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山系地貌也有利于季风雨的形成
蒙古高压对温度的影响 ,夏季增温快、气温高;水热 同步,有效降水量增加。
2.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基本国情) 土地资源基本概况
国土总面积960万km2,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第三位。
人均占有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数的29%,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俄 罗斯、美国人均的1.8%、2.4%、7.0%和21%。
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不足。 土地利用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 土地退化、损毁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中国土地资源禀赋
中国是世界第三位的土地资源大国,南北跨越赤道 带、热带、亚热带和北温带,东西由湿润、半湿润半干旱 到干旱区域,西南的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
可谓幅员辽阔,结构复杂,形态多样。
四、建设用地
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城镇用地
面积与地域分布:全国城镇用地总面积为2650.2千hm2,占居民 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11.0%。其中城市用地约占52.4%,建制镇用 地约占47.6%。
存在的问题:城镇用地扩展无度,土地浪费严重;城镇土地利用 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城市规划和城镇土地管理有待加强。
中国林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
•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提高林地利用率 •科学管理,集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 •积极搞好用材林基地和五大防护林体系建设 •加强森林法制管理,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
三、草地资源
类型 草地是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
牧业的土地。
国草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 草地面积减少 • 草地质量不断下降,退化严重盐渍化。 • 草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 法制管理不力,滥垦过牧现象严重 • 草地建设投入不足
中国草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策略
•加强对大面积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和建设 •积极建设人工草地 •积极实施科技兴草战略 •加强草原法制管理
存在的问题
占用耕地多、浪费大 铁路两侧用地被滥占 部分农村道路零乱,占地过多
交通用地利用对策
一要认真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二要依法保护铁路用地及设施,确保铁路运输安 全畅通。 三要对农村道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五、其他土地资源
1.荒草地
面积
未利用土地中的荒草地,是指树木郁闭度<10%,表 层为土质,生长杂草的土地,但不包括盐碱地、沼泽地和 裸土地。全国目前荒草地面积仅有49252.6千hm2。
就区域而言,人口多集中在平原、沿海和城镇,内陆 山区和偏远地区人口较少。
我国土地的开发利用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 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深度和广度也在增加。
就土地资源总量而言,我国堪称“地大物 博”,但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实际对接,我们 的人均资源量就太少了。
我国人口多,造成了资源的相对不足,但我国土地资 源的先天不足,也加剧了危机。
农村居民点用地
类型与规模 地域特点 存在的问题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对策
2.交通用地
类型与面积
中国交通用地总面积为5467.7千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0.6%,是8个一级类中面积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
分布
中国交通用地分布极不平衡。交通用地均以大城市为中心向外辐
射,全国以北京为中心,连接各省市区的省会城市;各省(市、区) 又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所辖地区辐射,组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
• 其核心问题是调节和控制区域水盐运动。 • 具体措施包括水利改良、农业技术改良、生物改良和化学
改良4个方面。
3.沼泽地
类型、面积
沼泽地是指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或渍 水,一般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据土地利 用现状调查,全国沼泽地总面积为4303.4 千hm2,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1.8%。
地域分布特征 全国沼泽地主要分布在以下3个区域:
1564.0 1458.9 2723.4 4612.4 2115.9 642.0
66.1 399.4 123.3 236.4 111.5 154.1
45.1 35.8 26.7 20.2 10.7 18.2
中国林地资源的利用特点与存在问题
•林地质量较高,但利用程度低 •森林覆盖率不高,区域分布不均 •林地生产力水平低,但发展潜力大 •林地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水平低下 •可开采的森林资源濒于枯竭,资源状况急剧恶化 • 森林防护效能降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耕地的利用特点与存在 问题
现有耕地相对不足 总体质量差,生产力水平低 存在多种不易改变的限制因素 数量逐年下降 质量退化严重
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耕地保护意识; •依法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
