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二)评价体系模式化
目前,不论是对高校科研竞争力的评价还是对 个人的业绩评价都具有明显的模式化特征:一是考
核内容往往以课题、论文、专利、获奖等显性成果 为主;二是“评价标准以单学科评价为主,缺乏对
根据协同创新中心任务的需要,科学设置协同创新 科研人员岗位和管理人员岗位。在协同创新、联合 攻关的过程中,可根据创新方向和任务需求及时调 整岗位数量及岗位条件要求,及时补充所需学科的 科技人才充实创新队伍。协同创新中心的用人方式 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以任务 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人员流动不调动,以突破
富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加盟协同创新
创新链条的各个节点贡献有所侧重。 所以,高校要建立多维协同激励分配制度,形 成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责任、贡献与报酬的 一致性。协同激励分配制度要体现“协同”,既要
考虑“主角”又要考虑“配角”,既要考虑“团队”
工作。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中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和 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培养造就一批尖子人才。以优 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为出发点,以大项目、 大平台、大团队为支撑,以成果带动科研水平的提
和方式。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术诚信教育、 知识产权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加大政策支持
高教探索
2013年第2期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 人才队伍建设探析冰
陈冬梅
摘要:大力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战略要求和良好契机。高校作为科技人才 资源最聚集的创新主体,现行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还不能适应“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要求。为有效推进协 同创新的顺利开展,高校在研究现行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体制,在平台机制建设、 人才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尽快提升人才队伍协同创新能力,全面服务“产学研用”
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
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
新活动”口J。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成为新时期深入 “产学研用”合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
竞争力的战略要求和良好契机。为保障协同创新的 顺利推进,各创新主体(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行
收稿日期:2012一lO—11 作者简介:陈冬梅,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十I]/510300) 木本文系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1807030117)的 成果之一。
创新主体间的壁垒,真正实现智力资源共享。在选 人用人的过程中,要建立以科技开发能力、协同创
跨学科创新和成果应用的实际考察”【3 3;三是评价 期限多以1年或1个聘期为界限,而许多技术问题 却是多年以来悬而未决的难题,深入研究需要较长 时间支撑。面对考核评价所带来的压力,极少高校
科技人员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针对某个技 术难题保持长期持续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 (三)利益分配单一化
伴随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复杂性
不断提高,技术更新不断加快,攻破科技难关不能
技创新对提升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和解决国家
重大需求的实效。
高校科技人才的考评制度要注重三个结合:一 是总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协同创新的总体目标 由参与协同创新的科技人员的工作目标组成,考评 要注重每一名科技人员的能力所长、创新周期不同
弱,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人才普遍陷入“孤军作战”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标志性成果。高校的人 才队伍建设需要有新的突破,才能尽快提升科技人 才协同创新能力,全面服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建设工作。 (一)平台机制建设要有新突破 为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发挥各创新主 体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协同创新中心要以机制 体制改革为核心,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 企业的深度合作,高校须牵头探索适应于“产学研 用”协同创新的人才管理模式,重视平台机制改革, 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1.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深化人 员聘用制度改革,在现有的岗位聘用制度框架下,
的局面。即使是“产学研结合”项目,在研发过程 中,也缺乏资源、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统筹 协调,普遍追求各自完成所承担的任务。面对当今 许多需要多学科融合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限于缺 乏统筹的局面,往往难以产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相统一。 4.加强人才继续教育。以“建设~支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
职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每学年有计划地选派一
批具有较好专业理论基础又有协作精神的年轻教师 到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实践工作,强化目标管理和过 程控制,落实“校企交替工作制度”,全面提升教
师队伍”为目标,完善高校人才队伍继续教育内容
合作,循序渐进地推进协同。协同创新中心定期组
协同创新对各创新主体提升自身自主的创新能 力提出新的要求,高等学校要全面提升科技人才协 同创新能力,以适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 攻关、协同创新”的迫切要求。
