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词解释
1.文艺复兴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出现,13世纪末首先于13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15世纪遍及欧洲各个国家,一直延续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涉及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这场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
它以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囊括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在绘画方面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的教育变革,这种知识上的改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在欧洲历史上占据着非凡寻常的作用。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
2.唐三彩
是唐代的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它是在白色陶胎上涂上黄,绿,褐,蓝,紫等色釉,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形成独特的风格特点,故称“唐三彩”。
三彩是表现多色,并非一件器物上只有三种色釉,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一般作为明器之用,也有作为生活器皿。
唐三彩主要有器皿,人物,动物等。
3.窑变
钧瓷原属于青瓷系统。
由于它的原料中含有铜元素,经过还原煅烧而呈现出绿或紫红斑纹,使青釉打破了单一色釉的单调,形成了对比妍丽的艺术风格,这在瓷器上是一次贡献,史上称为窑变。
4.明式家具
主要是指那种以硬木为材料,制作于明代和清代前期,设计精巧,制作精致,风格简洁的优质家具。
明式家具在工艺制作和造型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是中国设计智慧的杰出代表。
5.巴洛克风格
意为“畸形之美”,“不合常规”。
它起源于意大利,艺术中心是法国,是文艺复兴之后意大利发展的一个阶段以及17世纪整个欧洲的艺术风格,具有气势雄伟,生机勃勃,强烈奔放,庄严高贵,豪华壮观的特点,打破了旧艺术风格的常规艺术特征。
6.洛可可
源于法文rocaille(意为岩石或者贝克饰物),它是一种源于法国宫廷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点的艺术风格。
具有纤细,精巧,华丽,繁缛的装饰性,多用C型和S型或者漩涡性的曲线作为装饰风格,色彩艳丽浮华,洋溢着东方特别是中国情调(又被称作“中国装饰“)。
在法国主要发展于摄政时期和路易十五时期,在英,意,德等国发展在18世纪中期。
7.波普艺术
波普一词来源于popular的简写,产于50年代中期。
一群青年艺术家有感于大众文化的兴趣,而已社会生活中最大众化的形象作为设计表现的主题,以夸张,变形,组合等诸多手法从事设计,形成设计产品的喜剧性,浪漫性效果。
反映出战后青年一代的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究其原因,是因袭了杜桑的达达主义传统,故在美国,波普艺术有“新达达主义“之称。
8.高科技风格
源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机器美学,是以直接反应当时以机械为代表,以工业技术为特征的一种设计风格。
9.微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的一种风格,它将建筑风格搬用到小件的日用产品的设计中,大多艳丽多彩,不惜用华贵金银材料与几何图案,实际上是历史上装饰风格极端形式的回潮。
10.景泰蓝
正式学名是铜胎掐丝珐琅。
以铜胎制成,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
当时以蓝釉为最出色,起源于明朝景泰年间,习称“景泰蓝”。
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工艺中集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特殊工艺品。
解构主义风格
是西方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主要活跃于建筑领域的思潮。
它是从结构主义中演化而来的,强调非理性元素,突出矛盾,经常采用先碎裂而后重组来表现其设计意图,其实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流水别墅
别墅共三层,面积约380平方米,以二层(主入口层)的起居室为中心,其余房间向左右铺展开来,别墅外形强调块体组合,使建筑带有明显的雕塑感。
两层巨大的平台高低错落,一层平台向左右延伸,二层平台向前方挑出,几片高耸的片石墙交错着插在平台之间,很有力度。
溪水由平台下怡然流出,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象是由地下生长出来似的。
比较工艺美术运动与装饰艺术运动的区别。
A、时间段不同:工艺美术运动:发生在1880年-1910年之间;装饰艺术运动:发生在1910年-1935年之间(即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次世界大战之间)B主导思想不同:艺美术运动:倡导设计与技术相结合,主张艺术家从事设计装饰艺术运动:目标是艺术与设计相结合,C 风格不同:工艺美术运动:反对纯艺术,反对为装饰而装饰,要求功能第一,形式与功能的结合;装饰艺术运动:是一种规范化的类似新古典主义的风格
1.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主要的流行风格,它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巴黎的豪华与奢侈。
装饰艺术运动是对矫饰的新艺术运动的一种反动,反对古典主义的趋向,主张机械化的美。
它采用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采取设计上的折衷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的、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而为一。
2.阐述“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1919年4月1日,在德国的魏玛创立了第一所新型的现代设计教育机构——包豪斯国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
从1919年到1933年的14年中,它培养了整整一代现代建筑和设计人才,也培育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现代建筑和工艺设计风格,被人们称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包豪斯的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早期阶段——魏玛时期的包豪斯(1919—1924)
魏玛时期是包豪斯的草创时期,在格罗庇乌斯的《包豪斯宣言》中所显露的观点得到了探索性实践,2、迪索时期的包豪斯(1925—1930)
1925年,由于魏玛政府的反对,包豪斯被迫迁到迪索,继续自己的事业,这时,包豪斯已有了自己培养的毕业生来从事教学。
教员结构的变化带动了教学方针的转变制,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也趋于完善。
这一时期由格罗庇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新校舍以及各实习车间设计生产的创新产品成为包豪斯走向成熟的表征。
3、柏林时期的包豪斯(1931~1933年)1930年8月,米斯•凡•德洛接替包豪斯校长职务,着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首先摒除校园内的政治倾向,使之较为单纯地成为专业的设计学院,同时,将教学的重点彻底转移到建筑设计上来,课程也因此而作了大规模的调整和修改补充。
包豪斯对于现代工业设计的贡献
1、它的设计教育体系和教学方式,现已成为世界许多艺术、设计院校的参照范例和构架基础;
2、它培养的众多的建筑设计师和其他领域的设计师把现代设计运动推向了新的高度。
并与它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起,成为现代设计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1、它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
2、包豪斯所坚持的工作室(车间)制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制作,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以往纸上谈兵的局限,
3、它所主张的与企业界、工业界的广泛联系和接触,使学生有机会将设计成果付诸实现,开创了现代设计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