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简答题整理1、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应考虑哪些因素?一:用地的选择(一)地质条件1.地基承载力状况:在城镇各项工程建设用地范围内,由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土层的自然堆积情况不一,其组成物质也各不相同,因而他的承2.冲沟:冲沟是有间断流水冲刷地表形成的沟槽.冲沟切割地表,使之支离破碎,对土地利用不利3.滑坡与崩塌:滑坡与崩塌是一种物理地质现象,在选择城镇建设时应避免不稳定的坡面4.地震:地震是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居民点用地选择时应避免选择在地震断裂带上(二)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1.水文条件:对水体的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情要素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利于合理安排居民点用地2.水文地质条件: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其动态等(三)气候条件1.太阳辐射2.风3.降水(四)地形条件:地形条件对城镇的轮廓,形态和面貌等均有一定的影响(五)生产与生活条件:城镇与居民点位置应适中,地方交通便利,避免行车密度大的高等级公路穿过集镇二:用地规模的确定(一)城镇用地构成(二)城镇用地规模1.人口规模2.城镇用地指标三村镇内部规划(一)功能分区规划:将全部用地按性质和功能的要求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使他们有机的组合,形成一个生产和生活的统一整体.(二)公共活动中心规划(三)生活居住区规划:1居住区用地构成和分布方式2居住区用地指3住宅建筑布局(四)公业布置:远离居民点,布置在居民点的边缘地段,布置在居民点内和居民区内四居民点占地面积的概算(一)小城镇用地规模概算(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概算2、什么是土地?土地有哪些主要特征?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空间范围,由气候、植被、水文、地质等要素构成,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的自然综合体,它能够作为资产的地球表面以及自然和人的附加物,它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1. 土地的固定性(1)空间位置: 经度、纬度、海拔等。
(2)地理环境: 气候、土壤、地形、地质等自然要素及周围的社会经济因素。
2. 土地的有限性(1)面积总量的有限:地球表面积、国土面积(2)可利用面积的有限:高山、沙漠等的限制(3)特殊功能土地的有限: 特产基地、湿地等3. 土地资源同时具有可更新性和不可更新性的特征。
(1)生态性“土地”是可更新资源.如:利用得当的耕地地力常新(2)空间性"土地"是不可更新资源.如:土地利用的排他性4. 土地的增值性(1)稀缺性随着需求增加而加剧(2)区位条件随周边环境而变化(3)资本投入对于土地的改造增值—房屋建筑折旧,但房价增加5. 土地空间环境的整体性和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土地是由气候、水、土壤、岩石、动植物、微生物、空气、阳光以及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填充的三维立体空间,决定了土地资源与环境的统一性。
•复杂多变的自然要素,错综复杂的排列组合,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土地类型。
6. 土地的多功能性(1)生产功能(2)环境功能(3)承载功能(4)空间功能3、土地利用规划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土地利用管理中有什么重要作用?为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高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为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调控提供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必须从土地资源配置的角度,提出国家宏观区域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以及土地供需总量平衡指标,成为国家制定长远经济发展计划,制定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的重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必须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提出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指标,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指标,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的用地指标等,4、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是指土地利用规划的种类,类型,项目和不同的时序所构成的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和土地利用施工;按行政区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等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主要类型?1.土地开发规划:是指对未利用的土地或利用率很低的土地进行开发的规划.对象主要是荒草地,沼泽地,沙荒地,海涂以及利用不充分的天然草场,疏林地,闲散土地等2.土地整治规划:是指土地资源中已被开发利用,但其土地生态系统正在或已遭破坏而需恢复正常土地功能的土地规划.体地整治规划的对象是沙化土地,沼泽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水土流失的土地和被污染的土地3.土地保护规划:是指土地数量不再减少,土地生产力不再下降的规划.土地保护规划的对象很广泛,如基本农田,自然生态系统保护4土地整理规划:指为调整改造土地利用方式和权属状况,改进完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而编制的规划6、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包括哪些内容?1,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利用的潜力:既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其生产潜力,又不能过度利用,导致土地质量退化2,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用地面积对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一个具有最佳经济效益的土地利用结构3,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生产和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4,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必须充分考虑建立一个良好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从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出发,以土地资源本身的适宜条件为依据,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用地面积,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打下基础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流程?划层规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一)准备阶段1、组织准备:成立规划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2、制定工作计划:规划指导思想、工作内容、步骤方法、人员及分工、经费。
3、制定技术方案:依据、内容、方法、技术路线、成果要求等。
4、收集资料:相关的文字和图件资料(二)方案编制阶段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后备资源评价。
