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诗文编年【摘要】北宋奸臣蔡京因贪奢误国,虽有文采,亦有好的诗文,但文留存至今者稀。
宋人笔记及史书中偶有记载,综合史料大都可确定其写作年代,亦由此从另一侧面了解蔡京其人。
【关键词】蔡京诗文编年【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51-02蔡京在北宋徽宗朝四次出任宰相,为相期间曾为百姓做过实事,即要求全国各地设立居养院(养鳏寡孤独)、安济坊(免费为穷人治病之所)和待漏院(安葬那些死后没有人管或贫穷不能下葬之人),但其贪婪奢靡,恋权弄权,结党排斥异己,残害元祐旧臣,媚上欺下,作为宰相不但不阻止徽宗的享乐,却以“丰享豫大”之说为其作托词,修明堂、建艮岳,以至为满足徽宗的搜奇之心而大兴“花石纲”。
金兵铁蹄踏进都城之际,蔡京与童贯、王黼等误国殃民的六人被民众称为“六贼”,要求予以严惩。
由此《宋史》蔡京入奸臣传。
不过六贼中蔡京是唯一自然死亡的人,人皆以为是其为相时几项益民之举之故。
蔡京生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其父蔡准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秘书臣、侍郎,与苏轼为友,曾一起游玩,并互有和诗留传。
其家一门五人中进士,除蔡准外,尚有蔡京与弟蔡卞,京子蔡翛和蔡仍,京孙蔡衍。
蔡京诗文俱佳,绘画深受艺术家帝王徽宗所喜爱,书法更是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
因其奸臣之名,作品多不传,本文就其现存诗文作编年简介。
元祐四年(1089年),43岁,《送行诗》。
此诗刻于河北保定石碑之上得以保存。
元祐四年六月十八日,成都知府李之纯为户部侍郎,而龙图阁待制知灜州蔡京则代替李之纯而知成都,因谏官和御史弹劾其党附蔡确(神宗元丰时宰相,哲宗继位后罢相),尚未到成都上任,便于二十四日改成了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接着又于七月二十八日改为知扬州。
其在扬州任上直到元祐五年(1090年)。
此诗是蔡京送给从开封到保州(今河北保定)任职的友人李誴的。
应该是蔡京从瀛洲回京城等待再次外任之时,就是六月十八日至七月或八月之间。
“登坛授钺将军事,剖竹分符刺史材。
十万貔貅环玉帐,三千宾客在金台。
”诗中充满了对李誴的赞扬和去地方任职的勉励与建功立业的畅想。
绍圣元年(1094年),48岁,旅途作诗。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欲承神宗之业进行变法,于是在成都任上的变法派蔡京于此年三月被召回京城任户部尚书。
从蜀地回京途中,蔡京作了一首诗,“我行畏暑途”,可知回程是在夏天。
因重返权力中心,虽是炎夏而心情舒畅,“人生异忧乐,所乐惟所趣”。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56岁,《双庙记》。
绍圣三年(1098年),蔡京为翰林学士承旨。
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继位。
因曾布、韩忠彦排挤,蔡京被出知太原、永兴、江宁,但皆不至,因蔡京与哲宗向后之侄向宗回、向宗良交好,太后以要其完成“神宗史”为借口留在京城。
陈瓘等交相论京之恶,蔡京离开开封居于杭州。
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十二日,蔡京知定州,二十二日,蔡京经过江苏吴郡(今吴县),郡守吴伯举重修了此地的南双庙,请蔡京作记并书题,即今存于范成大《绍定吴郡志》卷十二的《双庙记》。
