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三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WORD版教案

人教版三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WORD版教案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3号【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成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要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谈话:今天,智慧老人想带咱们班的小朋友一起走进一个新的数学王国,探索数学的奥秘,想一起来吗?智慧老人在大山的那一头,大家必须翻过这些大山才能见到他,咱们赶紧前进吧!(黑板上从左往右出现数座大山,山坡上依次填有算式)竖式计算:32×3 48×2 19×5请3人板演。

其余学生可在自己的本子上计算。

结束后由学生评讲板演题,回忆复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及计算中的注意点。

口算:3×8+5 7×4+2 2×6+3学生独立口算后指名口答。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智慧老人这一具有童话色彩的人物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障碍重重的小山”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同时在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复习回忆中,孕伏着即将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对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思考方法起到一定的迁移和渗透作用]二、延续情景,提出问题1.谈话:听智慧老人在说话:今天的数学之旅中,很多新的知识要大家一起合作探究来发现,有信心参加吗?我还带来两位新朋友和大家一起学习:小华和大生。

看,小华和大生他俩参加了冬季长跑比赛,约好在体育场门口见面。

(出示挂图),根据图中的情境,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2.学生观察讨论,提出问题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愿意提出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而善于提出数学问题则意味着学生有良好的数学意识。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而不仅仅是数学问题的解决者。

]师:要解决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远,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怎样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52×4=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学生自主探究152×4的计算方法。

1.怎样计算152×4,请你独立思考,列竖式进行计算。

(教师巡视)2、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请你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

3、全班交流算法。

教师把竖式板书完整。

交流重点:①列竖式计算中,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没学过的?在解决新的问题时又遇到了什么困难?②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③竖式中积的百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4?[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基本一致,这里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大胆尝试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自己讲计算的思考过程。

老师只是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 (二)探究学习248×4=的计算方法。

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谈话我们会计算152×4了,解决了小华家到体育场的距离,那我们能否计算出大生家到体育场有多远吗?怎样列式?生口答,教师板书:248×4=学生尝试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计算方法,指名一人板演。

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3、提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相比,复杂之处在哪里?[“试一试”的计算,即巩固了例题中学到的计算方法,又突出了连续进位的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提问:通过同学们的探索、交流,知道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的吗?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比单纯的归纳计算法则让学生记忆效果更好。

学生在相互交流补充中总结计算方法,自主讨论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相互交流计算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闯关中练谈话:同学们刚才学得都非常棒,智慧老人对大家的表现可满意啦,他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暂时保密,闯关成功我们就能得到它喽。

[练习的开端延续导入时的情景,再次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及热情,用闯关的形式,挑起孩子的好胜心,保证以积极投入的态度进入练习活动中]第一关:想一想,做一做1 8 3 62 4 2 6 13 5 6× 3 × 4 ×7 × 4 [这是书上想想做做的第一题,都是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练习。

其中1~3是书上的,最后一题是我增加设计的。

1和2都是由十位向百位或个位向十位进位,不是连续进位,3则是十位向百位和百位向千位连续两次进位。

最后一题在此基础上又复杂一些,由个位向十位,十位向百位,百位再向千位连续三次进位,对学生的运算要求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过程及意图1.让学生完成在书上,再请3位学生上黑板板演。

(一人一题)[我估计学优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是学得比较扎实的,所以这里主要安排学中或学困生上黑板板演。

]2.集体校对,订正。

让板演的学生讲讲自己的运算过程。

[让学生说清:1.运算顺序。

2.进位问题,哪一位向哪一位进?进过后怎样计算。

交流中强调进位数字一定要写,还要写清楚。

对于学生做题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要请全班同学一起寻找错误原因,避免同样错误的再次发生。

如:写竖式时应把数位对整齐,进位数一定要写小一些,还要注意书写的位置等等]3.做在书上的学生,同桌交换互相检查正误。

4.改正错误。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5.最后一题可由小黑板出示。

一人上黑板板演,其余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6.集体校对。

由板演者讲运算过程。

7.提问:运算过程中你有什么想法?预设:生:这题太复杂了,每乘一位都要向前进位,每乘一位都要加上进过来的数,特别容易出错。

生:我们计算时需要加倍细心才能保证不出错。

师:别看一道小小的一位数乘法,这里面包含的步骤可多啦,更需要大家用耐心和细心去算。

[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计算练习的良好学习品质教育.]第二关:算一算,比一比,看一看积是几位数。

261×3 8×123621×3 8×321[这是书上想想做做第3题,在学生初步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练习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积的位数规律。

]过程及意图:1.请学生选择一组进行练习。

预计:第二组练习8×123 8×321的学生可能会如下列竖式8 8×123 × 321师:一般我们在进行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列竖式时,总是把三位数放在竖式的上面,一位数放在竖式的下面。

2.集体校对。

3.教师可将两组算式与答案列于小黑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每组算式积的位数会不一样?什么情况下积的位数是三位数?什么情况下积的位数是四位数?(同桌讨论)4.全班交流、预计:生1:因为一个三位数大,一个三位数小,所以一个积是三位数,一个积是四位数。

生2:因为第一组261的百位2和3乘得6,没有进位所以是三位数,621的百位6和3乘得18,要向前位进,所以是四位数。

……师小结:三位数中百位上的数乘一位数,如果有进位,积就是四位数;如果没有进位,而且十位上的数与这个一位数相乘也没有进位,那积就是三位数[这一练习让学生巩固笔算练习的同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积位数的规律,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研究客观现象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为估算作了认识上的准备。

] 第三关:比一比,谁最快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训练学生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能力。

]过程及意图:1.理解题意。

这两只小狗在比赛,你知道他们各要口算哪些题吗?学生理解后口答。

2.你愿意加入哪只小狗的队伍,同桌两人各选择一队,一人算一人听,比比谁用的时间短而且正确。

3.同桌两人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经过两个层次的计算练习已经产生了疲倦,用和小狗一起参加比赛这样的竞赛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同桌两人进行,保证了全员参与的广度,一人讲,一人听,听的一方其实在此过程中也在运算判断,而且善于倾听的学习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第四关:想一想,用一用书上第73页第5题。

[这题综合运用了乘法笔算,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求得结果,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及意图:1.让学生先看懂图意,说说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对于“定员112人”可能会有学生不清楚,因此可先让同学提出疑问,再请了解这一信息的学生进行解释,实现生生互动]预设:生:从中我知道,每节车厢可以坐112人,共有7节这样的车厢,问我们共有多少个座位?2.列式。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112×7=3.估算:请你估计一下,大约共有多少个座位?(同桌交流)预设:生:大约共有7百多个座位。

生:大约共有8百多个座位。

……师:你是怎样想到的?生……[这一要求是对本节中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知识的一个延伸,又对后继估算知识的一种孕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之前想想做做第三题的练习基础之上,估计出积的大致范围,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需要”]4.列竖式计算得数,然后口头回答问题,集体校对5.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本节练习是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一个综合运用,将计算溶入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到笔算的需要及运用的价值。

]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做题,全班共同校对。

[在上一题的基础上,这一题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祝贺大家闯关成功,一起看一看,智慧老人送给我们的礼物是什么?哦,原来是为大家准备的一道聪明题,看一看聪明的你能拿到这份礼物吗?(黑板出示下题)1 3 1× 4 × 64 9 2 1 9 1 4[这是一道拓展题,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四、质疑反思师:这节课,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的?生: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