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催化剂的制备-沉淀法.

第二章催化剂的制备-沉淀法.


n dm 晶核长大速率: k A C C n 1 ~ 2
晶核生成速率
生成速率或长大速率
晶体颗粒大小
晶 核 长 大 速 率
溶液过饱和度
温度
结论:
晶核生成速率、长大速率存 在极大值(晶核生成速率最 大时的温度比晶核长大速率 最大时的温度低得多) 低温有利于晶核生成,不利 于晶核长大,一般得到细小 颗粒 晶形沉淀应在较热溶液中迚 行,并且热溶液中沉淀吸附 杂质少、沉淀时间短(一般 70-80 oC)
90~100℃ (NH2)2CO + 3H2O 2NH4+ + 2OH- + CO2 (母体) (沉淀剂)
优点:兊服一般沉淀法中沉淀剂与待沉淀溶液混合不均匀、 沉淀颗粒粗细不均、沉淀含杂质较多等缺点
常用的均匀沉淀剂母体
沉淀剂 OHPO43C2O4
2-
母体 胺
氨水作沉淀剂时,氨浓度过高形成配离子,沉淀溶解
(NH4)2CO3、Na2CO3作沉淀剂时,可能生成碳酸盐、 氢氧化物、碱式碳酸盐沉淀
(多组分)共沉淀法
将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盐的混合溶液与一种沉淀剂
作用,形成多组分沉淀物(用于制备多组分催化剂) 优点:分散性和均匀性好(优于混合法)
注意:
溶胶的制备:
分散法:利用机械设备、气流粉碎、电弧和胶溶等方法 将较大颗粒分散成胶体状态
胶溶:在新生成的沉淀中,加入适合的电解质(HCl、HNO3等) 或置于某一温度下,通过胶溶作用使沉淀重新分散成溶胶
凝聚法: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 离子)聚集成胶体粒子
如,复分解法制备盐类溶胶:AgNO3 + KI AgI (溶胶) + KNO3 水解法制备金属氧化物溶胶:FeCl3 + 3H2O(煮沸) Fe(OH)3 (溶胶) + 3HCl
沉淀过程
晶核的生成
— 溶液达到一定的过饱和度,固相生成速率大于固相 溶解速率,(诱导期后)瞬间生成大量晶核
晶核生成速率:
N k C C


m
m3~ 4
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溶液中生成的晶核数
S N
晶核的长大 — 溶质分子在溶液中扩散到晶核表面,并按一定的晶格 定向排列,使晶核长大成为晶体
各金属盐、沉淀剂浓度、介质pH值、加料方式等 条件件必须满足各个组分同时沉淀的要求

Na2CO3作沉淀剂时,多组分可能生成复盐沉淀
如, Na2CO3共沉淀硝酸铜与硝酸锌,形成 (ZnCu)5(OH)6(CO3)2
共沉淀时是否可形成复合碳酸盐的金属
金属 Cu Fe Ni Zn Mg Al 是 是 是 是 是 Mg 否 是 是 否 × Ca 否 否 否 否 是 Zn 是 否 否 × 否
晶形沉淀形成条件: 沉淀应在稀溶液中迚行 沉淀剂应在搅拌下均匀缓慢加入 较热溶液中迚行 老化
非晶形沉淀形成条件: 沉淀应在较浓溶液中迚行 沉淀剂应在搅拌下迅速加入 沉淀后,加入较大量热水稀释(减少杂质),立即过滤
过滤与洗涤
洗涤目的:去除杂质
杂质类型:表面吸附 —— 洗涤 形成混晶 —— 老化
干燥影响:对催化剂物理结构(孔结构)有影响 焙烧目的:


通过物料的热分解,除去化学结合水和挥収性杂质(CO2、 NO2、NH3),使其转化成所需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形态
借助固态反应、互溶和再结晶获得一定的晶形、微晶粒度、 孔径和比表面积等

使微晶适当烧结,以提供催化剂的机械强度(成型后焙烧情况)
焙烧条件:焙烧温度(不低于分解温度和催化剂使用温度) 、焙烧时间
(防止形成结构或组成不均匀的沉淀) Ni/SiO2制备 (苯选择加氢 催化剂)
形成均匀的水溶胶或胶冻,
再经分离、洗涤、干燥、焙 烧、还原即得催化剂
导晶沉淀法 借助晶化导向剂(晶种)引导非晶型沉淀转化为晶型沉淀
的快速有效方法 — 预加少量晶种引导结晶快速完整形成
例:制备高硅钠型分子筛(丝光沸石、X型、Y型分子筛)
为了保证沉淀颗粒的均一性、均匀性,pH值必 须保持相对稳定
加料方式
顺加法:
pH 多组分先后沉淀 沉淀剂加入到金属盐溶液中 沉淀不均匀
逆加法:
pH 多组分同时沉淀 金属盐溶液加入到沉淀剂中 沉淀均匀
并加法:
pH稳定 多组分同时沉淀 金属盐溶液和沉淀剂按比例 沉淀均匀 同时并流加到沉淀槽中
Ca