大观二年(1108年)正月一日,《宣和殿记》(佚)。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首次任相,为相期间立元祐奸党碑。
崇宁五年(1104年),因星变罢相。
但徽宗的宠信未减,故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再次任相。
第二年,“徽宗御制《宣和殿记》,多述绍述熙丰之事及崇观施行绩效。
其文实蔡京为之。
”京具文采,徽宗深信,故有此殊荣。
大观四年(1110年),64岁,《诏赐南园示亲党》。
大观三年(1109年),蔡京因专权被言官所劾,罢相。
仍提举编修《哲宗实录》,长子攸除枢密直学士,次子儵除直秘阁。
第二年元月二十一日,赐苏州南园充宅第,蔡京作《诏赐南园示亲党》,“八年帷幄竟何为,更赐南园宠退师”,对自己的宰相生涯颇为得意。
政和二年(1112年),66岁,《太清楼侍宴记》、《听琴图》题诗。
政和元年(1111年)始,蔡京复太子少师、太子太师,为第三次任相作准备。
第二年五月,蔡京第三次任相。
此前徽宗想再相蔡京之意非常明确,二月在京师赐蔡京居所,三月诏蔡京由杭入京,四月八日,又大宴蔡京及其子蔡攸等于太清楼。
蔡京作《太清楼侍宴记》。
同年,徽宗作《听琴图》,蔡京图上题诗,赞赏身着道袍的徽宗“仰窥低审含情客,以听无弦一弄中”。
蔡京常在徽宗画上题字或题跋,如《雪江归棹图》上的跋。
徽宗亦常赐予蔡京优秀的画作,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此次任相是蔡京在相位时间最长的一次,长达八年。
政和二年(1112年)至宣和元年(1119年),66岁作《春帖子》。
此诗收入蔡絛《西清诗话》,蔡絛说“鲁公在玉堂七年”,则指蔡京第三次任相期间,七年,应是1112年至1119年间,此春帖子以迎春为主题,“龙烛影里犹是腊,凤箫声里已吹春”,应是春节时所作。
即是1112年至1119年某年春节所制。
政和五年(1115年),69岁,《宣和殿曲宴记》。
政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徽宗在崇政殿召大臣看臣庶子弟五百人的武技表演,之后在宣和殿赐宴于蔡京等,蔡京作《宣和殿曲宴记》,同日以蔡京长子蔡攸为宣和殿学士。
政和六年(1116年),70岁,作《应制诗》。
政和六年闰正月十五日,蔡京作《应制诗》一首。
颂天下太平与皇家气象“天仗下,临蓬岛,正耐莺花绕。
华芝回辇端门道,万炬烛龙街耀。
楼上风传语笑,归似钧天觉。
”政和七年(1117年),71岁,作《王贵妃传》(佚)。
政和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徽宗王贵妃逝,蔡京作《王贵妃传》。
蔡京与徽宗关系亲近,政和六年和宣和元年徽宗到蔡京家,几次赐蔡京宅第及其家庙所用祭器。
重和元年(1118年),蔡京子蔡鞗娶徽宗女茂德帝姬,关系更近一层。
宣和元年(1119年),73岁,作《见安妃诗》、《保和殿曲燕》、《鸣銮堂记》、《恭和御制己亥十一月十三日南郊天斋宫即事赐诗》。
已为亲家的蔡京与徽宗关系更为密切,蔡京甚至可以见到徽宗的宠妃安妃,宣和元年九月十二日徽宗宴请大臣于保和殿,蔡京请求见安妃,徽宗同意,蔡京写《见安妃诗》,对安妃的美貌极力赞美“月里姮娥终有恨,槛中姑射未应真”。
第二天,蔡京作《保和殿曲燕》。
九月二十日,徽宗带着淑妃到蔡京家鸣銮堂,当日蔡京作《鸣銮堂记》,记中说到徽宗到蔡家后曾讲“今岁四幸鸣銮堂矣”,由此知这一年徽宗已是第四次到蔡家,亦可见二人交往之密切。
二十三日,蔡京子蔡翛、蔡鯈为保和殿学士。
二十四日,蔡攸为开府仪同三司。
十一月十三日,皇帝南郊祭天作赓歌送蔡京,蔡京和诗三首,即《恭和御制己亥十一月十三日南郊天斋宫即事赐诗》,颂扬皇家的威仪及徽宗的贤德,“共喜天心扶圣德,珠玑更误宠恩沾”,“五门晓吹开旗尾,万骑花光入帽檐。
已见神光昭感格,鹤书恩下万邦沾”。
