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家庭教育我们说说悄悄话的教案

六年级家庭教育我们说说悄悄话的教案

《我们说说悄悄话》的教案
——鼓励孩子与父母沟通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使家长了解什么是良好的沟通,认识到良好的沟通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2.掌握同孩子交流沟通的方法途径,使之更好的同孩子沟通
交流。

3.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使家长了解如何有效的与孩子沟
通,让家长懂得交流沟通的艺术。

教学重点:
如何恰当好处和不失时机的同孩子沟通交流。

教学方法:
案例法.研讨法
教学过程:
小学六年级相对来说是一个较特珠的时期,孩子十二三岁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同时即将小学毕业升入初中。

生理的变化、学习的压力往往会使孩子产生种种不适应而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人生的关键期。

一、引入主题:
美国纽约州有一个酒鬼兼赌徒马克斯•朱克,在他之后七八代的子孙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人因偷盗被判刑,因喝酒死亡或成残废者竟多达400余人!“人种论”者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然而当时的教育学家作出另一种统计是:美国纽约有一个儿童救护会,它收容和照顾的孩子大多是乞丐、流浪者及贫民窟的孩子,即当时所谓的“低能儿童”。

由于救护会付出酬金,把孩子送到可靠的家庭里接受良好教育,结果在50年内总计收容的2.8万儿童中,有87%成为教授、医生、技工等有用之才。

最有趣的是,前面提到的马克斯•朱克一个第九代孙,也被该救护会收容,送到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寄养。

截至1917年所作统计为止,他的操作和学习成绩都特别好。

他已经20多岁,被舆论认为是“地方上的模范青年,前途大有希望”。

结论:人的未来发展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血统,而是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

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聊天的父母
家长:“今天在学校呆的怎么样啊?”
孩子:“今天学了好多新知识呢。


家长:“学新知识就对了,要多学知识,不然以后就只能搬砖。


孩子:……
孩子:“妈妈,我想跟你说个事儿。

”(孩子主动发起了聊天信号)
妈妈:“说。

”(有点不耐烦)
孩子:“妈,我想买一双球鞋。


妈妈:“买什么买?不是有那么多鞋呢吗。


孩子:“就给我买一双吧。


妈妈:“不买,赶紧做作业去!”
孩子:“哼!你不买我就不做作业!”
案例
小明,12岁,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作为毕业班的学生,课程安排紧,又是住校生。

一星期回家一次,回到家就钻进自己的屋里,除了吃饭,没事不出来。

爸爸妈妈很想关心小明的学习情况,问问他在学校里都学了什么,而小明总是说:“别问了,跟你们说了你们也不懂,还耽误我的时间。

”爸爸妈妈也很想了解小明在班里的考试排名,但一问小明,
他总是不耐烦地说:“你们问那么多干嘛啊?以后别老问我考试成绩,我压力大。

”这样,爸爸妈妈也就不再问了,与小明的话越来越少。

一天,小明的老师让家长到学校一趟。

在学校里,老师拿出了一摞从小明那里没收的小说,说小明不仅课余时间看小说,课上还常看,这些小说都是在课上被科任老师没收的。

老师还说起,一次小明与同学开玩笑,把同学的书包藏在水房,结果毁掉了好几本书,他就把自己的书陪给了同学,有好长时间上课时就借其他班学生的书。

小明的父母听后,感到非常震惊,怎么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他从不回家与自己说呢?他小时候可是非常依赖父母的,有点小事就要告诉父母,长大了怎么全变了呢?
案例分析:
为什么孩子长大了反而和父母变得生疏了?原来与父母无话不谈,可现在却变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
一、孩子“成人”感的出现
我们的孩子身体长高了,体重增加了,心理上也有了“成人感”,他们不想事事求助家长,也不希望家长过问他们的事,想要独立,但实际上并不成熟,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幼稚,也缺乏自制力,需要家长的监护。

例如案例中,小明不想让家长过问他的学习,学校中与学习相关的事一概不与家长交流。

他遇事自己解决,毁了同学的书就用自己的赔,觉得自己出的问题要自已面对,不想让老师找家长,凡事自己扛。

但事实上,这个时期的孩子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在意识上出现了“成人”感,要独立,但现实中并不成熟,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幼稚。

