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灸治疗ppt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灸治疗ppt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脑组织的代偿功能
n
即脑组织在结构功能上有修复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的能力
器官双侧支配的 形态学基础 神经轴突在一定 条件下发芽
神经细胞功能转移
脑支配的器官的多数神经功能由双侧脑半球共同承担完成 向原来已丧失功能的区域生长,建立起有功能的突触联系 使受损区功能恢复
n
排除标准: 中风后严重痴呆、精神障碍、失语 以及无法合作者; n对于针刺严重晕针者。
n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点刺放血+体针+电针治疗
取穴
风池 风府 百劳 通里
针尖朝向喉结方向进针约1.0~1.2寸,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直刺1.2寸,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针尖稍向内下方,刺入1.0~1.5寸,局部酸胀感即可。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均 得 气 后 施 予 平 补 平 泻 手 法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夹廉泉
廉泉 金津玉液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的机制 ——中医认识
n
因年老体虚,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夹痰浊瘀阻经络,精血不能上荣髓窍,致
使窍闭,咽喉开闭失司而发为本症状
n
痰、瘀二端常仗风之“善行数变”的特性,上扰咽喉搏结阴阳 ,中干脾胃伐伤
气血 ,致使咽喉为之所困而失其所用 ,脾胃痰浊不降而发吞咽困难、饮水反呛
• 一天刺两次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点刺放血+体针+电针治疗方案 ——用于研究中风恢复期(2周至3个月)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
纳入标准: 符合脑卒中诊断; n神志清楚,有吞咽障碍; n吞咽障碍病程在发病 2 周至半年; n年龄在 35 岁--70 岁; n洼田氏饮水试验≥2 级以上。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针刺治疗吞咽障碍时机的选择
n
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恢复吞咽功能及与吞咽障碍相伴随的构音 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肺部感染,改善营养,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n n
把握好针灸治疗的介入时机至关重要。 脑卒中急性期导致的吞咽困难,药物治疗作用是有限的 ,尤其是卒中后吞咽障 碍4周以后,应该把该病的治疗中心放在针灸与康复训练方法结合为主要治疗 手段上 ,采取能量、营养、水、电解质等维持疗法,同时积极进行针灸、物理 治疗和康复训练。
咽喉与经络的关系十分密切 是经络循行的要冲
舌针 体针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取穴规律
颈项针组:风池、风府、百劳
局部取穴、辩证 取穴、经验取穴 舌下针组:廉泉、夹廉泉、金津玉液 相结合,符合中 医整体综合辩证 施治
辩证选穴:合谷、太冲、通里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制
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等病理状态,纠正和解除抑制性泛 化,并使被抑制的神经细胞觉醒。
改善皮层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和代偿 ,使脑梗死前处于“闲置” 状态的脑组织的机能起代偿功能
减轻脑组织的 损害 ,提高脑组 织的代偿能力 , 增加脑代谢营 养,促进神经 递质传导功能 恢复,修复损 伤脑组织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不同针刺频次 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疗效的影响
• 《灵枢 · 寿夭刚柔》“ 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 之半其日; 脏先病而 形乃应者 ,刺之倍其日 ”

• 中风患者的病位在心、 脑 , 与肝 、肾密切相 关 ,属于 “脏先病而 形乃应者” , 应该 “刺 之倍其日”
n
病位在喉,病机本虚标实
祖国医学将卒中后吞咽困难归属于『中风舌本病』 『喑痱』 『喉痹』等范畴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的机制 ——西医认识
脑干或双侧皮质延髓束 吞咽障碍 单侧核上性
与吞咽有关的神经控制包括 3 个成分 传入传出系统 ,包括脑神经的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 脑干吞咽中枢反射性协调吞咽 皮质高级中枢 ,启动和调节自主吞咽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点刺放血+体针+电针治疗
取穴
合谷 太冲 廉泉 夹廉泉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先向舌根方向直刺1.5~1.8寸,以局部酸胀得气为宜 针尖向喉结方向进针1.2~1.5寸,以局部酸胀得气为宜 得气后施予提 插或捻转泻法 电针疗法:接 通电针治疗仪, 采用疏密波, 3~5HZ,强度 以患者耐受为 度
