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奥尔夫教学法的形成的论文

谈奥尔夫教学法的形成的论文

谈奧尔夫教学法的形成的论文 摘要 : 从方法论原则上来说, 奥尔夫和均特在最初时期就对这一教学法的形成从 实践层面制定了几个原则。

首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此奥尔夫提出, 作为教师任何教学方法是需要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 不断探索、 不断更 新进而不断成熟的。

关键词 :奧尔夫;教学法;方法论 作为一个作曲家的卡尔奥尔夫在最初与多罗西均特讨论他对普通学校音乐 教学的思考时就提出, 自己之前因专业背景的关系而没有能够和学校中的学生面 对面交流, 因此希望能在均特学校旁听均特的课程, 并且开始从事对学生们的教 学。

奥尔夫和均特经常相互听课,并认真记录和反馈彼此听课的感想。

奥尔夫夫 人说, 奥尔夫生前经常会在书房中与均特争论有关于实践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当 他在莫扎特音乐大学中开设了“儿童音乐班”时, 虽并不每天为孩子们上课, 但 是经常参与孩子们的教学活动设计, 为家长讲解他的教学理念等等。

基于对实践 的严格要求,奥尔夫的方法论原则包括: 一、注重“过程”的教育 “过程”不是指特定的某种模式化的过程。

包括每一节课各个环节之间的关 系、每一节课与每一节课之间的关系、学期与学期之间的课程关系、学年之间的 关系等等纵向关系。

同时,还包括课程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课程与课程之间 的关系等横向关系。

但所有这些关系都会通过合理的使用方法来进行连接和过渡。

如所有音乐元素的教学都可以通过探索和即兴来进行学习。

二、教师的指导 由于奥尔夫提倡要以学生们的主动学习为核心, 因此教学方法中学生的探索、 即兴或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其他的教学方法。

而这并不是说学生们的创作 几近完美。

教学法是过程,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交流中更新自己的想法。

此时 老师的作用是时刻关注学生们在探索、 即兴或是创作中的进步和缺陷, 及时地肯 定学生们的想法, 并从审美角度启发和引领学生有更大的突破。

教师给予的指导 可以在学生们探索和创作的过程中, 也可以在他们展示自己的想法之时, 教师们 要从音乐元素、审美、风格甚至是技术理论的角度评析学生们的作品,同时给予 建议。

我们的建议是为了帮助学生们进步, 留空间给他们创作也是希望他们能集 合自身所学以及灵感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

但是音乐的表现手段会因为学生们的


理论技术而出现一定的限制, 学生的灵感来源也会因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 有所局限。

那么教师该做的是什么?不是冷眼旁观的观众,而是导演。

三、从个体到团体 奥尔夫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意识到“个体学习”与“团体学习”的重要 性, 因此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均特和奥尔夫也继续这样的教学形式。

“个体学习” 指的是学生们各自进行思考或是练习, “团体学习”则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 上将每一个个体的思考进行分享,相互学习。

同时,在“团体学习”中学生们要 学习分享, 当每个学生将自己所捕捉到的音乐信息与团队共享时, 学生们能从中 得到领导与被领导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

四、音乐是要带来美感的 艺术要带来美才是艺术。

奥尔夫十分注重对音乐感的培养, 他认为在孩子们 学习五线谱或者乐器演奏技能之前, 先要学习感受音乐, 学习如何用语言、 肢体、 色彩、绘画等多种手段表达自己聆听音乐之后的情感。

在感知层面上,奥尔夫认 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将音乐与自己的情感相渗透, 能够感受 音乐带来的共鸣。

他提出,有感知的认知才是学生们需要的。

着眼于这样一种态 度, 奥尔夫和古尼德在均特学校创办之际就十分重视材料与技术之间的平衡。

奥 尔夫要求均特学校的所有老师在备课时仔细精确地分析自己教学内容中的材料, 明确每一个材料中音乐元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对应教学目的。

奥尔夫也提出, 当教师们自编教学材料时要根据教学目的中的知识点、 技术点来寻找能够非常明 晰地突出教学目的的材料。

奧尔夫会对所有老师的教学材料进行一一审核, 从音 乐的审美出发对应所有的材料与技术。

五、即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卡尔奥尔夫本人是一位作曲家, 因此十分注重“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这 种思考。

即使是孩子们,他们也会有心中的音乐。

奥尔夫认为,音乐感和音乐技 术在音乐学习中都是很重要的, 而音乐技术是需要有音乐感才会有灵魂, 音乐感 则是需要音乐技术来支撑。

因此, 学校音乐教学中不能只有音乐基础的训练更要 有培养音乐感的教学。

那么, 如何检验音乐感的提升呢?在即兴和创造中学生们 有自己的想法,当这些想法要得以实施之时,就需要技术的支持,比如如何演奏 乐器、如何配器、如何准确地歌唱等等。

当学生们要实践自己的想法时,技术就 能在主观上得到需求。

奥尔夫从未忽略过音乐技术的重要性, 而是希望学生们在 学校中学习音乐的过程是愉悦的, 他们并不会被技术困惑, 在享受着音乐的过程 中学习。

音乐的技术是需要得到练习并不断强化才能得以巩固和提升的, 因此奥 尔夫希望学生们能够主动地去练习技术, 当他们觉得自己是缺乏那些技术的, 那 么练习才不会枯燥,才会更有效果。

[参考文献]


[1]蔡觉民.课程理论与 20 世纪实践中的音乐课程“范例”[J].中国音乐 学,2004,03. [2] 李 书 青 . 奥 尔 夫 和 柯 达 伊 音 乐 教 育 体 系 的 启 示 意 义 [J]. 美 与 时 代,2004,04. [3]陈思颖.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看中国音乐教育改革 [J].内江师范学院 学报,2004,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