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终极目标——培育一个完整的人——读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后感
无锡市后宅中学邵江(214145)
许多次我与同行一起面对现在的教育试图阐释清:教育为了什么?也曾在教育困惑的近三十年中不断追问自己:教育的方向与价值究竟在哪里,文化的传承,学生学业的发展,知识的积累,社会道德的弘扬。
似乎每一个都是教育的目标,又似乎每一个又不是教育最真切的方向。
一个春日的午后,在品着红茶的闲暇时,不经意间拿起了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试图释解自己对教育多年的疑惑与追问,也想从与大师的对话中感知教育的方向,以慰藉自己心之所系。
窗外,你唏嘘于飘落的香樟树叶,而抬头的一瞬间你发现了枝头密密的新芽,生机勃勃,一个希望的未来。
恍然里有一股清新的青青草的味道,又似是淡淡的芬芳沁进了心灵,感受到一阵阵冲动的快乐,欣然而迫不及待地沉浸在这美妙中。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是慈悲与智慧化身的世界先知,是印度佛徒“中观”和“禅”的心灵导师,是印度教彻悟的觉者。
一生走访全球70多个国家演讲,以自我觉知,了解自我,改变自己达成改变世界的观点帮助人类获得理性与爱的和谐,获得生命、自由的快乐,获得智慧、创造的力量。
他认为自知之明是智慧的开端,爱的起点,恐惧的终点,创造的源泉,既含藏着整个宇宙,又包含人性所有的挣扎。
东西方一切伟大智慧的精髓——认
识你自己。
教育为了培育完整的人。
面对社会,我们所处的文化,教育仅为了学生能获取一份满意的工作,以其为他的人生得到物质的保障。
社会的持续不变的压力演化为职业第一,更明了的说,金钱第一,其它一切退为其次。
功利化的追求,功利性的价值导向,既无法给予社会人性的和谐,也无法给个人幸福的保证,却常常使得我们的生活失衡、社会失公,还常让我们的人性卑琐、狭隘。
难道教育只在服务获取知识、技术——优越的职业与待遇——物质享受与自我满足的狭窄的轨道上运行?这种教育只会让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狭隘、局限和不完整。
所有一切导致了一种机械的生活方式,一种心智的模式化,于是逐渐地,国家……成为对自由的一种威胁。
”教育应该激发这种自由,克氏的自由实质是一种“心灵的觉醒”,它是理智、情感与身体三者处于完全和谐的境界时的一种“心灵的绽放”。
植物的生长需要自由,思想活动的探究需要自由,个人自我觉省,需要自由的空间,情感的沉浸,需要自由的感知,身体健康的培养需要自由安全的环境。
这种自由是内在与外部的和谐,是爱与智慧的融合,是完整的融入发展的需要,是至善至美的和谐需要。
克氏把这种自由等同“善”,“善”只会在自由中绽放,不会在“说服”的土壤中生长,也无法被强迫,“善,通过行为体现,……,善是在行动中表达,……”。
在学生的成长中,我们需要给予学生的认识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主地认识自我存在的问题及自我校正。
我们的教育不是通过“奖惩”达到预期,也不是只关注部分的优先而忽略整体的和谐发展。
学校教
育要关注学生的学识成长,思想变化,身体发展,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内心的正在发生的事情,体察这种变化与自己的联系。
首先,教育是共同的学习。
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在学习这种顺应社会发展,师生都是学习者,教师不应保有一种“我是教育者”的优越感与权威性,不应在这种压迫和紧张中使得学生生成“我必须被教育”的恐惧与自卑。
其次,教育是唤醒他的智慧。
积累知识不会通向智慧,知识的获取过程,应用于生活的历练,观察、理解或发现知识的整个结构,经历问题的全过程,解脱自己面对权威的各种恐惧与服从,突破文化束缚,创造自我的认识与理解,才能使自己的智慧觉醒。
教育的伟大在于“造就新人”。
教师的职责就在于顺着学生的好奇心,一起去学习、突破、理解、架构和创新,是原有知识的终结出新。
传统知识的结束,智慧开始得到唤醒。
三、教育面对的不是个体而是全人类的责任。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你所面对不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失误仅是导致一个产品的报废,由此带来的损失能够让人承受。
