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中要多挖掘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数学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和用数学的能力,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的。
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自主探究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的去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探究涉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
探究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数学只有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使学生切实理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动力。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包含着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反思、评价等活动,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数学经验,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
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可创设本班学习委员到文具店,统一购买学具的系列情境。
上课开始了播放购买文具用品实况:①购买圆珠笔8盒和铅笔10捆,每盒圆珠笔6枝,每捆铅笔10枝。
②学习委员给同学们说:“圆珠笔的价格好贵一盒6枝就要9元,一捆铅笔10枝才2元。
”让学生观察购买文具用品情境,从中收集、处理好信息,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①购买圆珠笔和铅笔一共有多少枝[6×8+10×10=48+100=148(枝)]②每枝圆珠笔比每枝铅笔贵多少元?[9÷6-2÷10=1.5-0.2=1.3(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出计算两个积(商)之和(差)的运算顺序应同时先算两个积(商)。
情境素材取自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能充分利用学习工具,采用观察、实验、计算等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养成寻疑、质疑、释疑、解疑的习惯和方法,勇于思考,富于想象,乐于革新。
是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创设生活情境,自主探索“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生活情境。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就可以创设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
在活动开始之前,要为学生每人准备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来认识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①每人购买的商品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
②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进行评论。
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
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2.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
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
来自身边熟悉情景,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习对探究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挖掘小学生身边的数学学习素材。
学习“时、分、的认识”离不开钟表及钟表模型,传统数学课学习这部分内容,常常是借助钟表或模型,讲解钟面的组成及大格、小格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某一时刻,仔细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设计忽略了学生已有对钟表的感性认识。
这种认识,有些是家长给的,更多的是儿童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积累起来的。
如儿童看电视节目,每当整时或半时,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的时刻,这时儿童就会与挂在墙面上的钟表相对照。
基于对儿童的经验的认识我们不妨这样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给出时刻;解释—通过不同时刻呈现出位置不同指针的钟面,让学生解释拨出不同时刻的理由;概括—是指提示出以上各个时刻读法的共性,如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指向几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同时还要揭示组成钟面更为重要的知识,即12个大格,60个小格,一个大格等于5个小格;拓展—通过活动感受1分钟有多长及时刻的两种记法。
这样的设计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3.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探索俗语说:“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过程。
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能力。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牙膏盒的面剪下来加以比划;有的学生在纸上描出长方体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直尺量长方体的棱长……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更可贵的是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本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在自主探索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把自己当做一名初学者,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中学。
学生要在合作交流中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研究者,发现者。
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主探索。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让学生每人从自己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到一个圆柱体,然后分组活动:“观察这些圆柱体,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热烈讨论起来。
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
圆柱体上下是一样粗的……老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这一情境中有个学生提出问题:“圆柱上的这两个圆是不是一样大呢?老师紧紧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证明这种观点。
这时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他们热烈讨论,群策群力,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小组把圆柱一头的圆画在纸上,再把另一头掉过来比较;有的小组用纸条量圆柱两头的外围,看是否一样粗;有的小组量圆的直径是否一样长……在这个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合作讨论,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活动中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传统的数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无需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单纯记忆,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与个性。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探索经历意味着学生要面临很多困惑,挫折、甚至失败。
但这些是学生存在、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所以,在“自主探索”的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1.让学生学会从具体事例中发现规律在小学数学的概念学习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受认知能力和知识的局限,常常不是从定义来获得概念,而是通过一些实例、模型等直观材料,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获得。
这种比较、归纳的方法具有“发现”和证明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认知策略,是数学概念学习、法则学习、几何知识学习等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
2.让学生学会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习策略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新知识由旧知识引伸、扩展而来,旧知识不能为解决新问题服务。
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一种运算转化为另一种运算;将一种图形转化为另一种图形;把待解决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这种手段和方法,就是化归的方法,它是学习新知的一种有效策略。
学生掌握了它,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发展。
3.让学生学会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数学知识一般都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本形象思维为主的,这就是需要把抽象的知识“物化”,借助形象引发形象思维。
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是促进两种思维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让学生模一模、摆一摆、画一画、做一做,就能促进学生积累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拓宽思维、化难为易,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4.让学生学会从实践活动中自由获取知识实践操作包括了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所亲自进行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这种活动正是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学生借助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耳听口说”的学习方式,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自由获取知识。
如“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课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对,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剪、拼、移等活动,然后各小组交流、讨论后,最终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用“剪”、“补”、“拼”、“移”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当了一回“小创造者”。
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发展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表现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