小明把书陪给了同学,给自己的学习造成了不便,实在是非常不明智的解决方办法,其实如果他告知家长,完全有更好的办法。

值得家长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成人”意识已经形成,却需要家长
的监护,小明就是缺乏自制力,才会在课堂上看小说。

另外,家长的不良行为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当孩子有了“成人”意识后,便会吉利地模仿大人,希望自己表现得像大人,而一些家长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常常少言寡语,故意与孩子保持距离,这样会误导孩子,让孩子以为成年人就是把一些想法藏在心里,凡事都讲就是不长熟的表现,所以遇到困难和问题也不再去寻求家长的帮助,因为在他们看来,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依靠自己。

二、有秘密愿意说给同伴,而不愿与家长交流
这一时期的孩子逐渐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朋友圈,对朋友的重视和亲密程度甚至超过了父母,他们的言行、爱好、打扮互相影响,互相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和苦恼,从同伴那里得到同情、理解和温暖。

而这些情感从家长那里难以得到,于是就会把秘密跟同伴分享,与家长则交流很少。

三、学习压力大,缺乏与家长沟通的机会
小学六年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增大,让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氛围中,受繁重的学习任务压迫没有时间和家长交流,只能埋头题海,即使有机会也可能像前面我们看到的那样受到父母的说教,不愿再交流。

正如案例中看到的,当家长询问小明功课和考试排名的时候,小明总会以“你们问那么多干嘛吗?以后别老问我考试成绩,我压力大”来阻止家长,致使家长不敢再过问关于学习的问题,与孩子之间的共同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远。

四、孩子与家长没有共同语言
由于父母与孩子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不同,家长与孩子之间在思维意识上的差异很大,对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家长常常嗤之以鼻,以至孩子与家长没什么共同语言。

正如案例中描述的,由于沟通少,在家长心目中积极向上的、懂事乖巧的小明,却在学校做了很多违纪的事情,而这一切家长全然不知。

五、孩子缺乏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有很多时候,孩子也想跟家长说心理话,但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鼓励,但又怕一说挨批评,所以尽量逃避沟通。

也就出现了案例中小明对家长排斥的现象,双方都缺乏沟通的技巧,所以会使双方的谈话进入死胡同。

小测试: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1.很少告诉家长在学校的所见所闻
2.很少跟家长谈自己的学习情况
3.很少向家长所说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很少耐心地倾听家长的教导
5.对于着装问题,很少参考家长的意见
6.孩子外出时,家长一般不知其去向
7.经常与家长吵架
8.喜欢上网聊天而不愿与家长说话
9.经常对家长说“够了,烦不烦啊!”
10.家长常会对孩子日常的一些表现和举动感到惊讶
11.一回家就躲到自己的房间中,没事不出来
12.对某事发表意见、评论时,常超出家长的预期
专家建议:
一、正确认识和尊重青春期的孩子
1.允许孩子有淘气贪玩的时候,青春期的孩子虽然有了“小大人”的意识,但仍然是未成年人,难免会贪玩,犯错误。

2.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同时要明白孩子不是私有财产,更不是家长意志的执行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观,都有自己的想法。

3.亲子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尊重孩子说的话、提出的建议。

只有在正确认识并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家长才能给孩子有效
的沟通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1.不专制、不放任营造真正的民主家庭。

2.信赖孩子,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

三、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
1.在聊天时尽可能放下手中的活,认真听孩子说话。

2.注意克服急躁情绪,让孩子慢慢说。

3.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四、与孩子交谈时,多倾听少唠叨
五、要与时俱进,与孩子换位思考
去听听、看看孩子们喜欢的东西,查查孩子喜欢的明星的材料,试着玩玩孩子喜欢的时尚游戏。

这样家长与孩子才有共同的话题,还能展开与孩子的沟通。

六、学会欣赏孩子,掌握谈话的技巧
1.多鼓励、多赞美孩子
2.多观察孩子,反现他身上的优点
3.不拿别人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短处作比较,更不能将自己的孩子与亲友同事的孩子进行攀比,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爱他,甚至是他的缺点。

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

为了和我们的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我们要改变观念,改变态度,改变方法,改变习惯……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
祝愿所有的孩子健康成长!祝愿所有的家庭和谐幸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