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练习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12题,48分)
1.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2.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C.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说:“就辛亥革命而言,主要不是解决经济问题,是要解决政治上的专制制度,要求民主,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
这是近代革命的核心内容,也是辛亥革命的基本诉求。
”下列史实可以证明该观点的是()
①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②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以儒家三纲等为代表的旧思想发起全面进攻,传统权威被打倒③按照《临时约法》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④辛亥革命后社会精英阶层要求通过议会选举方式参政的意识增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堪称是中国历史发展里程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有惊人的相似。
这指的是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B.都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D.都包含有实行总统制的内容
5.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前写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
”“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
”由此可知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B.民心的丧失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C.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海关税务同对革命持支持态度
6.“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
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
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理,行使直接民权。
”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阐述与英美宪政的相同点有:
①都反对专制②都倡导主权在民③都强调直接民权④都强调权力制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A.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B.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C.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
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9.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
...的是 ( ) A.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B.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10.张鹏在《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下面依据这一
观点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特征的分析,错误
..的是()
A.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法国
B.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在工业化方面:倡导实业救国
D.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分配土地的主张
11.1911年10月12日,武昌街头出现了一则公告:虐待商人者,斩。
扰乱商务者,斩。
关闭店铺者,斩。
繁荣商业者,奖。
这则公告体现了:
A.清政府的“求富”新政B.湖北军政府的重商政策
C.南京临时政府的奖励实业措施D.南京国民政府的倡导国货运动12.1923年,某英文报纸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评选“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中国民党有4人当选,其中孙中山雄居第一;军阀出身的有4人当选,其中冯玉祥位居第二。
陈独秀以文化名流的身份高票人选“大人物”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人选人数相当之多,其中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代表中国据理力争的顾维钧在“十二个大人物”
中位居第三,张謇位居第八。
下列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A.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国人拥戴,因而当选人物居多
B.军阀当选反映了当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得到国人普遍支持
C.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的入选反映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发展的愿望
D.陈独秀以高票入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影响巨大,不容忽视
二、主观题(26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
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即民权主义)、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毕其功于一役。
——《民报·发刊词》材料二: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围绕着土地政策展开激烈论战。
保皇派坚决反对革命派的土地政策,攻击革命派“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危害国本,煽动下等社会革命,制造社会动乱。
革命派指出:天下田应为天下人同耕。
地主垄断土地,徒手坐食,不利于生产和社会发展,只有“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才能使生产事业得到发展。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材料三: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
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
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法国大革命时候的水平。
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
——朱宗震《真假共和》(1)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说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实质。
(2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多种原因。
(10分)
实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或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2分)
原因:①顺应20世纪民生主义的世界潮流;
②避免欧美民生贫困、社会动荡的覆辙(或吸取欧美贫富悬殊的教训);
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④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别;
⑤缓和社会矛盾,避免新的社会革命。
(每点2分,共10分)
(2)材料三称辛亥革命的结局是“王朝更替”。
请指出“王朝更替”的确切含义。
(2分含义:辛亥革命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依然是封建专制统治。
(2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结局的历史必然性。
(12分)
原因: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薄弱;
②封建专制旧思想强大,民主共和思想微弱;
③民众文化素养低下,不利于民主政治;
④革命派的纲领——三民主义有严重缺陷;
⑤革命派的斗争软弱,对袁世凯妥协退让
⑥没有发动广大农民群众,革命派力量单薄。
(每点2分,满分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