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基灰土试验段施工方案

路基灰土试验段施工方案

路基灰土填筑试验段施工方案编制:审核:审批: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 (1)三、试验段试验目的和内容 (1)四、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投入情况 (2)五、施工前准备 (4)六、试验段施工工艺流程 (4)七、试验段施工方法 (5)八、质量评定标准 (7)九、质量保证措施 (8)十、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10)十一、施工环保、水土保护措施 (11)路基灰土填筑试验段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2、《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059-2005);3、《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 E50-2006);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5、《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E40-2007);6、《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G F90-2015);7、《国道G104五河淮河特大桥及接线工程路基02标两阶段施工图设计》;8、《国道G104五河淮河特大桥及接线工程施工标准化实施细则》路基篇。

二、工程概况本合同段为国道G104五河怀河特大桥及接线工程路基工程第二合同段,起讫桩号为K14+100~K22+322,全长8.222km,路基标准宽度为24.5~32.0m,路基填方高度为0.7~7.1m,其中K14+100~16+600采用四车道路基断面,K16+600~K16+800为四六车道过渡段,K16+800~K22+322为六车道断面,路基填方量共计45.6万立方,根据设计要求,路堤采用4%灰土改善处理,路床采用6%灰土改善处理。

为确保工期和质量、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优质高效文明施工为指导思想,选择在K18+690~K18+910段路基进行土方路堤试验段的施工,为我标段后续大面积土方路堤填筑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及相应的施工技术参数,找出适合本标段土方路堤填筑的最佳方案和最佳机械组合,指导全线施工,现编制本工程路基土方路堤试验段施工方案。

三、试验段试验目的和内容1、试验目的确定施工过程中填料含水率的控制范围、适宜的松铺厚度、碾压遍数及施工工艺、施工组织、施工机械,在达到各项设计要求的同时,选定最佳的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从而指导下步路基施工。

2、试验内容填筑采用路基断面全宽水平分层填筑,人工配合平地机摊铺平整填料,测量人员用仪器测量填土标高以控制摊铺厚度,并按设计施工成型边坡坡率。

试验过程中每压实一遍进行观测点的压实度、高程、厚度、宽度等指标检验。

通过试验段的实际操作及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确定压实度与碾压遍数、行驶速度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关系曲线图。

得出不同压实机械及压实方式组合(静压、弱振、强振等)的施工质量效果对比,为以后大面积路基施工提供依据。

本试验段路基试验内容见表3-1。

表3-1 路堤93区填料试验段试验内容①合适的施工含水率;②合适的松铺厚度(松铺系数);③合适的压实机械和走行速度;④合适的压实遍数;⑤合理的上料、摊铺、平整、碾压机械组合(合适的填筑分段长度);⑥科学的施工组织。

四、施工人员、机械设备投入情况1、人员情况:路基试验段填筑由项目部路基作业队负责。

表4-1 参加试验段施工管理的人员表2、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本着各种设备之间能力协调、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配置。

具体的配备方法是:以需要的生产能力为目标,协调配备挖、装、运、平整、碾压机械。

同时,在配备挖装机械时还要考虑到备土、晾晒、降低含水量的机械设备能力要求,主要施工机械配置及性能见下表:表4-2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3、主要测量、检测仪器表表4-3 主要测量、检测仪器表1、材料准备在沿线路进行调查后,选取聂圩2#取土坑作为路基填料,填筑前对土料进行取样检验,当填料土质发生变化或更换位置时应重新进行检验,检验的方法按《公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JTJ E40-2007)规定进行试验,经监理工程师现场见证取样,出具试验报告上报驻地监理工程师批复后作为路基填料。

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含水量不适宜直接压实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符合下列要求:表5-1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2、试验准备明确试验方法,配备试验仪器和专业人员。

专职试验员不少于2名,经培训合格并对路基检测工艺熟知。

根据室内试验结果,聂圩2#取土坑土质符合填筑要求,物性指标见表5-2。

表5-2 聂圩2#取土坑填料6%灰土的物性指标六、试验段施工工艺流程1、石灰改善土施工工艺流程图施工测量放样备土素土整平撒布石灰拌合整平稳压碾压自检、验收养护2、试验段路堤单层施工流程七、试验段施工方法1、施工前准备a、石灰改善土施工前,必须对其下承层按规定进行检测验和验收,其应具有规定的路拱,凡检测和验收不合格的路段,必须采取措施,使其达到设计要求,方能在上铺筑石灰改善土层。

b、准备石灰材料,将外购石灰(块灰)先堆放在石灰存放点,石灰存放在取土坑靠近水源的地方,由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进行石灰的消解,在使用前按7-10d进行消解,消解后的石灰保持一定湿润度,以免过干飞扬造成污染,但也不应过湿成团,消解过的石灰使用防雨布覆盖,防止雨水淋湿。

2、施工测量放样a、在检验合格后的下承层上用全站仪恢复中线,每20 m设一桩,放出中线、边线,每个横断面标高用5个控制点,测量各点高程。

b、根据测量高程资料,将中桩、边桩和半幅中间连成网络,计算每个网格内应需多少土方量,作为备料资料。

3、备料按所计算的土方量折算成上土车数,运输车每车次运土方量基本相等,将土从取土坑运到施工现场,按实际需要准确地将土卸在事先打好的网格中。

4、素土整平检查素土含水量是否在最佳含水量+2-+3%之间,若低于最佳含水量,应洒水闷料至少一夜,高于最佳含水量时,应按照素土的凉晒方案进行翻晒,待达到所需的含水量时,用推土机将运上的土先粗平,然后用平地机精平至素土松铺厚度的规定标高。