因此次冬郊,加蔡京恩为“食邑一千户、实食封四百户”。
宣和二年(1120年),74岁,作应制诗、《延福宫曲燕记》。
宣和二年六月,蔡京退休,恩宠如旧。
四月徽宗幸蔡京第,京八子、十孙、四曾孙推恩,并寄禄官上转行一官。
夏天,作应制诗,因诗中有“朱夏好风临至日”,可知是夏天。
十二月二十七日,蔡京与子保和殿学士蔡翛参加了皇帝在延福宫设的宴席,并作《延福宫曲燕记》。
宣和四年(1122年),76岁,作《送蔡攸征燕》。
宣和二年,宋两次遣使到金国,欲合作夹攻契丹辽国。
真正的合作却是宣和四年,金派使至宋相约攻辽,宋派童贯领兵作战。
蔡京对联金攻辽非常支持。
蔡攸为河东、河北路宣抚副使,于五月十八日出征,蔡京送其子诗,“目送旌旗如昨梦,心存关塞起新愁。
缁衣堂下清风满,早早归来醉一瓯”。
希望早得捷报。
蔡攸更以为战功唾手可得,向徽宗辞行时,竟要求徽宗在其凯旋之时赐当时立于帝侧的两个嫔妃,帝竟笑而不责。
徽宗与蔡家关系之亲近由此可见一斑。
七月蔡攸兵败。
虽然宣和五年(1123年)蔡攸与童贯收复燕山府,但财帛人口均为金人所夺,只是一座空城而已。
年末,深受徽宗信任的蔡京取消退休,继领三省事。
靖康元年(1126年),80岁,二月十三日以后,七月二十一日以前作《别宠姬》。
宣和六年(1124年)十二月,蔡京第四次任相。
又开始执行元丰旧法,实于国事无补而至扰民。
如此高龄的蔡京“目昏不能视事,事皆决于子絛”,而絛“威福自任,同列皆不能堪”。
故第二年四月十一日,罢絛侍读,十九日,蔡京罢相。
此时的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九月,辽亡。
十月,徽宗到蔡家探视蔡京。
十二月十二日,金人两路南下攻宋。
二十三日,逃避责任的徽宗强让帝位与其子桓,即钦宗。
二十七日,太学生请诛蔡京。
作为国之栋梁的蔡京此时却因金人来犯而急于转移京中贪腐所得财物。
民之怨恨乃情理中事矣。
靖康元年二月十三日始,蔡京及其子孙不断被贬。
因金人闻其有妾甚美者三人,于是要求赠送。
蔡京无奈,作诗以别,诗曰“为爱桃花三树红,年年岁岁惹东风。
如今去逐它人手,谁复尊前念老翁。
”七月二十一日,蔡京到潭州(今湖南长沙)病亡。
故此诗应写于二月十三日至七月二十一日之间。
蔡京南迁途中,因其误国大奸,人皆恶之,以至不售其食,甚至诟骂不已。
到潭州后,蔡京写诗“八十一年往世,四千里外无家。
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
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颇有悔意。
四月十一日,朝廷又下旨移其到更远的衡州,之前的贬所是南京、河南府和德安府,均在潭州以北,而衡州在潭州以南,而七月二十一日蔡京亡于潭州,故此诗应作于四月十一日至七月二十一日之间。
年代不确定的诗词。
据蔡絛《西清诗话》,蔡京的诗词尚有《忆凤凰家山词》、《和人对月词》、《车驾祓禊西池拟应制词》。
另有一张流入日本的胡舜臣画作《送郝玄明使秦书画卷》上,有蔡京一首题诗《送郝玄明使秦》“送君不折都门柳,送君不设阳关酒。
惟取西陵松树枝,与尔相看岁寒友。
”表达友朋厚谊深情。
参考文献[1]康德武.《蔡京送行诗碑》解析[j].文物春秋,1996(3)[2]〔南宋〕李埴.皇宋十朝纲要[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3]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清〕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顾吉辰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4〔责任编辑: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