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单挑胜过群殴回顾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陆航部队“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作战经历,我们关心的并不是它的作战细节,而是它为适合反恐战争的转变进展到何种程度。
在战争开始前,许多美军陆航指挥官都认为“阿帕奇”是战无不胜的,甚至陆军的士兵也认为只要有“阿帕奇”在自己的头顶为其提供随时随地的火力支援,生还的可能性将成倍地增加。
但发生在2003年3月23~24日巴格达西南卡尔巴拉市的战斗彻底改变了美军对“阿帕奇”的看法。
第一次卡尔巴拉战役3月25日早晨的CNN电视台上出现了这样一组镜头:一架不成形的“长弓阿帕奇”坠毁在卡尔巴拉市的街头,机上空无一人(看情形是被俘了),随后而来的是一大堆不知名的美国记者建议开展大规模的攻击与屠杀的新闻报道。
还有舆论说,马奇诺防线被击溃了,美国陆军的先进武器首次显得软弱无力。
关于这一事件,还有一些有趣的传闻:有证据说,“阿帕奇”是落入了专门为它而设的陷阱里。
这个伊拉克人捕猎“阿帕奇”的计划就是用无控火箭炮、重型机枪等单兵武器组成“钢壁”,以杂乱但猛烈的火力打击“阿帕奇”的旋翼。
要做到这一点,只需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伊拉克民兵就可以了。
面对如此有针对性的打击,“阿帕奇”撤退了,33架直升机在起飞后不到45分钟的时间里仓皇飞回基地进行维修。
23~24日的“阿帕奇”战术显然以失败告终。
它们仅在战场上呆了半个多小时,没有为进攻中的地面部队提供足够长时间的火力支援。
在战后的总结中,许多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被摆在了桌面上,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后勤保障和日常训练上。
在这两天的战斗中,油料的供给严重不足,仅可以供33架“阿帕奇”起飞迎战。
而一向以后勤保障充分著称的美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题出在其它直升机(“黑鹰”、“支奴干”)在前线补给站为“阿帕奇”加油前将所储存的油料“一抢而光”。
前线简易机场的选址也存在问题,机场的所在地完全处于伊拉克军队直接监控的范围内,伊拉克士兵只需用手机打个电话,美军“阿帕奇”的出击时间与兵力部署就完全掌握在了伊军指挥官手中。
同时,为避免在夜间暴露机场与正在起降的直升机,美军实施了灯火管制,致使一名没有夜间飞行经验的驾驶员就此丧命。
各方面情况都说明,美军的机场太靠近前线了,而机场的选址正是美军主观地根据无人侦察机和卫星拍回的几张照片仓促地得出的结论。
那么,美军第11航空部队和第三步兵师的指挥官们是怎样制订出这个极具冒险性的计划呢?还有,为什么后勤保障会出现如此大的缺陷,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在美国陆军中,一直以来都将武装直升机作为战场火力支援的主要武器与方式,将运输直升机作为部队快速机动的主要保障。
正是在战争中过分依赖直升机才导致了这次战役的失利:美军不能容忍作为战场主角的武装直升机在战役打响后还迟迟不能抵达战场,因此才选择了如此靠近前线的机场。
另一方面,陆航部队的飞行员缺乏夜间飞行训练也是原因之一。
如驻防德国的“阿帕奇”部队受到当地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夜间训练(该部队参加过卡尔巴拉战斗)。
陆航部队的指挥官们虽然很了解这一情况,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在波兰平原上进行过一次代号“胜利之战”的夜间训练,而在这次训练中,部队并没有完全按照战场上的高度对抗来进行。
虽然“阿帕奇”的夜战系统十分完备,但由于飞行员的经验不足导致了这次战斗的失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本土就有此类训练的优良设备,如在加利福尼亚州的Irwin军事基地,和位于路易斯安娜州的Polk军事基地。
可最近几次训练中,装备“阿帕奇”的部队相对较少,而且几乎没有“阿帕奇”D型参与其中。
“阿帕奇”部队到伊拉克作战就如同一支刚组建的拥有大牌明星的足球队上场踢球,只是球员之间没有很好地配合罢了。
这个问题还有更为深层次的答案:为冷战设计的重型武装直升机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反恐作战了。
在20世纪60~70年代,大规模集团作战中,要求武装直升机具有火力猛烈、多机协同作战能力、一定的抗打击能力等,至于机动性能与小机群作战能力并没有列入设计要求中。
第二次卡尔巴拉战役第一次卡尔巴拉之战以后发生的事情也充满了戏剧性。
一夜之后,已经是空降突击队第101次同这座城市里坚决反抗的伊拉克人决斗了。
美军显然吸取了第一次战役的教训,以单架或双架“阿帕奇”小分队取代了以往的大集群作战模式。
并充分利用“长弓”型“阿帕奇”对远距离目标的侦察能力(雷达扫描和红外识别),运用高速网络数据链路,将侦察到的敌情迅速发回战场指挥中心。
陆航指挥官们则通过侦察机传回的信息,隐蔽地部署了其它“阿帕奇”,并迅速投入了对地面的火力攻击。
一时间,“阿帕奇”上的各种火力漫天飞舞,地狱火导弹、70毫米火箭弹、30毫米穿甲炮弹在卡市的各个角落不断爆炸。
这种隐蔽地作战模式一反美军历来的作风,打了伊拉克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那一夜战争结束时,共计850个伊军目标被摧毁,其中包括麦地纳师的坦克、装甲车、火炮等。
而作为奇袭者的“阿帕奇”几乎都毫发无损地返回了机场,更值得美军骄傲的是,一直困扰他们的误伤事件并没有发生在这次高强度的夜间军事对抗中。