1.强化人才服务能力。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 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要继续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
织“科技活动沙龙”等科技交流活动,让科技人才 在科技交流活动平台上互相沟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 思路、困难和收获。同时,“以人为本”,培养彼此 尊重创新兴趣,争取做到个人兴趣与创新中心目标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以多元创新主体的协 同互动为前提,要求参加协同创新的各方破除区域、 行业、领域之间的壁垒与鸿沟,通过创新人才及团 队的整合、技术渗透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问题。参与
协同创新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创新人员的人事、
新能力、管理协调能力等因素为主要依据的岗位聘 用标准,打破归属、职称、学历、身份约束,按照 业绩考核,竞争上岗。 2.形成以质量和贡献为依据的人才考评制度。
持。
建立协同创新的分配制度时应该考虑影响分配的因 素:一是参与协同创新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部 门),面对的考核评价体系有所不同;二是创新中心 的科技人员人数较多,各自的需求不尽相同;三是 参与创新的因素包含技术、管理和信息等多维度;
四是形成协同创新成果的周期较长,各创新主体在
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投入,要实现从资助个 体发展向资助个人与团队建设并举模式转变,鼓励
尤其是高校,作为科技人才资源最聚集的创新主体, 要牵头探索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断提升人 才队伍的创新能力。面临新的机遇期,高校不可错
过,急需总结多年来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从平台机制建设、人才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团
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所谓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教师 之间,高校与高校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科研院所和 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之问,围绕国家重
情况,设立“跳一跳能达到”的考评目标以充分激
仅仅依赖于某个创新主体的“单打独斗”或“自我
探索”,只有通过不同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整合创 新力量和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的强
.44.
励每一名科技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二是短期目
万方数据
・教育管理・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协同 创新良性发展。 (二)人才创新能力建设要有新突破
协同创新的人文氛围充分融入高等学校的组织文化
建设中,通过开放共赢的机制,强化“协同创新,
人人有责”的主人翁意识,确保“产学研用”协同 创新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同时关注因协同创新竞争 加剧带来的不安全负面心理影响,从组织内部的协 同开始,条件成熟时再推进不同单位之间的无界化
・43・
万方数据
・教育管理・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势阵容,才能达到“1+1+1>3”的目标,取得
人员作为学校办学的依赖型人才资源,承担着大量 的教育教学任务,难以有充裕的精力开展校企合作。 同时,又由于缺少产、学、研、用各方协同参与的 创新组织形式,科研团队学科结构单一,具有企业 实践经历的高级技术服务型人才缺乏,整体力量薄
客观、准确、全面的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是激励科技
工资关系在各自为政的单位中,在考核、分配等方
面的要求存在差异,用单一的利益分配激励制度很
人才投身协同创新工作,保证协同创新可持续运作 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是对未知或未解的难题进行 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艰苦的过程中需要科技人员承 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 以,对于科技人才的考核,要改变单纯以论文、获 奖、专利、科研经费论英雄的考核评价方式,形成
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凝聚力,吸引更多具有协同意 愿与创新能力的单位加盟,须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分 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区别于科研团队的分配制度,
2.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以实际业绩成 果和创新潜能为主要依据,选拔一批在科研一线工 作的创新型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拔尖人才培养对 象。对那些在科技攻关、技术服务、拓展校企合作 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的灵魂人物提供科研创新支持, 促进他们出好成果,取得突出业绩。要在优秀人才 计划、公派出国学习和交流等相关资源配置方面给 予参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科技人才倾斜支
以质量和贡献为依据的人才考评制度,重点考核科
难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而且,目前利益分 配往往注重个体、忽略团队,在团队分配中往往又 重视“主角”,忽视“配角”。这些单一化的利益分 配机制将极大影响各方参与协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的充分发挥,甚至使协同创新无法继续深入合作。
二、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需要新突破
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
展的重大需求,创新效率低下,多数高校科技人员 无法有效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 术尖端领域的前赡性研究及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 的公益研究。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与“产学研用”协
同创新要求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团队结构简单化 多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高校科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