二、林地资源
林地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林业事业的土地, 是活的树木的载体,是森林成长的基础。
中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决定了我们的生态环境 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具有特殊的脆弱性;中国区域发展 历史好人口数量压力,决定了我们人类活动强度同世界水 平相比,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相对贫乏的人均资源和生存 空间,决定了我们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相当的 艰巨性。
第三节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现状
一、耕地资源
改良草地 2261.3 1797.4 45.5 3.8 7.3 47.0 360.3
人工草地 1064.2 404.2 65.0 6.5 21.2 44.3 523.0
中国草地资源的利用特点
•草地的分布利用及草地生产力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草地类型众多,植物资源丰富 •草地利用率不高 •草地生产力低下
东北山地和平原区域 青藏高原和新疆山地区域
东部平原和沿海区域
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
治理沼泽地应当以水为重点,以土为中心,工程措施 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并且要与保护湿地生态 环境相结合。
4.沙地
类型、面积
沙地是指表层为沙所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包括 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国 沙地总面积为50489.2千hm2,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 20.6%。
旱地
73919.8 13617.3 18870.4
8105.0 10466.1 13215.6
9645.4
菜地
1502.9 231.9 237.6 482.4 390.2 94.9 65.9
分布
全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和中部地带 的华北、东北、华东和中南4个区,这4个区的土地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3.5%,但耕地却占71.7%;西南、 西北2个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3%。
10189.1
25455.0 19.6
10298.1
20856.8 16.0
5107.6
16107.6 12.3
318.3
望天田
4374.3 0.8 1.9
1261.3 974.6 2107.6 28.1
水浇地
21670.2 6292.2 117.6 5553.4 3326.0 331.1 6049.9
第九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第一节 中国土地资源禀赋分析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地理优势和现状分析
1.中国资源的地理优势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纬度从北 纬3º58’~53º31’(南北跨近50º),东西自东经73º40’~ 135º05’(跨经度近60º)。总面积960万km2。
中国人口与世界人口发展的大势相似,经历了一个又 缓慢增长的漫长岁月,到19世纪中后期以后,增长越来越 快,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人口分布也 极不平衡。广大的西部地区,面积辽阔,资源匮乏,环境 恶劣;
东中部地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 于西部,人口密度较大。
地域分布特征
盐碱地分布极广,全国除上海、江西、湖南、贵州等 省(市)无盐碱地,北京、安徽、福建、湖北、海南、四 川、云南等省(市、区)分布极少外,其余各省(市、区) 都有一定数量的盐碱地。
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利用
• 盐碱地的治理,应本着防治结合、水利措施与农业生物措 施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人均耕地、草地、林地分别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3%、42%和 26%。
土地的主要特点
疆域辽阔、资源类型多样 ; 山地多、平地少; 耕地后备资源少、质量差; 土地资源、人口分布不均,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 。
土地资源存在问题
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特别与水资源在 空间分布上不匹配)、总体质量不高。
我国的温度带
由南向北依次出现赤道带、热带、亚热 带、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六个温度带。 除仅占国土1.2%的寒温带热量条件较差外, 其他各代的温度条件均能满足一年一熟至一 年三熟。
降水
我国背靠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面临世界最 大的大洋—太平洋,因而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强烈的 季风气候。
东部平原区降水比相近纬度地区高
• 年代久远,结构复杂 • 面积辽阔,自然类型丰富 • 山地多,平地少,利用受限 • 季风气候,干湿分布不均 • 生物区系复杂,多样性丰富
三、中国土地资源开发的对策
• 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 严格实行计划生育; 切实保护耕地; 加强土地管理。
• 增加投入、改造低产田和建设商品粮基地: 改造基本农田; 建设好商品粮基地(长江中下游、东北松嫩平原 和三江平原以及河西走廊)。
华北区 东北区 华东区 中南区 西南区 西北区
28208.1 12.4 37545.3 16.5 29180.4 12.8 45492.2 20.0 64019.6 28.1 23163.1 10.2
160445.2 40222.9 121576.5 13116.6 1090.8 156.7
19703.5 5365.6 1463.8 32057.1 2750.5 843.6 22844.1 1492.4 1970.5 32760.5 5070.3 2792.4 40881.4 17463.7 3436.4 12198.6 8080.4 20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