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客观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依据。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是确定用地数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
土地需求量预测:对未来各项用地量的测算,发现未来用地的要求和趋势阶段性成果:土地评价成果;土地现状评述;土地供需预测专题研究成果。
2、土地供需平衡分析: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的关系。
3、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要作好:“两个估计”(问题解决程度、取得效益),“两个协调”(与上级规划、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4、编制供选方案(2~3个)(综合平衡法、数学方法)5、方案择优6、编制规划成果资料(三)规划审批阶段8、土地利用控制的基础和目标?土地利用控制的基础:1.土地资源的公共性(1)物质生产与生存安全的保障(2)土地资源环境的整体性(3)土地资源是人类的精神归依2土地利用的外部性:是指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所附带产生的成本或效益的情况3土地利用的社会性4土地利用的可选择性:同一种土地利用可能选择不同的土地类型或空间位置5生态系统的可控制性:通过人工控制可以实现物质能量循环转化的最佳效率,土地的最佳生产力,在利用过程中不仅发展生产而且可以建立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环境6经济过程的可控制性土地利用控制的目标:1社会公平:土地占有者不能无限制地利用其土地,而获得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太多的收益2经济有效:土地利用的目标上为了实现更高的经济发展目标,对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必须加以限制,使土地利用能更高的服务于经济发展3国家安全:社会公平和经济有效时土地利用控制的重要目标,对国家而言,土地利用的控制必须服从于国家的安全4环境保护: 保持土地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证5情感满足:某些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成并非直接的与上述目标相迎,仅是个人意志的产物,其目标仅是为了土地利用者的心理满足9、请列出五个以上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乡政府提供的主要资料?1,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概况(发改局和乡镇政府提供)2乡(镇)国名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发改局和乡镇政府提供)3乡(镇)人口分析报告,包括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统计局和公安局提供)4乡(镇)国名经济统计资料(统计局提供)5乡(镇)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总结(国土所提供)6乡(镇)1998年以来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分析报告(国土局和国土所提供)7乡(镇)总体规划(规划局或建设局提供)8社会经济与统计资料(1、政府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政府工作报告(政府部门)(近几年)3、人口普查汇总资料4、历年统计年鉴5、人口资料: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机械迁移人口、非农人口、农业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6、规划区域历史资料:如地方志)9土地部门资料(1、土地利用详查资料与图件2、土地变更调查资料与图件3、土地登记年报或土地统计年报4、基本农田保护资料与图件5、历次非农建设用地清查资料6、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及其他专项土地调查资料7、土地评价资料8、上级下达的建设留用地指标9、上一级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资料10、上一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10自然资料(1、土壤普查资料和图件2、气象资料(气象局)3、地形资料(土地局)4、水文资料(水文站)5、资源状况资料:矿产、生物、景观资源等6、“五荒四低”调查资料(计委区划办)7、生态环境状况资料(环卫局)11部门发展规划资料1、城建部门:城市发展规划、村镇发展规划、集镇规划2、交通部门:交通运输发展规划3、水利部门:水利水电发展规划、水资源调查开发规划4、农业部们:种植业发展规划、特色果、茶、桑基地发展规划、养殖基地发展规划5、林业部门:林业规划、森林资源调查与开发规划6、发改委: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农业区划、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工业发展规划、开发区规划、全县(乡)经济发展规划、乡企规划10、简述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某块土地正对某类特定土地利用是否适宜,并对其适宜程度做出等级的评定步骤如下:1明确评价目的2 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3评价对象的选择4资料的收集5评价因素的选择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8评价单元的划分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10土地适宜类型的确定11土地适宜等级的确定12土地限制性的确定13评价结果的核对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11、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温度:温度高低直接关系到土壤内一些物质的氧化或保留,这种严重影响到土壤的形成和性质水分:水分的多少,透水的好坏都会明显影响土壤的性质光照:光照影响生物生长也会影响土壤的发育风:有风吹落花和尘土,也能对土壤造成明显的影响此外,人为活动,成土母质,时间,生物也会对土地性质造成影响12、果园规划包括哪些内容?果园用地田间工程规划包括哪些内容?一,果园用地的选择和树种的选择:不同的果树品种对于用地的要求是不同的,用地选择要有利于果树生长,在树种的选择时要注意适地适数,种植规模和树种类型适当,与土地规划其他项目(如绿化,水土保持等)相结合等因素二,果园小区设计1小区的面积视果园规模,机械化水平,地形条件,田间工程规格而定,可有几十亩到几百亩2小区形状除无风平原地区以正方形为宜外,其他地区均以长方形为宜3小区的长度小区的长度要兼顾机耕作业与人工管理两方面的要求,因而,变长不可过长,一般以300到400为宜4小区的方向应与果树栽植行向一致,在平原区以南北向为宜三,果树的种植方式果树的种植方式主要指果树种植的行距,密度及其排列形式,多采用长方形配置,正方型配置和棋盘式配置四,果园田间工程规划设计1 果园防护林网果园林带基本上由果园内部防护林网和果园区外围防护林带两部分组成2 果园内道路网果园内道路网的布置有利于果园管理与运输,一般有在果园外围防护林内侧布置5m宽的道路和在果园内部防护林两侧配置道路3 果园水源及灌排渠系规划干渠比例在1:1000左右,支渠比例在1:500左右4果园附属设施的配置选择在位置适中,对内,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方13、耕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耕地的主要利用方式是及进行农作物生产,一般分为大田生产用地,饲料地,小区经济作物地,菜地等,耕地合理利用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土地生产力,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使土地得到永续的利用,因此,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耕地的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确定耕地利用组织的形式是耕地利用的主要规划内容14、简要说明山地丘陵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山地的水土保持措施有哪些?1,水土保持技术措施耕作措施:沟垄种植、等高种植、草田轮作、间作套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