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学院:二临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课程:中医误诊误治辨析姓名:沈楚楚学号:053014115完成时间:2015.5.1摘要目的:研究误诊误治案例,减少实践失误方法:选择应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方造成的误诊误治案例结果:通过案例了解到不同性质症候的异同和辨别方法结论:病症的相似或人为因素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我们需提高辨别病症的能力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误诊误治、分析、解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千百年来流传的经典中医著作。

医师常常喜欢运用其中的良方,但是实际临床操作中由于辨病的失误,常有误诊误治的事情发生。

一剂汤剂中哪怕是一味药的失误增减也可能带来极大的祸端。

案例分析与解析(一)【伤寒论】选例案1 腹痛误治吴xx,男,13岁,1978年5月10日就诊。

患者因腹痛,在当地用驱蛔药无效,后来省城求医。

治疗20多天后,拟诊为结核性腹膜炎,改用链霉素抗结核治疗无效。

后考虑慢性阑尾炎,用青霉素治疗亦无效。

后转中医治疗。

询其腹痛隐隐,时而绕脐腹痛,时而膝下两侧不适,大便不畅,2-3天一行,便软不硬,食纳量少,脸色淡而少华,舌苔薄白而润,脉弦缓有力。

因其前期治疗均未有效,病势不急,痛不消失,无任何阳性特征,仍属肝脾不和,姑拟四逆散加味试治。

处方:柴胡5g,枳壳9g,白芍9g,炙甘草5g,山药12g,扁豆10g,广木香3g,神曲10g。

嘱服2剂,2剂后,腹痛已罢。

再服两剂后一切良好。

[1]腹痛:腹痛泛指胃脘以下,耻骨以上范围内的部位疼痛而言。

包括大腹、小腹、少腹、脐腹。

[2]病因病机: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七情六淫、饮食失节、气机郁滞、血脉瘀阻及湿阻、虫积、食积等因素。

[2]诊断要点:从疼痛部位看,痛在大腹多属脾胃,痛在脐腹多属大小肠,痛在脐下正中多属膀胱,痛在脐下两侧多余肝肾经有关:从病邪辨,腹痛不外乎寒、热、虚、实之类。

寒痛,遇寒更甚,得热稍缓,形寒怯冷,口不渴、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热痛,时热时止,口渴,小便赤,大便秘结或下利,舌苔。

黄,脉洪数;虚痛,痛势绵绵喜按;实痛,胀满攻痛拒按;气滞痛,攻痛无定痛;血瘀痛,刺痛而固定不移;另有湿滞腹痛、食积腹痛、虫积腹痛等。

[2]【误案分析】本案几经周折,仍只能以腹痛待查,此病机仍为肝脾不和,气机阻滞。

四逆散中的柴胡、枳壳有升有降,芍药、甘草缓急中和,加入山药、扁豆以健脾,木香、神曲,以顺气和胃,使之肝脾得调,胃气得顺,故可获效。

[1]案2自汗符xx,女,68岁,1997年初诊。

病者自汗半月余。

询其病史,因感冒服板蓝根、感冒灵等中西医成药甚多,继之汗出不止,全身汗出如洗,怕冷畏风,穿着甚多,卧床覆被以热水袋敷之,则身暖汗出较少。

起床进食,饮水后汗又出。

精神疲惫,饮食尚可,二便正常,睡眠安静,脉缓而弱,舌淡润。

处方: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

服5剂后,患者告知,服一剂,汗出缓解,但服2、3剂后,汗出如前,且有增无减。

患者证与第一诊方相似,并用麻黄根之类无效,遂用桂枝加附自汤:桂枝10g,制附片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5g,嘱文火久煎,分3次服用。

9月26日告谓,汗出止,身体舒适,痊愈。

[1]自汗: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指发热汗出,亦称自汗出。

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清醒时不因劳动而常自出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

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4]病因病机:多因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阳虚等引起,可见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虚证。

[4]诊断要点:阳虚自汗,必恶寒;火热自汗,必燥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天阴转甚,声如瓮出;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塞流涕;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心虚自汗,怔忡恍惚;肝热自汗,口苦多眠;肾虚自汗,潮热咳嗽;脾虚自汗,倦怠少食(《证治汇补》卷三)。

又肺虚、伤寒、温病、柔痉、霍乱等多种病证亦有自汗[4]【误案分析】本案自汗原由服辛凉解表药过剂,酿成汗出伤阳,故动则汗出,得温则减。

前医用桂枝汤加玉屏散、麻黄根之属,这是从益气解表,调和营卫出发,但是只考虑这两个方面还是从表论治,因为桂枝汤调和营卫,属表虚自汗,玉屏散益气解表,寓有疏风外出之机,故而无效。

【伤寒论】:“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的经旨,可见患者除无“小便难”,其他阳虚之症俱全,前医忽视了阳虚于里的病机。