5、运送和摊铺石灰摊铺石灰前,根据所需的石灰剂量,计算出本段所需的消石灰数量,(路拌法石灰剂量增加1%)用装载机装灰,装载机每斗方量大致相等,每辆运输车装相同的斗数,然后,按计算每车石灰的纵横间距,倒在指定地点,采用平地机摊铺,人工摊匀,清理残渣。

6、拌和与洒水a、采用改善土拌和机拌和,拌和深度达到石灰改善土底层,拌和过程中,配专人跟随拌和机检查拌和深度,严禁在拌和层底留有素土夹层,拌和应略破坏下承层表面1cm左右。

以利于上下层粘结,拌和机行进速度为400m/h,拌和遍数以土颗粒符合技术规范要求为依据来控制。

b、在拌和过程中,应即时检查含水量,当小于最佳含水量时,用洒水车补充洒水,使混合料的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值。

c、拌和完成后,消除粗细集料窝以及局部过分潮湿之处,保持混合料没有灰条、灰团和花面。

d、及时抽检石灰剂量,如发现剂量不能满足要求,及时补灰进行拌和。

7、整形混合料拌和均匀后,先用压路机稳压一遍,再用平地机进行初步整平和整形,测量工程师用水准仪进行测量,检测是否达到规定的松铺设计高程,对低洼地方进行填补,高出部分进行消除,通过测量和平地机反复精平,直至达到规定的松铺高程。

对于局部低洼处,应用齿耙将表层5cm以上耙松,并用新拌石灰土进行找补平整,再用平地机进行精平,使之达到规定的坡度的路拱。

8、碾压a、整形后,当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时,可进行碾压,如表面水分不足,应适当洒水。

碾压时由路基两侧向中间,由低向高进行碾压,前后两次轮迹需重叠1m或大于半个轮迹,做到无漏压、无死角、压实均匀;振动压路机运行速度3km/h~5 km/h,先慢后快,逐步提高;碾压控制按静碾压1遍(稳压)+振动碾压+静碾压1遍(收光)的碾压方法进行施工;压路机一进一退计为压实一遍,静压开始后,如有凸凹不平现象,必须配合人工找平处理,保证压实均匀。

并应注意速度一致,不得中途转向。

第一遍稳压时不带振,待基本压实后用高振幅低频率振动碾压,待压路机有反弹现象时,改用低振幅高频率碾压。

同时在压实时注意配合洒水,小石料填隙,直到碾压后无明显轮迹为止;b、压实度检测:当振动压路机碾压完第二遍以后,开始测其压实度(采用灌砂法检测),然后依次是碾压第三遍、第四遍,直到压实度数值达到要求为止,然后进行最后一遍的静压收光。

9、养生a、在用洒水养生时,要始终保持其表面湿润,不应过干过湿,养生期一般不少于7天,在养生期禁止重型车辆通行。

b、石灰改善土分层施工时,下层石灰改善土碾压完成后,可以立即在上铺筑另一层石灰改善土,不需专门养生期。

10、成品防护a、由项目部总工、工程部、技术质量部收集各种信息,并及时通知各作业层和施工队做好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协调其防护工作。

b、对施工过的成型灰土,做好封闭工作设置标志牌及其它隔离措施,严禁重型车辆通行,并且避免后续工序在施工过程对已完成的石灰改善土造成损坏或污染。

c、专职质检员对已完成的工程经常检查,设有专人防护,如发现石灰改善土的意外损坏,将及时进行修补或其它措施,并记好详细记录。

八、质量评定标准1、外观鉴定:路基表面平整、密实、无局部坑洼、曲线圆滑、边线顺直,边坡坡面平顺稳定。

2、质量评定标准:九、质量保证措施1、质量保证制度(1)、坚持质量标准,进行质量策划坚持《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对路基的要求,严格执行设计文件和技术指南,认真落实“以试验段引路,进行工艺试验,取得可行性成果后,有序展开大面积施工,确保施工质量有保证,避免盲目施工”。

对参与试验段管理、施工人员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把质量控制放在工作的首位。

制定合理的施工生产计划,确保施工处于受控状态。

(2)、建立内部质量“三检”制度建立“项目作业队、试验队、工班作业层”三级质量检查制度,分项目部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

定期检查每月进行一次。

质量检查由主要领导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参加,外业检测、内业检查分别进行。

项目部设立专职质检人员,持证上岗,对施工过程的质量实施检查控制,做好隐蔽工程的自检工作。

质量验收,严格采取“自检、互检、交接检”的的“三检”,“三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验收。

加强与建设、监理、设计单位的密切配合,服从质量监督和建设、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的检查。

严格执行隐蔽工程检查制度,对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代表进行的随时抽查和重点检查提供必要的检查条件,对检查提出的质量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可靠的措施进行返工或返修。

实现“四位一体”联合创优的工作局面。

(3)、坚持图纸审核、技术交底制度施工前,由项目部工程部组织参加试验段施工的有关技术、质量管理人员认真熟悉审核图纸,领会设计意图,确保施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根据试验段试验方案,编制可操作的技术交底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个人。

(4)、建立测量制度加强测量复核制,测量人员必须进行换手测量复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