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规划_
规划空间格局——一心八区、组团发 展以组团发展为模式,以绿化廊道、 交通为网络,分割形成“一心、八区” 的主导产业、职能产业综合体,完善 城市发展格局的需求。 一心:大西安“中心区” 八区:沣渭新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 展的引领区,是城市特色功能区和生 物产业聚集区;是人居环境适宜的新 型都市商务中心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生 物及环保产业基地。 泾渭新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以 生态、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新 区。 浐灞新区:集会展、国际合作交流、 现代服务、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区。 潏滈新区: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主导的 科技产业片区。 空港区:空港新城 高新区:高新技术研发区 物流区:国际港务能源产业承接区 生态区:生态、农家休闲养生区
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九宫格局的
城市空间布局模式。进入21世纪,随着西 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03年底西安开始 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西安市第 四次城市总体规划(2008至2010年),将城 市性质定位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国 西部最重要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西部地区 交通枢纽型城市,富有东方古都神韵的华 夏历史公园,世界旅游之都。
丰镐二京
周代的都城采用《周考工记》
中的布局模式:“方九里,
双子之城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涂九轨”,形成最典型的九
宫格局。
治久安长——长安
唐长安城创立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形成108个坊和东西两市,市域 范围内的大九宫格局和主城区范 围内的小九宫格局相结合,规模 宏大,气势雄伟,这种城市结构 不仅传承了历史,还将为今后的 城市建设提供发展空间。展示出 大唐博大、精深、开放的气魄,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西安城市规划中重点:西安历史文化维护西安“世界著名古
都”地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古城精华,挖 掘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 主要保护自 然历史环境、城市历史格局、大遗址、历史街区、其它物质 类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古树名木等八类。 保护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南部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带, 中部历史地貌河湖水系保护带,北部台塬古遗址、古陵墓保 护带和城区历史名城保护带。 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采取 “只拆不建、多拆少建”的措施,逐步降低明城墙以内的居 住人口密度,外迁行政机关,减轻老城的交通压力,依托老 城内的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发展商贸、旅游、文化产业
的空间布局模式。20世纪90年代,西安启动了第三次 城市总体规划(1995至2010年),按照保护古城,降低 密度,控制规模,节约土地,优化环境,发展组团,基础 先行,改善中心的原则,西安城市空间布局确定为中 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格局,提出 了中心城市、卫星城、建制镇的三级城镇体系;组团 之间以城市快速路相连接,中心城市与组团中间地带 为生态区。市区道路网继承唐长安城棋盘式路网和 轴线对称布局特点,采取棋盘、环状加放射的模式, 形成二轴三环八放射的干道环路系统,形成完整网络 状结构,快速疏散和对外连接高速公路。保护发展城 市中轴线,确定了以明西安府城的主轴线作为西安的 城市中轴线,构建较为理想的中心城市的完整形态。 开始考虑城市轨道交通与南部发展区沿三条道路交 通轴延伸
2009年国家颁布的
《关中-天水经济 区发展规划》中西 安被列为继北京、 上海之后,我国第 三“国际化大都 市”。
西安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安地区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称。市区东有灞河、浐
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沣河,北有渭河、泾河,此外还 有黑河、石川河、涝河、零河等较大河流。其中绝大多数属 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渭河横贯西安市境内约150公里,年 径流量为25亿立方米。 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 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 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 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秦岭以北平 原地区具有良好的储存地热水的地质条件,仅城区可以开发 的地热面积约780平方公里,地下热水可采储量约为5.39亿 立方米。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然 春季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雨水较多,冬季 则显干冷缺少雨雪。全年平均气温13度。
凸显“九宫格局”布局特色
城市空间形态确定为九
宫格局、棋盘路网、轴 线突出、一城多心格局。
构建“一城、一轴、一环、多中心”
“九宫格局”的基础上,沿城 市放射状交通线向外发展功能 区,形成多个城市副中心, 一城”指主城区是西安城市发 展的主中心,集商贸、文化、 科教、旅游、居住等功能为一 体; “一轴”为以陇海线为主轴的 城镇经济发展轴; “一环”为以关中环线为纽带 的城镇经济发展集群带; “多中心”指4个组团(六村堡、 常宁、新筑、洪庆)、3个新城 (临潼、阎良、泾渭)、4个中 心城镇(户县、高陵、周至、 蓝田),同时,重点发展50个 职能特色突出的建制镇及街办,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 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快速 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中:
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进
一步明确了大遗址保护 的布局理念。确立了以 明城为中心,继承和发 展唐长安城棋盘式路网、 轴线对称的布局特点, 以显示唐长安城的宏大 规模,保持明城的严谨 格局,保护周,汗,秦, 唐重大遗址为特点,新 城围绕旧城的发展模式
明城的古城改造
3.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中心集团与外围组团
古都城、古墓葬、古宫殿 遗址以及其他古文化胜迹最集 中、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西安作为东方世界历史文化的代表 区域之一,先后有200多个国家元首 以及领导人访问古都西安,包括联 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日本天皇、 德国总理、法国总统、英国首相等 等。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 族的历史”,西安,这座中国历史 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传承的雍 容儒雅,博学智慧,大气恢弘,成 为中国古达历史的底片,中国文化 的名片之一
西安市的面积为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1066平 方公里,有9个管辖区,分别是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 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和长安区。 目前全市人口达到700多万。 西安市管辖的县有4个,分别是蓝田县、周至县、户 县和高陵县。其中,蓝田之名得于该县之美玉。古人 云:“玉之美者曰珠,其次曰蓝,故名蓝田”。蓝田玉, 是中国四大美玉之一。
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现状主要是建国后经过四
次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形成的
1.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沿袭古城轴线对称的空间布局
模式,吸取汉、唐长安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传统,沿袭了唐长 安城棋盘路网和轴线对称的整体格局; 2 城市建设避开周、秦、汉、唐四大遗址地区,保护了大批 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 3 在明城范围内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布局的艺术特色,两条相 互垂直的主干道,以钟楼作为对景,对于保持古都的历史风 貌起到生色增辉的作用; 4 对于西安标志性古建筑,如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 西安城墙、城楼等,规划运用多种手法为其提供轴线位置、 空间环境以及内外观赏条件,为古城保护的环境设计提供了 先决条件。 5 城市性质:以轻型精密机械制造和纺织为主的工业城市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
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 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 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 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 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 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 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 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
西安城市规划
历史规划格局
现阶段总体规划
城市未来规划
长安城传统规划
双子之城
最早在西安地区建都的是周 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在沣 河西岸建立了国都丰京,但 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灭 商以后周朝发展的需要,周 武王又在沣河之东营建了新 城称作镐京,成为中国最早 的一座双子城。两座京城隔 河相望,一桥相通,实际上 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叶 落 作 品
用地规划
住宅规划
商业设施 规划
城市交通
西安是国家交通规划的枢 纽,西安的绕城高速向 外辐射,在地图上看就 像个‘太阳’(形状) 向四周辐射。
西安主城区交通示意图
在主城区道路系统规划
方面,完善主城区快速 路、主干路、次干路、 支路四级道路系统,形 成“一高、一绕、两轴、 三环、六纵、七横、八 射线加旅游环线”的道 路网格局,规划道路网 密度为3.31公里/ 平方公里(不含支路)。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
“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 中华民族的6000年前的新 石器时代晚期,同时确定了西 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2011年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 区规划》将西安确定为“全国 历史文化基地”。如今的西安 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 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 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 制造基地。
一城多心”的布局,是指在
。“
从西安第一次、二次、三次、
四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 市空间格局,可以看出,城市 空间发展路线为单中心双中 心一体化。城市内部空间结 构由单核演化向多核演化发 展;外部空间演化由星状化 结构、点式演化,沿着点一 轴发展模式向串珠放射状、 网络化结构均匀伸展,逐步 趋向区域一体化。
———魅力西安
春风得意马蹄急 一日看尽长安花
西安简介
西安位于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 中盆地,北临渭河,南依终南山,周围曲 流环绕 。西安有三千年建城史,历史上 包括西汉、唐在内的总共13个王朝都曾在 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长达1000多年,与洛阳、北 京、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