[1]而桂枝附子汤温经散寒,祛风除湿,[3]有效解决自汗之症。

故而医道难,毫厘不可差。

(二)【金匮要略】选例案1温疟之误治例证:谭某,男,31岁。

患温疟,发热时为恶寒,继发头痛面赤、身疼、呕吐,持续8小时之久,然后大汗自出,高热始退,口渴喜冷饮,小便赤短,舌红无苔,脉弦大而数。

前医曾用清脾饮,未有效。

此阳气独盛,阳气偏虚。

治宜抑阳扶阴,清热抗疟,用白虎加桂枝汤:生石膏15g,知母10g,粳米10g,甘草5g,桂枝去皮5g,加天花粉15g,生牡蛎30g。

服3剂,病势减轻,但仍发作,后用清中驱疟饮(何首乌、党参、柴胡、黄、天花粉、知母、贝母、醋炒常山、甘草),连服5剂,其疟遂止。

[5]【谭日强,金匮要略浅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温疟----内有伏邪,至夏季感受暑热而发的一种疟疾病因病机:,病机为里有阳明实热,表有太阳寒邪。

[9]诊断要点:白虎加桂枝汤主治温疟,有先热后寒、热重寒轻、汗或多或少、口渴喜凉饮、舌红、脉轻按浮数重按无力等症。

[9]“温疟者,其脉如平(指未现疟疾通常所见的弦脉),身无汗但热,骨节疼烦,时呕,……”(《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

【误案分析】本案患者因感受温疟之邪,以发热多,恶寒少为主,伴有头痛身疼、面赤等症,前医辩证未明,而投以清脾饮治之,罔效矣。

详观诸症,患者发热,面赤,大汗,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一派阳明里热炽盛,迫津外泄之证。

当下之时,“热者清之”,唯一清热生津之白虎加桂枝汤清之为妙,加以甘苦微寒之天花粉清热生津,以助药力;重用咸寒之生牡蛎收敛固涩,防其过汗伤津;后以清中驱疟饮治之,数剂之后,疟止体安。

[5]案2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日久之痹症误治例证:刘某,男,47岁,井下工人。

1981年12月来诊。

患者素有“风湿性关节炎”18年之久,疼痛以膝关节为甚。

入冬以来,疼痛加剧,持续不断。

曾服消炎抗风湿药及壮腰健肾丸等中成药无效。

现症:下肢疼痛沉重,遇阴雨天加重,畏寒,行走艰难,膝关节肿大变形,局部色泽不变。

舌暗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

查血沉68毫米/第一小时,证属久病痹痛,寒湿俱盛,脉络阻滞。

拟乌头汤加减。

处方:川穹10g,麻黄6g,白芍10g,黄芪12g,炙甘草10g,蝉沙(包煎)9g,薏苡仁15g,独活10g,地龙10g,川穹6g,当归12g,川牛膝9g。

10剂后,症状缓解,疼痛减轻。

原方继续服20余剂,诸症消失,仅在天气变化时稍感腰腿不适。

验血沉8毫米/第一小时。

[7]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

属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多以急性发热及关节疼痛起病,典型表现是轻度或中度发热,游走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多为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常见由一个关节转移至另一个关节,病变局部呈现红、肿、灼热、剧痛,部分病人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不典型的病人仅有关节疼痛而无其他炎症表现,急性炎症一般于2-4周消退,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

若风湿活动影响心脏,则可发生心肌炎,甚至遗留心脏瓣膜病变。

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及免疫学的资计分析,认为与人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目前注意到病毒感染与本病也有一定关系。

[8]病因病机: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

中医学认为居处潮湿,触冒风雨等是产生痹证的外来条件;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不密是产生痹证的内在因素。

风寒热湿之邪乘虚入侵,留滞经络肌肉关节,气血闭阻不通,从而产生肢节酸麻疼痛、屈伸不利诸症,若以热盛或湿热蕴蒸为主,则见关节红、肿、热、痛;若寒湿偏盛则关节冷痛,遇寒痛增;若久病不愈,还可出现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或病邪深入内脏等变化。

[8]【误案分析】本案患者因患风湿之痹症已经数十载,病邪深达经络,伤及气血,经脉失养,则肢体活动不利;湿寒之邪凝滞关节,则关节疼痛难忍。

虽服以消炎抗风湿药,以及壮腰健身丸,但疗效不好。

故临床辩证,需明辨寒热、表里、虚实,求其本,而断其根。

因寒为阴邪,最易伤及阳气;其性收引,气血运行不畅,故疼痛剧烈。

故治疗用乌头汤温经驱寒,除湿解痛,正如尤氏所言:“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湿寒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病在筋节,又非如皮毛之邪可汗而散者,故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牵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

”加以独活、地龙、川穹祛风通络,活血止痛;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攻补兼施,各得其法,故而显效矣![7]小结成功需要汲取正反两面的养料,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前人于误诊过程中误治思维的疏漏给我们的前车之鉴,不逊于成功之处对于我们的教益。

我在这篇论文中只是列举了几个简单的例证,仍有许多经典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学习。

参考文献:[1]陈瑞春【伤寒实践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李显忠【伤寒证症精解----老中医串讲伤寒实录3】 2011[3]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 2011[4]/link?url=wkZYtgS9VAnmcFJcYrzdf0wqqPZM7ch ObcqinS52CO0mkhMEjkWed9G9o9GZqCcV[5]张国骏【金匮要略】误案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view/673340.htm[7]段光堂,【乌头汤治疗痹症验例】,河北中医,1983,(4):30[8]互动百科:/wiki/%E9%A3%8E%E6%B9%BF%E6%80%A7%E5%85%B3%E8%8A%82%E7%82%8E[9]张再良、叶进【金贵要略病证与方剂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