谁来敲敲老师手中的这个鼓?(学生敲鼓)教师:你还能用其他方式来敲击它吗,除了敲鼓面,还能让它发出与刚才不相同的声音来?(学生探究敲击小鼓)教师:小堂鼓还有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个是小锣,一个是小镲,让我们来听听它们的声音!(师示范演奏锣、镲)教师:谁来演奏一下它们呢?(学生敲击锣和镲,感受其声音特点)2. 模仿学习教师:谁能模仿一下老师打的节奏?(学生模仿)3. 合作学习(1)生生合作。

教师:现在我们就将锣、鼓、镲的声音组合在一起!教师;请你们也来做一个锣鼓手,组建一支锣鼓队吧!(学生自制乐器表演)(2)师生合作。

4. 模仿教师:刚才我们敲的就是这条节奏(出示教学卡片)。

龙咚龙咚锵 X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个声音!(学生模仿)教师小结:锣、鼓、镲是最能烘托热烈气氛的,尤其适合表现热烈喜庆的氛围。

案例评析:这是李丽结合教材歌曲《龙咚锵》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在玩儿中不仅认识了锣、鼓、镲这三种民族打击乐器,还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敲击鼓的不同位置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通过与锣和镲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音色产生的不同效果,并通过组织乐器演奏和学生自制乐器表演组成锣鼓队的表演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五)“玩具进行曲”(二年级)教学案例1. 教师放《玩具进行曲》片段音乐。

学生随音乐拍手进教室,初步感受进行曲的风格。

2. 教师出示各种玩具,设问学生说说今天的教室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后回答。

3. 出示课件①播放洋娃娃完整演唱的《玩具进行曲》,并配音乐动画。

让学生完整的熟悉歌曲旋律,初步感受歌曲表现的音乐形象。

②播放洋娃娃的歌声及大鼓伴奏声。

( 师:你身边什么发出的声音最像大鼓,找一找 ) 学生观看,模仿敲大鼓的声音:咚咚 | 咚 O | | 。

学生找一找身边有哪些东西的声音像大鼓并敲一敲。

学生在歌声中模仿玩具敲大鼓和碰钟,并寻找与之音色相近的音源。

4. 教师鼓励学生上前演示。

学生用“自己的大鼓”为《玩具进行曲》伴奏。

5. 教师出示课件播放洋娃娃的歌声及小老鼠的碰钟声。

学生模仿碰钟的声音:叮— | 叮— | |6. 引导学生寻找与碰钟声音相似的乐器。

学生找找像碰钟声音的乐器,并敲一敲。

7. 学生用“自己的碰钟”为《玩具进行曲》伴奏。

教师将同一首歌曲以不同的形式熟悉了多次,并且用打击乐参与表现,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歌曲情绪,较快地学唱歌曲。

案例评析:这是谷彩梅老师的二年级音乐课《玩具进行曲》的教学片断,教师通过提问:你身边什么发出的声音最像大鼓?像碰钟?来引导学生探索乐器音色的不同,巧妙地利用身边的物品做自己的“大鼓”和“碰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听觉能力。

通过演奏自己的“大鼓”和“碰钟”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六)“探索音乐的快慢”教学案例周洁清老师的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和音乐实践,理解速度这一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最后的环节是让学生用前面练习过的节奏乐器为这段音乐即兴配伴奏。

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表现得非常好,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很好地配合了音乐的播放,也表现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当然也离不开老师的现场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