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级经典的法学法理名言

超级经典的法学法理名言

超级经典的法学法理名言经典法理名言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

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卷首语——我在这块土地上创立法和公正,在这时光里我使人们幸福。

13世纪欧洲神学家阿奎那——法律的制定是为人们享受和平的、有德行的生活所必需的。

公元前8世纪犹太先知阿摩司语录——以色列人啊,你们要持公平如静静湖水,主正义如滔滔江河。

古希腊女神雅典娜对雅典法官的告诫——法官应该是严肃的、公正的和清廉的,他们不应受贿赂,不贪求私利,只是全力保护这城市所有人民的权利。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所谓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古代西方法律格言——为实现正义,哪怕它天崩地裂!古代西方法律格言——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古代西方法律格言——法官只有一个上司,那就是法律。

古代西方法律格言——法无明文不为罪。

19世纪西欧最伟大的法学家鲁道夫?耶林《罗马法的精神》——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及与各个民族结缘,第一次是通过武力,第二次是通过宗教,而第三次是通过它的法律。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论义务》——处于国家领导地位的人应该具有这样的义务感:第一,他们不论做什么,都要符合公民的利益;第二,他们应该维护国家的整体,而不要为维护某一个部分而忽略了其它的部分。

古罗马法学家——所谓正义,主要的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

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一次不公正的裁判的罪恶甚于十次犯罪。

因为犯罪污染的只是水流,而枉法裁判污染的却是水源。

18世纪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13世纪英国《大宪章》的精神——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孙中山先生之《总理遗嘱》——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中国之自由平等……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法理学家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从法律规则中不能推论出任何所谓的正义。

相反,法律规则的渊源是来自于我们关于何谓正义的认识。

19世纪意大利法学家恩里克?菲利《犯罪社会学》——任何使人类社会生活不诚实、不完满的社会条件,都是足以引起犯罪的社会因素。

当代美国法理学家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力》——每一位公民,都应有一种受到平等关心和尊重的权利。

德沃金《法律帝国》——法院是法律帝国的理想,法官是帝国的王侯。

英国法官约翰?洛克《政府论》——人类天生是自由的、平等的和独立的,人人都享有这些由上天赋予的、不可让与和不可侵犯的人权。

伏尔泰墓志铭——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

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

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开篇语——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惟一源泉……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一律平等!《人权宣言》第九条——任何人在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当被假定为无罪。

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十条——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权有一个独立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以确定他的权利和义务并判定对他提出的任何形式指控。

美国法理学家J?M?赞恩《法律的故事》——我们所看到的法律污点,都是人类用自己的手涂上去的,这些手也同样可以将那些污点抹去。

20世纪美国法学家富勒《法律的道德性》——真正的法律必须是与道德保持一致。

19世纪法国法学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乡镇自治的传统,是美国人的“人民主权”和“公民自由”原则的根源。

当代美国法理学家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只有那些以某种具体的妥协方式将刚性和灵活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法律制度,才是真正伟大的法律制度。

17世界英国法学家约翰?洛克《政府论》——法律的目的不是要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要保护和扩大人民的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马克思《论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新闻自由就是人类自由的实现。

……没有新闻自由,其它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论法律》——执政官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

19世纪普鲁士法学家祁克《德意志私法论》——如果法律不忠于正义,只以实利为目的,那么,法的公正严肃就不复存在,实利也将不能得到。

20世纪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罗斯柯?邦德《公正执法》——正义,作为法的目的,是个人活动与拥挤的世界里所有人的活动能够之间最理想的妥协。

当代美国法学家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法律秩序的形成得益于以下两个历史条件:一是多元利益集团的存在……而是“自然法”的信念深入人心。

人们普遍相信存在一些最高的、神圣的法则(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等),使他们在论证或批判现行的实在法时,可用以作为一种终极性的依据。

20世纪美国法学家卢埃林——没有理性,就没有规则。

法院的正常任务是不仅阅读法律,而且要根据目的和理性来实施法律。

20世纪奥地利法学家埃里希《法社会学的基本原理》——社会与经济的变迁,也引起法的变迁。

改变社会和经济生活基础的同时而不带来法律上的相应变化,是不可能的。

17世纪英国法哲学家詹姆士?哈林顿《大洋国》——共和国官员的手既是执行法律的力量,那么共和国官员的心就必须向人民负责。

1.中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管子·七臣七主》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孟子》法者,定分止争也。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禁奸止过,莫如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

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所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其乱也。

——《商君书·赏刑篇》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

——《盐铁论》惩其未犯,防其未然。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销恶于未萌,弥祸于未形。

——司马光大臣为小臣之表率,京官为外吏之观型。

***则小廉,源清则流洁,此从来不易之理。

大臣果能精白乃心,恪遵法纪,勤修职业,公而忘私,小臣自有顾畏,不敢妄行。

——康熙《清圣祖实录》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

——《四库全书·政法类·法令之属按语》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梁启超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

立国于20世纪文明竞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过邪僻,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

——孙中山2.外国法律绝不可能发布一种既约束所有人同时又对每一个人都是最有利的命令。

法律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准确地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作出何谓善德、何谓正当的规定。

人之个性的差异,人的活动的多样性,人类事务无止境的变化,使得人们无论拥有什么技术都无法制定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绝对适用于各种问题的规则。

——【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篇》人在达到德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无法律和正义,他就成为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

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一个法律制度之实效的首要保障必须是它能为社会所接受,而强制性的制裁只能作为次要的和辅助性的保障。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执政官是说话的法律,法律是无声的执政官——【古罗马】西塞罗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

——【古罗马】优士丁尼《法学总论》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法】伏尔泰只要不违反公正的法律,那么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因为,即便是最小的恶果,一旦成了确定的,就总令人心悸。

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

婚姻的结合要求夫妻双方都要忠实,忠实是一切权利中最神圣的权利。

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公意和众意之间经常有着很大的差别。

公意总是着眼于公共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利,它只是个体意志的总和。

——【法】卢梭在民法慈母般的眼中,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产生人人自感安全的心境平安状态。

为了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要有一个谁也不必惧怕谁的政府。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由于人类的天生弱点,赋有过大权力的某个固定集团都会沾染傲慢、骄傲和专制的作风。

——【法】罗伯斯比尔《革命法制与审判》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

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

——【英】培根《论司法》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一般说来,刑罚应该是一种感化或恫吓的手段。

可是,有什么权利用惩罚一个人来感化或恫吓其他人呢?……历史和统计科学非常清楚地证明,从该隐以来,利用刑罚来感化或恫吓世界就从来没有成功过。

适得其反!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

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因为行为就是我为之要求生存权利、要求现实权利的唯一东西,而且因此我才受到现行法的支配。

——【德】马克思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