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家庭教育手册教案

四年级家庭教育手册教案

四年级第一课做事分清主和次——引导孩子做事有计划第二课书籍是我的好朋友——让孩子喜爱读书第三课周六我要学跳舞——培养孩子的特长第四课言必信,行必果——培养孩子诚信的美德第五课我是妈妈的好帮手——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第六课随时说声“谢谢你”——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第七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引导孩子正确交友第八课坐立行走姿态好——培养一个健康美丽的孩子第一课做事分清主和次——引导孩子做事有计划(一)引——谈话引入。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人,金春明,东北人,他把 4 个子女都培养成了博士。

他强调和孩子一起制订合适的计划,适时肯定孩子的进步,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很重要。

这里他提到了订计划,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做事分清主和次”,就是要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

请各位学员想想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学员思考后交流。

)下面和大家一同来看教材中的案例。

(课件出示。

)案例看完了,请各位学员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那么你就再也无法把它们放进去了。

一个人在工作中常常会被各种琐事、杂事所纠缠,有不少人由于没有掌握高效能的工作方法,而被这些事弄得精疲力尽、心烦意乱,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做最该做的事;或者是被那些看似急迫的事所蒙蔽,根本就不知道哪些是最应该做的事,结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

“大石块”,一个形象逼真的比喻,它就像我们工作中遇到的事情一样,在这些事情中有的非常重要,有的却可做可不做。

如果我们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把精力分散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那么重要的工作就很难完成。

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如果在面对学习时不能够分清主和次,做事没有计划,就会像“案例二”中的苗苗一样把自己整得像一团乱麻,筋疲力尽,时间不够用,所以有计划地做事情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二)测——对照自测。

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测试题来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请各位学员打开教材第7 页,我们共同来阅读“了解孩子”这个版块。

(教师朗读,学员看书思考,并结合孩子的实际画上“√”、“×”。

)(三)点——点拨支招。

从大家的勾画结果,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总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家长自身行为的影响。

(做事缺乏条理性。

)2.家长缺乏必要的督促指导,(孩子没按规定的时间做好,不批评、不制止;孩子没按规定的质量完成,不闻不问;孩子自己整理好书包,也无所谓;总之该批评的没批评,该表扬的没表扬,孩子就越来越懒散。

)家长的计划总在变化,形成没有计划的计划。

3.孩子的时间观念差。

(不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

)4.没有掌握相关的技能。

(整理衣物、收拾物品都不会,所以耽误时间。

)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和问题所在的原因,我们就要像医生一样“对症下药”。

我为大家总结了以下几个策略:1.讲解计划的好处。

在数学上我们都学过“统筹方法”:一个人要完成几件事,擦桌子 5 分钟、扫地3 分钟、烧开水12 分钟,怎样用时最短呢?大家肯定都知道答案:就是在烧开水的同时擦桌子、扫地。

我们应该把这些告诉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了解做事有计划的好处,明白节约时间效率高,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2.合理安排时间事例。

曾经读过一位母亲写的“我的教育故事”,现在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孩子上小学了,我和孩子爸爸在欣喜之余,困扰的事情也随之而来。

上了小学,孩子的同学、朋友多了起来,每天放学写完作业后,就有同学来叫她出去玩,可是孩子还没有形成时间观念,不去叫她是不会自己回来的,而且去叫她时因为没玩够,还很不高兴,总要再磨上几分钟,我们认为这个习惯很不好。

首先我们觉得孩子如果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对孩子今后的全面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其次是我们不能总是陪着她在外面玩,让她一个人在外面和小伙伴玩吧,我们又不能隔几分钟去看一次,这样就不能随时掌握孩子的行踪,对孩子的安全不利。

我和孩子爸爸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孩子过生日的时侯,她的好朋友送她一块手表,她一直爱不释手,何不利用这块小小的手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呢?一天,孩子写完作业又要出去玩了,我们把孩子叫过来说:“以后你再出去玩的时候,爸爸、妈妈不会再陪着你,也不会再出去叫你回来,首先你是个小学生了,应该能自己掌握并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另外爸爸、妈妈也要忙自己的事情,不能总是在外陪着你玩。

咱们来约定个时间,让这块小手表来监督,现在是5 点30 分,1个小时后也就是 6 点30 分,我们在家等你,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离家太远,看你能做到不能。

”刚开始孩子可能觉得新鲜、好玩,很高兴地答应并戴上手表自己出去玩了。

我的心里其实很紧张,就这么把孩子放出去了,她会去哪里玩呢?能不能按时回来呢?这 1 个小时,我在家里什么都没做,就在看着时钟上的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6 点25 分了,孩子还没回来,我在阳台上望啊望啊,6 点28 分了,终于看见孩子从远处跑了回来,我的心犹如一块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回来之后,我们自然对孩子大大赞赏一番,孩子觉得很是得意,觉得自己成为了时间的小主人。

刚开始几天孩子都能按时回来,可是一段时间后她自己慢慢又放松了,不叫不回、延时回家的现象又接连出现,虽然有时晚了区区的几分钟,但我和孩子爸爸认为绝不能视而不见,于是又将孩子能否按时回来的表现同家里日常对孩子的奖评考核结合起来,如果不遵守约定的时间,就要扣掉相应的在家里的荣誉或物质上的奖励,并说到做到。

