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婉拒让座,是以善回应善
【素材回放】
江西南昌,一女孩等公交车时在公交车站做物理作业,上车后继续做作业。
随后见到一老人上车,女学生欲让座,老人婉拒,称学生写作业要紧。
【素材解读】
这一幕,虽琐碎却让人温暖。
实际上,跟“老人逼着让座”画风相悖的新闻不少,比如此前在郑州,就有老人走上街头举牌呼吁老年人给年轻人让座,倡议年轻人“尊老”的同时,年长者也要“爱幼”,当时也挺暖心。
毋庸置疑,孩子应从小养成尊老的品德,主动给老人让座也是种美德,但老人如果不是确实身体虚弱到无法站立,婉拒让座,也能体现“爱幼”。
在让座问题上,“让座是美德,不让座是权利”是基于权利义务视角的应有认知。
而在道德自觉角度看,最好的局面也应是,年轻人自愿或经善意提醒让座,老人则表示感谢。
如果一些年轻人因疲累或其他情况没有主动让座,老人应予以充分理解。
之于老人,为老更应“自尊”而不能不尊,这样也更有利于全社会尊老爱老风气的形成。
在这方面,这位婉拒让座的老人就以一种善来回应另一种善的做法,做了个表率。
【适用话题】
让不让座不该再是一个道德问题
道德行为也要有交换物,只不过是物质之外的精神满足
“尊老爱幼”,言下之意应该是,“老”应该爱幼,“幼”应该尊老
让不让座从来就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只是一个基于个体理性的选择问题
别人购买的座位,别人如何处理是别人的权利,任何人也不能代为强制处理
道德与自私,其实并不矛盾。
没有自私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理性人,就没有整个的经济学首先要对别人负责,那除了产生霸道的家长和独裁的暴君,很难有和谐的现代社会与人际关系
道德的能量随着社会关系的疏远而逐级减少,越是你亲近的人你越是拥有道德的动机,而在陌生人之间就要少很多
真正的教育是引导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把孩子当成学习工具,一味地往他们脑子里填充知识
爱护老人的学生和善解人意的老人,两人一让一拒感动了无数网友,其实这样温暖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都记在我们每一个被温暖了的心头……
【素材锐评1】
老人婉拒让座体现代际良性互动
一直以来,我们见过不少有关公共交通工具上“让不让”的争议,听过太多“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的说辞。
种种声音中,既有说年轻人“不懂体恤”的,也有说老人“倚老卖老”的。
一时间,“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似乎以年龄为界,形成了两个天然对立的阵营。
有了如此语境作为铺垫,或许可以说明,这一次一方的“主动”和另一方的“婉拒”,为何能让如此多人感到格外欣慰。
与过往常常引发的争议不同,年轻人只想着“该给老人让座”,并未想着自己还有作业要做。
老人一方也并未将对方的好意当做理所当然,而是考虑到了对方的实际需要。
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下,潜在的冲突因素自然消弭于无形。
当然,这暖心的一幕背后,离不开一老一少两人的个人品格。
而在此之外,公众应该得到启发的一点在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两位当事人也以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以心换心和相互理解,从来都是公共空间相处的第一准则。
这一准则,应该是文明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内心的准则,并不应被某些极端事例所打破。
事实上,年龄的差异并不足以在个人品质、三观上形成多么大的鸿沟。
不管你是哪一方,只不过是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而已。
在生活面前,我们同样都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也期望代际间的互动,少一点各执一词和自说自话,多一些换位思考。
【素材锐评2】
公交车上写作业,孩子不该这么忙
第一眼看到这则新闻,感叹的不是孩子的尊敬老人,懂事地站起来让座,也不是老人的体贴好意,拒绝了孩子的座位,而是忍不住感慨,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了,压力太大了。
作业,本是老师用来让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的巩固练习,这个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现在的中小学生,课程不断增多,各科老师布置作业也是各行其是,导致作业量过多,内容重复、单调、枯燥。
放学休息的时间没有变长,作业却在不断增加,这无形给孩子带来越来越大的作业压力。
作业是为了让孩子巩固知识,如果只求数量,一味给孩子布置作业,这样不仅不会帮助孩子学习知识,时间长了,反倒会降低孩子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带来反效果。
这是家长和老师都不愿意看到的。
除了作业,孩子的压力还来自各种辅导班,奥数、英语等参赛型辅导班学习难度大,超过属于孩子们这个年龄段的正常学习水平;舞蹈、乐器、体操等娱乐益智类的辅导班,更有利于孩子发展兴趣爱好,但是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
上辅导班加上老师布置的作业,一个普通的小孩儿,竟比上班族还要忙。
试问,小孩子的生理机能能够应付这些高强度的学习吗? 诚然,要想孩子有个不错的未来,家长需要在其幼年时期开始助力,给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
但是,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让其没有休息时间,也会适得其反的。
家长和老师更应该因材施教,给孩子减少不必要的、不适合他们的额外学习和任务;也更应该劳逸结合,让他们发展自身的同时,感受到童年的乐趣。
真正的教育是引导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把孩子当成学习工具,一味地往他们脑子里填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