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洋务运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洋务运动


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
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其 无知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
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问英 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 “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 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 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鸦片战争,英军炮轰中国战舰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
4、评价:
材料一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他们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材料三……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始而演习,继而试 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变法通议》
议一议: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你能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他为什么要“跪着造 反”?借助孔子
依靠皇帝 宣传反封建专制的维新变法思想
1、封建势力的强大: 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3、维新派没有实权: 4、康有为本人的原因:
3、维新思想的意义
(1)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2)促成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 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
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
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2、维新思想的发展:
人物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思想特点
第八课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情境导入:
四 幅 图 片 反 映 了 什 么?
中国
西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向世界学习
1840年(鸦片战争后)
器物(技术)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
制度(经济政治)
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探究
下图反映了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内外形势? 在这种形势下,你认为清政府会怎么办?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 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2、含义: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探究 :
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 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不完全同意: 继承:
他们同属于地主阶级;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发展:
(1)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领域更广; (2)洋务派学西方的首要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来维护 封建统治,林则徐、魏源学西方目的的重心在于抵御外侮; (3)洋务派学习西方进行了充分的实践。
——李鸿章
材裱裱你料糊认糊中匠为匠的指“们破的何用屋是尝什子哪能么指 些实“的 人在材是 ?放料什手”么办东?理贴”西的补原?因是什么?
李西鸿方章的曾生国产藩技左术宗等棠张之洞等 清王遇朝到的顽腐固朽派统的治阻挠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 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 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 牛二虎之力。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等在 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 棠在京外推动,那末,英法联军及太平 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好像鸦 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一样。
A、清政府闭关锁国导致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B、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不能解决民族危机。 C、鸦片战争的打击。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
魏源 《海国图志》书影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 了解对手,设立翻译馆, 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积 极探求西方军事科学技术, 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 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 支“器良、技熟、胆壮、 心齐”的新式海军。
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李鸿章、翁同龢 、荣 禄等人,奉光绪帝的命令接见康有为,询问有关变法 事项。顽固派重臣荣禄气势汹汹地教训康有为说: “祖宗之法是不可变的!”
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为什么总会遇到众多阻力?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思想解放潮流。
小结: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抵抗派
洋务派
维新派
“开眼看世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变法
器物阶段
制度阶段
研究性学习:
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船炮,以 抵抗英国侵略者。道光帝对林则徐建议的朱批是: “无理!可恶!”“一派胡言”。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 人心不在技艺。
代 表 作:《各国律例》《四洲志》 核心思想: 师夷长技(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 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 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其基本内容:悉夷、师夷、制夷三位 一体,即前提、手段、目的的有机结 合。新思想实质是强国御侮,维护清 政府统治地位。
——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1861年)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 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 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 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 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 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 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 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目的)来挽救江 河日下的清王朝。
3、实践: 洋务派将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 些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了新式 海军,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实习生出国深造。
《 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境遇如何?对日本有何影 响?
在日本受到推崇。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 (1)积极影响
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开眼看世界的思 想发展为一股思潮;
为后来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近代 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2)局限性 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技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新学伪经考》 实行君主立宪
《孔子改制考》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 治思想与中国传统 儒家思想相结合
《变法通议》 《天演论》
伸民权、设议 院、变法图存
用民权否定君权
总结西方变法 的经验教训指 导变法
以西方进化论 作为变法维新 的理论武器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 根据材料回答《海国图志》在中国境遇如何?为什么 中国的守旧官吏会认为它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在中国遭到冷遇。因为《海国图志》介绍了有关世界
历史、地理知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冲 击了中国士大夫固有的思想体系,因而遭到仇视。
材料 佐久间象山(日本思想家)在读到《海国 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 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 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 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 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 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三、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60——90年代末)
探究:
1、维新思想的早期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 意诚美矣。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力以权分,权分而力弱, 虽立乎万国公法之中,必至有公不公、法不法,环起交攻之势。故欲借公法以 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材料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
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 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 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 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 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 册左右。
20世纪初,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革命道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第八课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探究 :依据 图文中的信 息,你认为 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新思 想提出的原 因是什么?
鸦片战争时的道光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