孩子的荣誉感很强,生怕在家里的奖评考核落后,每天都能按时回来。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渐渐地孩子养成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遵守时间的好习惯,这样大大提升了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孩子学会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合理地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活动。

现在,孩子每天会把自己放学后写作业、写日记、看课外书、看电视以及和同学出去玩耍的时间合理地安排妥当,我作为孩子的妈妈,看到孩子有了这么大的进步,心里也是非常地高兴。

当然,培养孩子养成合理安排利用时间的好习惯只是孩子学习、生活中众多习惯的一种,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讲究方式方法。

我们只有掌握了足够多的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手段、投入了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帮助孩子成为一名热爱祖国、理想远大、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品德优良、团结友爱、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进而为孩子今后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对家长真好,我相信经过咱们的努力,咱们的孩子也一样会做得很棒。

还有2010 年湖南高考的理科状元毛超向记者介绍了他学习的“秘诀”:一般每天在学习时间上有大的“框框”,如果哪门课掌握得好一些,花的时间就相对少一些; 如语文、英语相对差一些,就花的时间长一些,一般 2 小时。

合理运用时间,主动找一些自己觉得需要加强的题目来做,使学习成绩扶摇直上。

这里有一个调查结论:我们教孩子安排一天中的事情可以遵循这样的先后顺序:紧急而重要的事—紧急而不重要的事—重要而不紧急的事—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

3.教给孩子提高效率的方法。

(1)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时间表。

时间表的内容应该包括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上学,什么时间放学回来,什么时间休息、睡觉,复习功课用多长时间等。

父母应该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忙而不乱,还要教育孩子认真遵守、持之以恒。

(2)时间安排要有张有弛。

父母不应该让孩子把时间都安排在学习上,连星期天也不许玩,要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要照顾到孩子爱玩的天性,允许他们较多地安排玩耍的时间,以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学会在最佳时间学习。

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比起成人来容易疲劳,他们记忆力好,但不宜进行过长时间的学习。

一天最佳的学习时间是在上午9∶00~11∶00 和下午3∶30~ 5∶30,但在中午应让孩子有2 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另外,晚上做作业、复习功课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孩子的睡眠,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3)利用零碎时间。

茶余饭后的零碎时间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不过让孩子合理充分利用这些零碎时间背记一些单词、诗文是很有益的。

不要不珍惜三五分钟的时间,积少成多,滴水能穿石。

(4)教育孩子有责任感。

让孩子为自己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力争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好规定的事情,不要拖拖拉拉。

(5)要及时检查孩子对时间的使用。

孩子制定了一个时间表,可以使他学习、生活有秩序地进行,但很多孩子毅力、耐力欠缺,这就需要父母及时检查孩子的计划执行情况,督促他们完成预定目标。

每个人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开始人生旅途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时间中发展的,谁能够把握时间,谁就会利用时间,谁就最能接近成功的终点。

所有希望孩子成才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做时间的主人,这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4.鼓励表扬,学会反思。

孩子进步了就表扬,教孩子学会反思:计划完成了吗?效率怎么样?和他一起分享喜悦,查找不足,商量对策。

(四)用——灵活运用。

关于大作业这一项我们可以把它简化一下,(发放表格,见附表)家长可以按着表格进行记录,如果家长很忙的话,可以让孩子自觉记录,家长监督就行。

同时我们还要与孩子一起商定奖励办法,比如孩子做得较好的话一次奖励一朵红花,就像超市的积分卡一样,积够几朵就给孩子一定的奖励,鼓励督促孩子做得更好。

周表现记录:温馨提示:根据对孩子的了解,第二三周是孩子能力培养最困难的时期,所以家长要在这段时间特别关注一下。

(住宿生可以在学校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和监督下记录自己的表现,周五晚上回家拿给家长看,并讲给家长听,周六、日家长和孩子一起填表,适当指导孩子的行为,纠正孩子的不足,鼓励孩子做得更好,周一反馈给学校。

)您的坚持就是孩子的进步!第二课书籍是我的好朋友——让孩子喜爱读书(一)引——谈话引入。

您知道爱因斯坦吗?知道马克思吗?他们都是犹太人,犹太民族被认为是高智商的民族,他们的智商比人类平均值100 分高出12~15 分,从1901~2001 年共有680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犹太人(或犹太裔)就有152 位,占总获奖人数的22.35%,截止到2011 年,共有169 位犹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无疑和他们重视教育有关,犹太民族是世界上年读书率最高的民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犹太人就把蜂蜜滴在书上让孩子去舔,让孩子知道书是甜的、知识是甜的。

一个孩子喜欢阅读,就会让他从平凡变得不平凡;一个民族喜欢阅读,就会成为强大的民族。

台湾王财贵教授在北京大学进行了名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的演讲,用事实证明了读经典能开启孩子的智慧。

(二)测——对照自测。

我们一起来看教材第20 页的小测试,了解一下自己孩子的读书习惯。

您是不是有新的问题出现了呢?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三)点——点拨支招。

接下来我们看教材第17 页的案例,边看边想,如果小强是您的孩子,您会怎样做?带着您的问题我们做以下分析:1.家长行为影响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