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规划试题1

土地规划试题1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卷
一、填空题(1×16=16分)
1.土地利用具有和两重性特性。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3.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

4.经过土地供需分析,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之间的数量比较,最后可得出以下几种结果:,,。

5.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分为。

6.水利骨干工程用地规划大致包括:,,。

二、名词解释(4×6=24分)
1.土地利用规划:
2.城镇体系规划:
3.公路选线:
4.林带透风系数:
5.土地复垦规划:
6.土地整治规划:
三、判断题(1×11=11分,错用×表示,对用ˇ表示)
1.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利益。

()2.韦伯理论的核心部分,从经济上看就是农业生产者所处位置的级差地租。

()
3.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

()
5.同一块土地对不同的用途具有相同的适宜性。

()
6.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在追加土地面积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土地供需平衡的结构效应的有力措施。

()
7.耕作田块是最基本的耕作和管理单位,正确配置耕作田块是耕地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
8.水土保持林的配置应根据不同的地貌部位进行布局,一般有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沟谷防护林等类别。

()
9.编制地、县及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常应进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
10.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采取工程和生物等措施,使其投入经营和利用的
活动。

()
11.城镇体系是指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
四、单项选择题(1×5=5分)
1.用水保证率是指一定年限内保证用水的()
①月次②日数③水量④年次
2.水库库址选择是供水工程规划的首要问题,对土地利用其他项目的规划起着控制作用,因此库址地形的选择应符合以下条件()
①库址一定应选择“肚大口小底平”的地形②库址水源应充足,集水面积大
③库址应选在地质条件好,基础稳固不沉陷、不漏水
④库址距离灌溉区要近,地形应高于灌区地面。

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后备土地开发资源的是()
①宜农荒地资源②沿海滩涂资源③闲散土地资源
④因自然灾害和人为污染造成的废弃地资源
4.土地复垦资金应坚持()
①自力更生为辅,国家支持为主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

②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持为辅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

③地方政府为辅,国家支持为主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

④地方政府为主,国家支持为辅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

5.水利工程用地可分为水利骨干工程用地和()
①供水工程用地②耕作田块用地
③田间工程用地。

④灌排工程地
五、多项选择题(2×5=10分)
1.居民点用地是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别于自然土地、农林牧业用地和矿业用地,具有()。

①功能多样性②很大的使用价值③很大的级差收益
④各种用地功能相互关系复杂性
2.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
①磁力吸引体系理论②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③门槛理论④带形城市理论。

3.城镇化主要包含的几层含义是()
①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
②是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③是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④居民点用地规模与布局的合理化
4.风沙地的整治主要应采用下列措施()
①生物措施及其配置②工程措施及其配置
③通过改变局部地形,蓄水保土④建设基本农田,提高地力
5.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任务有()
①通过动态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宏观研究提供依据
②通过编制中期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③确定各类用地的计划指标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规模与速度,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地发展
④研究制定实施土地利用计划的政策措施,保证计划顺利实现。

六、简答题(5×5=25分)
1.土地利用规划中如何遵循持续利用理论。

答:
2.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应掌握哪些情况。

答:。

3.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保护范围。

答:。

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答:
5.为什么要进行可行性研究。

答:
七、用框图表示土地整理规划的编制程序。

(9分)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卷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1×16=16分)
1.土地利用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性特性。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3.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4.经过土地供需分析,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之间的数量比较,最后可得出以下几种结果: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需平衡。

5.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6.水利骨干工程用地规划大致包括:水资源的类型及开发利用方式,供水工程用地规划,灌排工程用地规划。

二、名词解释(4×6=24分)
1.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2.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3.公路选线:是指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4.林带透风系数:是指林带背风面林缘1m处的带高范围内平均风速与旷野的相应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之比。

5.土地复垦规划: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现状,重新确定自然灾毁或生产建设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破坏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方向,并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改造利用的科学安排。

6.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三、判断题(1×11=11分,错用×表示,对用ˇ表示)
1.(ˇ)2.(×)3.(ˇ)4.(ˇ)5.(×)6.(×)
7.(ˇ)8.(ˇ)9.(×)10.(ˇ)11.(ˇ)
四、单项选择题(1×5=5分)
1.(④)2.(①)3.(④)4.(②)5.(③)
五、多项选择题(2×5=10分)
1.(①②③④)。

2.(②③④)3.(①②③)4.(①②)5.(②③④)
六、简答题(5×5=25分)
1.土地利用规划中如何遵循持续利用理论。

答:首先应当建立立体的土地观和土地利用观,提及土地不仅只指陆地,还包括海洋,土地利用应当包涵土地平面利用和土地立体利用,涵盖土地的地面、地上和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其次要解决好土地利用的系统性和外部性问题,既要重视单项效益,更要重视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效益综合形成的整体效益;三是要开展土地利用项目费用/效益分析,使土地利用获得的综合效益大于所耗费和所损失的效益,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四是要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真正按资产属性去经营土地,盘活存量资产,节约交易成本,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2.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应掌握哪些情况。

答: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土地利用的程度与效益;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保护范围。

答:在《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下列耕地原则上必须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基地;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的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以及经过治理、改造和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中的中低产田;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科研、教学试验田。

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答:保持了土地利用有关数据的现势性,保证信息能不断得到更新;通过动态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宏观研究提供依据;能够反映规划实施状况,为规划信息系统及时反馈创造条件;对一些重点指标进行定时监控,设置预警界线,为政府制定有效政策与措施提供服务;及时发现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为土地监察提供目标和依据。

5.为什么要进行可行性研究。

答:可行性研究是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在投资兴建项目以前,进行可行性研究,可以分析建设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有利及获利多少和风险大小,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七、用框图表示土地整理规划的编制程序。

(9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