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曹冲称象(部编版公开课教案)

4、曹冲称象(部编版公开课教案)

4. 《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4个生字, 学写10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认读本课的14个生字, 学写10个生字。

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思导学
1、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不出同学们的观察力真的很细致,课文里有这样一段话描述大象,多媒体出示: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A、指名读句子,学习生字“根”和“柱”;
B、从哪里看出大象很大?(墙和柱子,这是比喻和夸张的写法,突出了大象的大)
C、练习说话。

D、指导朗读:谁能通过朗读将大象“大”的特点读出来?
2、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这么大的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可是那时候的科技并不发达,该怎么称象呢?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

他的名字叫曹冲。

(出示曹操和曹冲的图片)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

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曹冲称象》。

(板书课题)学习“曹”,曹是一个姓氏,你身边有姓曹的朋友吗?(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1、自由读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1、大声读书,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填空。

有人送给曹操一头象,这头象(),身子像(),腿像()。

曹操很(),带着儿子和官员一起去看。

3、指名回答。

(三)出示课文一二节
1、指名朗读。

2、学习生字:“员”、“议论”和“重”
3、理解词语“一同”“议论”
4、这么大的象,官员们看了是怎么表现的?指导朗读“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5、练习说话一边、、、一边、、、
6、比较句子,理解“到底”,范写“底”
7、引读:古时候有个——别人送他一头象,他——带着——
大象——,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总结:是啊,这么大的象该怎么称呢?官员们和曹冲各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的办法谁的好呢?到底有没有称出大象的重量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生字。

2、有感情读文。

二、学习课文三四节:
(一)学习第三节
(1)大声朗读课文三四节,直线划出称象的办法的句子。

(2)官员们想出的办法是?出示句子“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学习生字“杆、秤、砍”
(3)官员的办法行不行?为什么?指名说
(4)出示另一个官员说的句子,指导朗读。

读出疑问的语气。

(5)出示句子:“曹操听了直摇头”和“曹操听了摇摇头”的不同,理解“直”
(二)学习第四节
1、曹冲是怎样称象的?指名读一读。

学习生字“线”“止”(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2、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习最后一段。

(三)拓展延伸:
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四) 课后检测
1. 作业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

再把大象(),往船上(),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

()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A )曹操听了摇摇头。

(B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C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五)反思促学
1.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