×

复盐的形成迚一步增加了沉淀物组成的均匀性,这对在
焙烧过程形成化合物或固熔体有重要影响
均匀沉淀法
沉淀剂不直接加入待沉淀溶液中,而是首先把待沉淀溶液
与沉淀剂母体混合,形成一个十分均匀的体系,然后调节 温度,使沉淀剂母体逐步转化为沉淀剂,从而使沉淀缓慢
迚行,得到均匀纯净的沉淀物
例:制取氢氧化铝沉淀
2、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Sol-Gel)法是一种新兴的催化剂制备方法! ——用于制备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杂多酸催化剂、非晶态催化剂等
金属氧化物或 水合金属氧化物
金属醇盐 的母醇溶液
(加水)金属醇盐水解
凝胶
陈化胶凝
溶胶
(加胶溶剂)胶溶
干燥
焙烧
催化剂
金属醇盐胶溶法制备催化剂的Sol-Gel过程
Formation of a hydrogel
固体催化剂材料与催化剂设计
Catalyst Engineering
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第二章 工业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Bulk catalysts and supports(一体化催化剂)
沉淀法 热熔融法(fused catalysts)
混合法
Supported catalysts(负载型催化剂)
在此期间内収生的一切不可逆变化称为沉淀物的老化
因素:老化时间、温度、pH值 作用:


颗粒长大,形成颗粒大小均匀的纯净粗晶体
晶形完善及晶形转变
初生沉淀的不稳定结构逐渐变成稳定结构; 非晶形沉淀可能变为晶形沉淀(分子筛、水合氧化铝); 多晶态沉淀物在不同老化条件下可得到不同晶形物质 (水合氧化铝)
小结:
— 类似于“带有化学反应的传质过程”
扩散:溶质分子扩散通过液固界面的滞流层 表面反应:分子或离子定向排列进入晶格
晶核长大速率:
dm k A C C dt


n
n 1~ 2
单位时间内沉积的固体量
S dm/dt
过饱和度(S=C/C*)与时间(t)的关系 t
诱导期 晶核生成数目(n)与时间(t)的关系 t
成型(后面详细介绍) 活化(还原、硫化) 还原目的: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活性金属(金属催化剂)
还原条件:还原温度、时间、还原气空速
还原气组成(H2、CO、CH4、C2H4、 N2-H2、H2-CO、含水蒸气) 还原操作:器内还原( in situ) 器外预还原(ex situ)
—— 如,合成氨熔铁催化剂
沉淀法的分类
单组分沉淀法 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盐与沉淀剂作用,形成单一组分沉淀
物(用于制备单组分催化剂或载体)
例:氧化铝的制备 酸法:Al3+ + OH- Al2O3·nH2O
碱法:AlO2- + H3O+ Al2O3·nH2O
注意: 对于两性物质,pH过高,沉淀会重新溶解
晶核生成速率
生成速率或长大速率
晶 核 长 大 速 率
晶体颗粒大小
温度
pH值 同一物质在不同pH值下沉淀可能得到不同的晶形
pH < 7 Al3+ + OH- pH = 9 pH > 10 Al2O3 ·mH2O 无定形胶体
α-Al2O3·H2O
针状胶体
β-Al2O3 ·nH2O 球状晶体

多组分金属盐的共沉淀,pH值的变化会引起先后沉淀
搅拌强度


沉淀时搅拌是必需的
搅拌强度大,液体分布均匀,但沉淀粒子可能被 搅拌浆打碎;搅拌强度小,液体不能混合均匀


晶形沉淀:沉淀剂应在搅拌下均匀缓慢加入,以
克局部过浓 非晶形沉淀:沉淀剂应在搅拌下迅速加入
沉淀影响因素复杂。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催化剂性能对结构的不同 要求,选择合适的沉淀条件,控制沉淀的类型和晶粒大小,以便得到 预定的结构和理想的催化性能——沉淀法制备催化剂的研究重点
沉淀物溶解度要小
— 沉淀完全,适用于Cu、 Ni、Ag、Mo 等较贵金属 沉淀要易过滤和洗涤 — 尽量选用能形成晶形 沉淀的沉淀剂(盐类) 沉淀剂必须无毒
影响沉淀的因素
溶液的浓度
晶核生成速率: N k C C
dt
结论:


m
m3~ 4
晶形沉淀应在稀溶液中迚行 (稀溶液中更有利于晶核长大) 过饱和度不太大时(S = 1.52.0)可得到完整结晶 过饱和度较大时,结晶速率很 快,易产生错位和晶栺缺陷, 但也易包藏杂质、晶粒较小 沉淀剂应在搅拌下均匀缓慢加 入,以克局部过浓 非晶形沉淀应在较浓溶液中迚 行,沉淀剂应在搅拌下迅速加 入
晶核长大的总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 t
沉淀形成的晶型
晶核生成速率 >> 晶核长大速率:
离子很快聚集成大量晶核,溶液的过饱和度迅速下降,溶液 中没有更多的离子聚集到晶核上,于是晶核就迅速聚集成细 小的无定形颗粒,得到非晶形沉淀,甚至是胶体
晶核长大速率 >> 晶核生成速率: 溶液中最初形成的晶核不多,有较多的离子以晶核为中心, 按一定的晶栺定向排列而成为颗粒较大的晶形沉淀
导向剂
配位(共)沉淀法 先在金属盐溶液中加入配位剂,形成金属配位物溶液,然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