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金元时代的儿科成就 金元四大家在儿科方面的贡献:
刘完素认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主张用寒
凉泻热养阴法治疗小儿热病。
张从正重用攻下法治疗热病,为小儿热病运用“上病下取”
法提供了范例。
李杲善用温补,重视调理脾胃,对后世儿科脾胃病的研究
具有重要影响。
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用养阴法见

■明清时代的儿科进展 1、名医辈出、著书立说
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 幼科》,集众家之长,又参以 已见,内容广博。
■明清时代的儿科进展 1、名医辈出、著书立说 清•夏禹铸的《幼科铁镜》 重视望诊,提出“有诸内而形 诸外”的著名论点,从望面色、审 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重视 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医学教育方面 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和高等教育, 全国各地建立了中医院校,发展了中医儿科教育。 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士生教育,80年代开始 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90年代又开始进行在职 医师的继续教育。 编写出版了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参考资 料、各种类型的题库,整理出版了大批中医儿科 著作。 ——建立起来的这种完整教育体系,为中医儿科界 输送了大批人才,使中医儿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促进了中医儿科事业蓬勃发展。
*宋代的儿科医家及其著作
则治法,创立新方,化裁古方,作为五脏 补泻方剂; *所用制剂以丸、散成药为主,方便小 儿用药,切合临床应用。 *对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 的认识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宜 凉泻,慢惊宜温补”的治疗大法,以及 “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对儿科临床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宋代的儿科医家及其著作 钱乙、董汲主寒凉,陈文中主
温补,这两种学术观点,对后世儿科 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后世儿科领 域内长期存在的寒、温两种学术思想 的争鸣即始于此。 ——两者争鸣,丰富了儿科疾病辨 证论治的内容,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 发 展。
*宋代的儿科医家及其著作
南宋• 《幼幼新书》 南宋•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对 脐风的认识
*宋代的儿科医家及其著作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儿科之 圣”,第一部较系统的儿科专著。 * 把小儿的生理病理概括为“脏腑柔弱,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根据小儿的四诊特点,重视望诊,总结 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 *创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 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五脏辨 证纲要;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明清时代的儿科进展
1、名医辈出、著书立说
明•万全,著有《育婴家秘》、 《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儿 科专著,其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很大。
万全贡献
提出三养 提出三因论 概括生理病理特点为“三有余四不足” 对天花、麻疹、惊风有独特见解 治病首重保护胃气 首在儿科应用推拿疗法

二、中医儿科学的成长和形成期

隋唐时代的儿科成就 # 医学教育 #儿科专业 #孙思邈
二、中医儿科学的成长和形成期
宋代的儿科成就
*宋代的医事制度 *宋代的儿科医家及其著作
*宋代的儿科医家及其著作
《颅囟经》 ——是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
提出小儿体属“纯阳”的观点,论 述了小儿脉法及惊、癫、疳、痢、 火丹等疾病的证治。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在治疗方面 应用小儿暑温理论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辨证论治,降低 了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 应用胎怯理论指导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提高了生长发育 速度,增强了体质,降低了死亡率。 对肺炎喘嗽、哮喘、泄泻、癫证、胎黄等儿科常见病的研 究不断深入; 对厌食、儿童多动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川崎病等疾病 的辨证论治总结出了规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对肾病综合征、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急性白血病、新 生儿硬肿症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取得了成果。
*治疗上区分五脏寒热虚实证候,制订治
*宋代的儿科医家及其著作
山东名医董汲善用寒凉法治 疗,著作《小儿斑疹备急方 论》。 ——该书是论述小儿 痧、痘、斑、疹的第一本专著。
*宋代的儿科医家及其著作
南宋•陈文中,著有《小儿痘疹方 论》和《小儿病源方论》。 他力倡固养小儿元阳,善用温补扶 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 虚弱,邪毒内陷所致的逆证和坏病, 大胆提出用温补方药治疗,并取得起 死回生之效。 ——为痘疹类疾病的 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明清时代的儿科进展 3、大规模的图书收集和编辑
明•普济方
清•医宗金鉴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医儿科学和其他中医学科一 样,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在中西医儿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古代 儿科痧、痘、惊、疳四大要证中的“痘” (天花)已经消灭,“痧”(麻疹)已成 强弩之末的散发性疾病,“惊”(惊风) 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疳”(疳证)逐 渐减少,其中的干疳、疳积也较为少见。 由于广泛开展了预防接种工作,控制了传 染病的流行,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
长。他们的学术争鸣,丰富了儿科学的内容。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口议》20卷和 《活幼心书》3卷。其学术特点: 一是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为全面; 二是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因证脉治作了精炼 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 三是《活幼心书》以七言歌诀形式编撰,便 于初学者诵习,对于儿科专业知识的普及 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明清时代的儿科进展 1、名医辈出、著书立说 清•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
是一部较有影响的麻疹专著,综合
各家治麻心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 阶段及合并症的辨证治疗。
首先提出“肺炎喘嗽”病名。
■明清时代的儿科进展 1、名医辈出、著书立说 清•陈复正是清代具有代表性儿 科医家之一,著有《幼幼集成》。 实为一部集大成的儿科名著,对 临床有较多的实用价值。
中医儿科学
主讲: 罗世杰
课程简介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在中医药理
论指导下,研究自胎儿至青 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 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 以及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 临床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金元~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前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新中国成立
课后思考(作业):
1.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 时期?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各是 什么?
钱乙、万全和陈复正的代表著作 时代的儿科进展 1、名医辈出、著书立说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为小儿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作 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治疗小儿外 感热病(包括多种传染病)具有重 要的指导价值。
■明清时代的儿科进展 2、人痘接种
人痘接种发明前的稀痘方 人痘接种的开始和外传 人痘接种的改进——方法有三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剂型改革方面 除了进一步研究的丸散膏丹外,同时 又研制出了一批新剂型,如颗粒冲剂、 口服液、滴鼻剂、栓剂、膜剂、注射 液等,以便于儿科临床使用。 外治疗 法可免除小儿服药困难,深得家长和 患儿的欢迎,在医疗保健工作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学术交流方面 全国各省市已建立了中医儿科学会,1983年 9 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学术委员 会,对于促进中医儿科界的团结和推动中 国儿科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 前正在研究开展的中医儿科学多媒体网络 课程教育,必将促进中医儿科学走向世界, 为世界儿童服务。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最早的儿科文献 *甲骨文:龋 、蛊、贞子疾首 *《五十二病方》:婴儿病痫、婴儿瘛 *《内经》:小儿体质特点、年龄划 分、胎病、诊断及预后 *《诊籍》:病案 *小儿方书:《妇人婴儿方》 *张仲景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小儿医”名词的出现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两晋南北朝的小儿医 *王叔和:小儿之脉快疾,一息七八 至曰平 *孝武帝:医优而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