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相关行为与行为改变理论 ppt课件

健康相关行为与行为改变理论 ppt课件

第三章、健康相关
行为与行为改变理 论
ppt课件
1
• 健康相关行为与致病性行为模式的概 念与特点
• 用于个体行为改变的理论 • 用于群体行为改变的主要理论
ppt课件
2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定义、特 点、发生与发展
ppt课件
3
一、行为与健康相关行为
人类的行为搜索是由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行 为结果五个要素构成。
2.戒除不良嗜好。在这里不良嗜好指的是对健康有危害的个人偏好,如吸 烟、酗酒与滥用药品等。戒烟、戒毒、不酗酒与不滥用药品等属于戒除不良 嗜好行为。
3.预警行为。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预先给予警示,从而预防事 故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溺水、车祸、 火灾等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
ppt课件
12
1.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生活方式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 一系列日常活动的行为表现形式,是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总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就 有其动力定型,即行为者不必消耗很多的心智体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去做的日常活动。 不良生活方式则是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包括能导致各种成年期 慢性退行性病变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锻炼、高盐高脂饮食、不良进 食习惯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肥胖、心血管系统疾病、早衰、癌症等的发生关系密切。

促成因素

强化因素

行为
倾向因素(原因和动机)

激励或减弱某种行为发展
实现行为的资源可得性
技术条件
ppt课件
6
(三)行为的可改变性
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性行为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干预,某行为发生定向改变的难 易程度。
低可变性行为:①形成时间已久的行为;②深深植根于文化传统或传统的生活方 式之中的行为;③既往无成功改变实例的行为。
美国学者布莱斯勒(Breslow)等
每日正常而规律的三餐,避免零食;每天吃早餐;每周2~3次的适量运动; 适当的睡眠(每晚7~8小时);不吸烟;保持适当的体重;不饮酒或少饮酒。
ppt课件
11
(二)危害健康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指的是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 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其主要特点为:①危害性: 行为对个体、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②稳定性:行为非偶然发生,有一定强度的行为维持需保持 相当的时间;③习得性:危害健康的行为都是在个体后天的 生活经历中学会的。
行为主体 —— 人。
行为客体 —— 行为目标的指向。
行为环境 —— 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 —— 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 法
行为结果 —— 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的行为之间的相符程 度。
(一)个体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条件反射与学习理论
2.致病行为模式。致病行为模式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国内外研 究较多的是A型行为模式和C型行为模式。
A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其核心表现为不耐烦和敌意。 有关研究表明,具有A型行为者冠心病的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地高于非A型 行为者。C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其核心行为表现是情绪过 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生闷气。研究表明:C型行为者宫颈癌、胃癌、结肠癌、肝癌、 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高出其他人3倍左右。
ppt课件
4
(二)人类行为的影响要素
在人类行为形成和发展中,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学习因素发挥着重 要作用。
1.遗传因素:基因除了影响行为,还能决定人的行为特征和行为倾向,
同卵双胞胎行为特征和行为倾向的相似正是遗传物质影响的结果。
2.环境因素:性别、年龄、知识、技术等主要影响行为者个体,且能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二、健康相关行为
(一)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任何与疾病预防、增进健康、维护健康及恢复 健康相关的行动。这类行为可以是自愿的,也可能是不自愿的; 可以是直接以健康为目的的主动行为,也可以是遵守法律或规定 的被动行为。例如,一个孩子在体育课上跑800m是在进行有益 健康的行为,但他(她)这样做只是因为老师的规定、升级的要求。 相反,一个成年人为了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而进行同样的行为则 有其特定的目的:恢复、维护或促进他(她)的健康。后一种行为 又可被称为“直接健康行为”。
ppt课件
9
促进健康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 行为。这些行为是朝向健康的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了的。促进健康行为具有 有利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适宜性等特征,体现了促进健康行为强 调对自身与他人健康的益处以及行为内在与外在表现和谐。
1.基本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 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积极的休息与适量睡眠等。
决定个体接受环境作用的程度,行为者对这些因素的控制能力也较大;
而生态环境、风俗习惯、卫生服务、社会经济、法律制度等因素会在
更大范围内影响人群的行为,个体对这些因素的控制能力非常有限。
3.学习因素:最低层次的学习是模仿,包括无意模仿、有意模仿和强
迫模仿。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是第二、第三层次的学习,学习因素对
于个体工作和生活技能的形成、发展,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主要通过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的学习模式,
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培养有益于健康的新行为。
ppt课件
5
促使行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 • 社会环境,把社会资源和个人技术作 为促成因素
需求和动机 知识 信念 态害。这里的环境危害是广义的,包括了人们生活和工作 的自然环境与心理社会环境中对健康有害的各种因素。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 避开这些环境危害即属于这类行为,如离开污染的环境、采取措施减轻环境 污染、积极应对那些引起人们心理应激的紧张生活事件等。
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保健服务,以实现 三级预防,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包括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 诊、遵从医嘱、配合治疗、积极康复等。其中:①求医行为:指人们感到不 适,或察觉到自己患有疾病时,主动寻求科学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② 遵医行为:指个体在确诊患有疾病后,积极遵从医嘱,配合治疗的一系列行 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