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喧闹中寻找宁静

在喧闹中寻找宁静

在喧闹中寻找宁静
——给浮躁中的语文教师的建议“教师要的是静气。

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妙妙,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这段话出自郑杰的教育随笔《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中最令我“震动”的一篇——“教师要有静气”。

读着这段话,我们的心情也会随之而宁静。

这段话,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个有益的人生启示:要学会在喧闹中寻找宁静。

因此,我推荐为近期《东莞教研》的卷首语。

宁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生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静”是一种人生目标。

古人孜孜以求,他们寻找的正是“宁静”。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把“静夜”与“思乡”融为一体,这是浪漫诗人的“静境”;陶渊明用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隐居表现他的静,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归于宁静的满足感。

古人如此,今人也不乏寻求安静者。

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有一本散文集,书名就直截了当的叫《安静》。

关于“安静”,周国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这是对“安静”的哲学阐释,表达的是人生的“顿悟”,也是人生的愿景。

现实生活中,“宁静”总是与“喧闹”相伴相生。

我们看看小学三年级的一道语文试题:用“静”字组成三个不同的词,再填空,使句子通顺连贯:1.早晨,同学们纷纷来到学校,()的校园顿时热闹起来。

2.在()的山谷里,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3.做事必须(),才能做到急中生智。

与其说是一道语文考试题,倒不如说是阐述“宁静”与“喧闹”辩证关系的哲学思想。

静,很简单,却不那么容易做到。

走进汽车站,我发现很多警示牌:请保持安静;走进图书馆,墙壁上会挂着大大的“静”字;在医院,更是处处突出“静”;在法庭上,法官经常会说:“请肃静”;走进校园,也有“静”。

可知,我们的社会需要静。

但是,真正做到“静”的人并不多。

因为社会诱惑太多了,人生目标被严重扭曲,于是,我们往往不得不屈就。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教育也在急剧地转型。

西方消极文化的入侵,物质欲望的强大驱动力,考验着我们。

如果我们教师都无法找到宁静的话,社会的浮躁之风就会加剧。

教师,是“单位人”,是“社会人”,更是“职业人”,免不了世事的烦扰,何况,学校也不是佛门清静地,而是一个小社会,当我们充当社会角色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浮躁心态。

就连朱自清先生也有“心里颇不宁静”的时候。

为师者中,魏书生“守住心灵的宁静”、“建设精神的家园”,当属楷模,令我们仰视。

现代教师,再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的知识分子,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变革的参与者,教师,不但没有被边缘化,相反,成了社会的中流砥柱。

作为以育人为己任的“职业人”,教师应属“清高”
一类。

然而,又绝不是陆文夫小说《清高》中的汪百龄那样的“清高”。

对名利的淡薄、对生活的从容、对工作的执着、对学生的挚爱,都是教师应有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喧闹中找到宁静,找到“回家的路”
如何找到“宁静”?我想,有两点是必须做到的,一是“静下心来阅读”,二是“静下心来思考”。

怎样阅读呢?第一,面上求宽。

语文教师是学科教师,也是“杂家”,必须做到博览群书。

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应广泛涉猎,也就是说,我们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一江水。

教师首先必须是“读书人”。

第二,点上求深。

必须有“研究”精神,对教学的研究要有深度,因此,教师的读书不同于一般的消遣,而重于深究,重于深刻,唯其如此,我们才能避免蜻蜓点水,从而“力透纸背”。

怎样思考呢?我想到了写教研日志,这种形式贵在“自由”,贵在真实,贵在常态化,贵在适时性。

可以简要记述,可以发表感想,可以是教学的点滴思考,也可以是自我的反思,三言两语,自我陶醉,不亦乐乎!这是我的一种思考方式,也是我的一种“静态”。

词典中“静”的词条很多:安静、宁静、寂静、幽静、清静、静止、静默、静悄悄、静观其变、静如处子、以静制动、静以修身、宁静以致远……可见,“宁静”是多么的令人向往。

难怪周国平先生称之为“人生的境界”,难怪郑杰先生建议我们教师“要有静气”。

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在喧闹中寻找宁静,找到那片静静的港弯。

静,才能有所为,静,才能有所乐。

在喧闹中寻找宁静,是教师的职业方式,更是教语文师的生活方式。

宁静,是一种境界,一种高度,一种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