你所面对的是一个生命个体,一个人可能就是整个人类。
你不能因为自己的观念、信仰、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专业,分离对职业有帮助的学业课程和对整个人类和生命负责的责任,你不能只顾着知识传授,或者顺应社会的政治需求,宗教需要,或者承继民族文化,忽略让学习者拥有对全人类负责的深刻理解与感受。
教育是在认识自己的路上前进一步。
整个生命的活动就是学习。
每一个行动是学习活动,每一种关系是学习;知识积累是学习,观察也是学习,是更深刻印象的学习。
家是亲情的学习地方,学校是友谊
的学习场所,感情波动是情感的学习,经历生活是生存的学习,每一段成长都无处不在学习中。
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学习者去拥有知识,记忆知识,而更应该帮助学习者把心灵从“利益”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促进自我认识与改变。
“每日三省”与克氏的自我认识同出一辙。
首先认识自我的习惯。
习惯容易使心灵麻木。
在学校里,教师是最重要的人,担负着人类未来的幸福。
教育是最崇高的事业,承载着所有新的希望。
因此,你必须审视在你的教育中的传统、习惯和思想重复模式的破坏性本质。
特别是习惯,你的习惯性思维下的教育,学生的思维凝固、呆滞的;你习惯性观点,扼杀的可能是爱迪生;你的习惯性鄙视,却培养了穷凶极恶。
正是习惯,会给教育腐化,甚而会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
认识并改变习惯,要有勇气去认识制约自己的因素,观察、分析自我,发现自己不利于学生发展、学习、成长的各种重复行为,打破桎梏,洞察适应新需要的新环境,为学生的自由认知与发展创造最适宜的空间,才能激活学生的智慧。
其次,认识智力与智慧。
教育短浅的认识是为了得到一份工作,拥有一个让人羡慕不已的职业,或让自己的头脑或双手变得灵巧。
“如果你在学习中勤奋、聪明、反应敏捷,这种教育将确保你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它的光明大都取决于你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教育的本质上是学习,不仅从书本,而且从生活的全部过程中学习。
你在学习别人的想法、观点、价值观、他们的判断和种种数不清的经验,但人不能成为电脑,知识信息的积累。
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中去学习思想的本质,要读懂“你自己”,把所有信息在自己的大脑中重构、重生,形成自己学习的能力,
这就是智力、智慧。
三、教育不是把你的价值观或他人的价值观强加于你的学生。
许多时候,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或一个政党的价值观作为教育的根本,意图深深地影响学生,成为这一价值理念的继承者,弘扬者。
正是对这种教育的膜拜,才会产生某一种政治信念的疯子,或许就是人类的灾难。
作为教育者应该站位全人类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角度去启迪人性。
当各种“快感”取代了“爱”,如身体的快感、坚持个人意志的快感、兴奋的快感、自我利益的快感、权利与地位的快感等各种形式的快感成为价值导向时,社会将充满虚伪,人与人之间关系将冷漠,商业活动充斥欺诈,民主、自由、公平等将缺失。
此时,教育成为灾难。
教育是爱,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用爱去关注他或她成为美好的,你的价值观一定是理解人类的整体存在,慈悲、友爱就是最大的智慧。
让学生能“自由绽放”是教育的真正价值。
沉浸在理想的象牙塔中,大师们的书籍不时地让我在迷茫困惑中产生点点清凉,让自己清醒的回味自己,真的曾经是多么认真地把自己的,或许是社会的,通过教育的形式去改造学生,强制学生接受,引导学生接受。
其实,教育很简单,宽容学生存在的所有,让他自我感受或思考所事的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相信学生有这样的智慧,认识自己,认识生活和社会的全部,不必把你的思想去强制学生。
智慧就源于认识历程的每一平凡和精彩的瞬间。
午后的红茶,苦中深邃。
2013年6月18日,梅里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