损伤
舌不能将食物维持在口腔内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的机制 ——西医认识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现代医学治疗不足之处
・ 现代医学治疗吞咽障碍,常以鼻饲和胃造漏管以及静脉营养、水电 解质等维持治疗,但疗效甚微,患者大多予以留置鼻饲,以改善吞 咽呛咳及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患 者带来痛苦和不便。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的机制 ——西医认识
迷走 神经 损伤 咽功能造成破坏性影响,咽缩肌麻痹、声带麻痹、吞咽时声 门关闭不全、咳嗽减弱, 杓状软骨肌功能异常,致喉麻痹 损伤 食管上括约肌顺应性下降,舌根部和会厌感觉减弱
喉返神经 三叉神经脊束 核及脊束 舌下神经
损伤
口腔、口底、牙龈、舌、软腭的黏膜感觉减弱
n n n
泻太冲、丰隆è清肝泻火 ,豁痰开窍 补照海、三阴交è调补气血,滋养肝肾 风府、 哑门è督脉阳气,以醒神开窍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针刺治疗吞咽障碍时机的选择
急性期 • 发病2周 以内 恢复期 • 发病半年 以内 后遗症期 • 发病半年 以上
研究表明在发病20天内针刺其疗效优于20天后 但发病10天内与11~20天内疗效差异不明显
因此也称为转移性吞咽困难
与卒中相关的是口、咽阶段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吞咽障碍的定义
第一期 口腔期 主要由口轮匝肌、咬肌参与
第二期 咽喉期 主要由舌肌、咽喉肌参与
第三期 食道期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的机制 ——中医认识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针灸时机与针刺手法
n
对风池翳风完骨等穴位强调需严格掌握针刺的方向和深度 注重针刺量学的关系是治疗假性延髓麻痹取得良效的关键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针灸时机与针刺手法
・ “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 取穴深度一般达1寸左右针刺,取 穴定位要准确手法得当,使患者产生得气感,得气后,以120 次/min的频率提插捻转1min,行针时嘱患者配合吞咽及发音功 能训练,隔10min行针1次,共3次,留针30min。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点刺放血+体针+电针治疗
取穴
金津 玉液
让患者自然将舌伸出口外(如舌不能伸出者, 可由医者垫纱布固定舌体于口外),常规局 部消毒,用毫针点刺金津、玉液3-5次,少量 出血,不留针。 点 刺 放 血
取穴上,局部取穴、辩证取穴与经验取穴相结合,符合中医整体综合辩证施治;在针法上, 体针、电针、点刺放血相结合,弥补了单一针法的不足;在行针手法上,注重补法与泻法 的相互结合。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取穴规律
n
在临床治疗时,并不是所有穴位必选,而是选择不同部位交替使用这 些穴位,一则可减少对同一穴位的不断刺激产生疲劳性,再则可减少 病人的痛苦 ,如以颈项部或以舌咽部穴位为主 ,或两者相结合,在此基 础上,再配合辨证施治,选用相应的穴位,必然取得更好的疗效。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针灸时机与针刺手法的选择
n
在卒中后吞咽障碍不同的病期或病程其病机不相同,针刺手法也不相同
n
病程6天~3.5个月
n
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入约33~50mm要求针尖稍向内下方
n
病程2个月~半年
n n
哑门、风池刺入40mm,人迎、三阴交刺入25mm,接电针 合谷、丰隆常规提插捻转后留针30min
正常情况下脑功能系统内相当数量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当脑损伤时, 在一定条件下,可使正常不承担某种功能的脑细胞承担起这种功能
代尝功能开通和脱 抑制
即主要神经或脉络通路受损后,在一定条件下正常机体休眠状态 下的一些通路取代已受损的通路功能,使已丧失的脑功能重现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n
病程3个月~1年
n n
颈项针组和常规针刺组都垂直进针25mm 舌下针组以鸡爪刺法进针25mm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针灸时机与针刺手法
病程在半年内者亦可选舌针为主 用0.38mm×40mm毫针,快速进针行大幅度捻转 最好出现舌体抽动,不留针。廉泉、外金津玉 液用60mm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约5.0cm,40mm 毫针先后刺入治呛吞咽穴约0.99mm。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的机制 ——西医认识
皮质 损伤 病变 咽反射的延迟 咽阶段延长 损伤 吞咽反射消失
脑干吞咽中枢
双侧延髓吞咽中枢
单侧疑核
损伤
同侧咽肌麻痹、同侧声带麻痹及软腭麻痹

第三届吞咽障碍康复高级技术研讨班
n
对于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认识,中 医侧重于五脏相关、多种病理因 素的综合作用
n n
n n
从经脉循行来看 心、肝、脾、肾4条经脉均循喉舌, 可见心、肝、脾、肾的功能正常与 否直接影响着口、舌、 咽喉的功能 发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