总结这次战斗,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战术重组能力为赢得战斗的胜利出了大力。
(凭借这一能力,伊拉克军队的反应速度被美军仔细分析研究,成为决定性的作战情报。
)第二,这次战斗演绎出了一种新的作战模式,并且完全适宜在环境复杂的城市作战。
“小比大好”,这便是第二次卡尔巴拉战斗中美军总结经验的精华所在。
第一次攻击是一次集团军级的行动,以战场的战略观点为依据,而后来的奇袭则是以师为单位,以固定战术为基准,而且与地面部队的行动密切联系。
快速飞行中攻击目标在CNN的报道中,“阿帕奇”的战术运用十分单调―――利用悬停方式进行对地面目标的攻击,然后迅速地脱离阵地,以免被地面反击的炮火击中。
这种易被敌方掌握的战术也成为战后美军一些批评家指责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武装直升机在面对未来反恐作战中经常出现的城市作战时,现有战术的不适用性。
由于战场环境的复杂,敌军很容易在一些具有战略价值的目标周围部署大量的隐蔽防空据点,悬停的直升机正是这些据点攻击的最好标靶(只需几枚无控火箭弹就可葬送装备精良的“阿帕奇”及机组人员的性命)。
面对这个问题,美军陆航部队的指挥官解释说,“武装直升机的飞行员们知道如何在快速飞行中开火,他们在日常训练中已经这样做了。
”而事实是,“阿帕奇”的机组人员只能做到在快速飞行时利用30毫米机炮和70毫米火箭弹对地面固定目标进行攻击,带有精确制导的武器(如地狱火导弹等),由于需要火力控制官进行相对复杂的操作,在一般情况下只能以悬停的方式发射。
即使同是精确制导武器,在城市作战中,半主动激光制导导弹(地狱火导弹)比采用雷达制导的导弹适用性更强,也就是说,更容易在快速飞行下发射。
但前提是地面作战人员必须有效地提供对目标的激光照射指引,这在对抗激烈的城市作战中,对步兵的要求以及多兵种联合作战的要求都非常高。
当然,真正能用到“地狱火”导弹的机会并不多,大多数目标只需使用机炮或火箭就可以“摆平”,这也是城市作战中的一大特性。
在对参加过伊拉克战争的“阿帕奇”飞行员进行调查时,指挥官们发现,有些“阿帕奇”可以在185千米/小时的高速飞行中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不过,绝大多数的机组人员可不愿冒这个险,宁愿在悬停的方式下攻击。
看来,美军的武装直升机部队要想完全适应反恐作战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主动防护系统在主动防护系统方面,“阿帕奇”采用的是红外线干扰器,而不是用红外线诱饵器,因为这种诱饵器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使用太过冒险。
但在战争开始后,仍有多架“阿帕奇”被伊军的红外制导导弹击落。
一位驾驶员回忆说:“在卡市上空,一枚导弹从我的直升机旁边掠过,我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弹体。
幸好导弹并没有爆炸,径直插入了地面,只露出了尾翼。
”不过,许多驾驶员没有他这么走运,在伊军密集的防空火力打击下,随着坐机一起坠落在这座燃烧的城市里了。
未来的战场真的需要武装直升机吗?近日,美国陆军宣布,终止新一代武装直升机―“科曼奇”的研制计划。
于是,这项耗资80亿美元、耗时21年时间的计划被迫流产。
这对于“科曼奇”的主要承包商波音公司和西科尔斯基飞机集团公司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而对于美国陆军的武装直升机飞行员来说,意味着不用再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去冲锋陷阵了。
取消“科曼奇”研制计划的原因有很多,其成本不断增加是其中之一。
由于美军对其期待过高,使得设计方案不断修改,最后,单价从原来的1210万美元猛增到5890万美元。
迫使美陆航部队不得不将采购数量从5023架降至650架。
而美军考虑更多的则是人员的安全问题。
虽然“科曼奇”号称直升机中的F-117,具有先进的雷达隐身能力和抑制红外特征的性能,但武装直升机在战场上执行的任务注定这些用巨额美元堆砌起来的先进性能最终将派不上用场。
前文提到,在面对敌军众多的防空火力(主要是重型机枪和无控火箭)组成的“钢壁”战术,再好的隐身能力也无济于事。
对美军来说,坠毁在敌城市中的被焚毁的直升机残骸以及被俘的机组人员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是美国国内民众反战情绪高涨的起因之一。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采用无人攻击机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自从在阿富汗战争中,“捕食者”无人机首次进行对地攻击就击毙了敌高层指挥官以来,美军就一直期望无人机能担负起反恐战争中小规模的对地火力支援重任。
而这次决定取消“科曼奇”计划更证明了美军对无人机的期盼。
虽然同武装直升机相比,无人机还有攻击火力薄弱、武器选择单一、火力支援持续时间短等缺点,但它无疑非常适合在高危险性的城市作战中使用。
从这次取消“科曼奇”计划中我们还可看出,美军正努力摆脱固有的冷战思维模式,积极应对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反恐战争中小范围、隐蔽性、高强度的城市作战,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武装直升机仍将是提供近距离地面火力支援的主角,而有关武装直升机在反恐战争中发挥的作用问题尚未一一解决,不过到完全解决的那一天毕竟为时不远。
今后,我们会继续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