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1.1 主要用途CD I、MD I型0.5 ~ 32t系列钢丝绳电动葫芦(以下简称电动葫芦),是国家定型系列产品,是一种通用的轻便起重机械。
本产品结构紧凑、体积小、起重能力大、用途广,是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率的有效工具,是工矿企业中通用的起重设备。
电动葫芦通常使用安装方式有:a)与LD、LX型单梁起重机配套使用;b)安装于固定的悬空工字钢轨道上,作直线或曲线往运动;c)固定安装,作提升或绞车用,分上、下、左、右四种方式固定。
电动葫芦不适合于在有爆炸性危险或充满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使用,也不适合于吊运熔化及赤热金属及其它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
1.2 使用环境条件。
1.2.1 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m。
1.2.2 环境空气温度为-20℃~ +40℃。
1.2.3 环境空气湿度不大于85%(25℃时)。
1.2.4 电源:三相交流,380V,50HZ。
电机端电压波动±10%。
1.2.5 电动葫芦一般为室内安装,当室外安装时,应加设防雨罩。
注:当不符合上述环境条件时,按非标产品特殊订货。
1.3 产品型号2. 技术参数0.5~32t标准型电动葫芦外形尺寸及主要技术参数见图1 ~ 图5及表13. 结构原理电动葫芦是由数个可拆开的单独部件组成,主要包括起升减速器、运行机构、卷筒装置、吊钩装置、电动机、电气控制装置等,结构特点及原理分述如下。
3.1 起升减速器电动葫芦起升減速器,均采用标准模数斜齿轮三级减速。
齿轮及齿轮轴由合金钢锻电动葫芦的运行机构为电动式,固定式无此机构。
减速器齿轮为合金钢锻制,并经热处理,采用二级减速,全部采用滚动轴承,箱壳为灰铸铁制造。
根据品种规格的不同,运行机构结构形式也有所不同。
0.5 ~ 5t起升高度H = 6 ~ 9m时,为一套驱动机构;H = 12 ~ 30m时为一套驱动机构和一套双轮小车组成;10t起升高度H = 9 ~ 30m时为二套驱动机构。
运行机构所适用的工字梁轨道应按表1规定范围选择。
3.3 卷筒装置起升高度H = 6 ~ 12m时,卷筒为铸铁制成,H>12m时为钢卷筒,其左端以花键与减速器输出空心轴连接,另一端则以滚动轴承架于电动机前端盖伸出部分上。
卷筒外壳以钢板卷成。
钢丝绳按卷筒上的螺旋槽缠绕,绳一端(10t为二端)用压绳板固定在卷筒上,另一端用楔形塞块固定于外壳上。
钢丝绳规格见表1。
3.4 吊钩装置吊钩采用DG20吊钩专用钢模锻而成,悬于滚动轴承上,用十字头与吊钩外壳相连接,使吊钩能自由旋转与摆动。
3.5 联轴器与中间轴电动机的力矩,通过爪式弹性联轴器、中间轴(H≥9m时有)传给减速器,该联轴器表2齿轮主参数表能吸收冲击载荷获得平稳的起动。
联轴器的左端花键套能相对滑动,以保证电动机起动时所需的轴向窜动量。
3.6 电源引入器由于电动葫芦多与电动单梁起重机配套使用,故采用软缆引线(用户自备)将电源引入到控制箱内,装置简单方便。
软缆长度由用户根据运行距离等等现场情况选定,其规格为:0.5 ~ 2t为YC3×2.5;3 ~ 5t为YC3×4;10t为YC3×6。
3.7 断火限位器与导绳器为了防止吊钩超出极限位置和钢丝绳叠绕及松脱等事故发生,采用断火限位器及导绳器做为联合控制。
导绳器在卷筒上随钢丝绳的收放而左右移动,当达到上(或下)极限位置时,拨动停止块带动限位杆,推(或拉)动限位器动作,使电动机断电。
见图7。
3.8 电动机采用锥形转子电动机,具有产生轴向磁拉力的特点。
电机借助轴向磁拉力和弹簧及风扇制动轮的作用使其起动和制动。
电动机结构见图8。
图8 锥形转子电动机作用原理如下:当起动时,磁拉力克服弹簧(1)的压力,使转子和与转子连成一体的风扇制动轮(5)产生轴向位移,风扇制动轮上锥形制动环(6)与后端盖(9)脱开,转子自由运转(即工作状态)。
当断电后,磁拉力消失,在压力弹簧作用下,风扇制动轮与后盖压紧,依靠制动环产生的摩擦力矩,在瞬间实现制动。
3.9 控制箱、控制按钮及电气原理控制通过固定架安装在运行机构的被动墙板的外侧,电源通过软缆式电源引入器进入箱内。
控制箱通过电缆与控制按钮、限位器及电动机相连。
电气原理及接线见图9及图13。
4. 架设安装4.1 电动葫芦安装前应仔细检查在运输中有无损坏情况,如有损坏应修复后再安装。
4.2 供电动葫芦移动使用的工字钢轨道或构架,由使用单位根据跨度及起重量自行选择标准或自行设计,工字钢型号范围应符合技术参数表规定。
4.3由于厂房跨度不同,所选用的工字钢规格也不同。
因此车轮组件在安装时应随工字钢轨道的宽度,由垫圈数量进行调整,以保证轮缘轨下翼缘的单侧间隙为3 ~ 5mm,垫圈数量见表3。
4.4 电动葫芦所使用的工字钢轨道,在两端应装设止挡及缓冲装置,防止电动葫芦脱轨。
4.5 工字钢轨道上应设地线,其规格为φ4或5铜裸线为宜。
4.6电动葫芦安装完毕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表3调整垫圈数量a)安装地点所接工作电源种类是否与电气要求相符;b)电气线路连接是否正确可靠;c)所有润滑部分是否分别加足润滑油(见7.2条);d)单轨结合是否可靠,间隙是否正确;e)绳轮处和绳端塞块处钢丝绳圈是否松脱,若发现松脱应随既抽紧或理顺;f)检查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5ΜΩ;g)限位器是否灵活可靠,可用手推或拉限位杆,点动按钮试验;h)按钮指示方向与机构动作方向及限位器的控制方向是否一致,否则应调整。
5. 试验与调整每台新安装好的电动葫芦在按4.6条规定检查后,应按下列程序进行试验与调整。
5.1 测试调整吊钩上下极限位置。
吊钩处于上极限,限位开关动作时,吊钩外壳距离卷筒外壳应≥50mm;吊钩处于下极限,限位开关动作时,卷筒组上的钢丝绳除压绳圈外,至少保留2圈的安全圈。
否则应调整限位杆上的停止块的位置。
5.2 空载试验:空载升降及运行试验不少于2个循环,各机构工作正常可靠。
5.3 静载试验:首先用100kg负荷试吊,然后逐步加载至1.25倍额定负荷,起升载荷离地面100 ~ 200mm,悬空静止10分钟。
卸载后检查电动葫芦各部分及工字梁承载结构等,不得有裂纹、变形、紧固件松动以及其它异常现象。
5.4 动载试验:试验载荷为1.1倍额定负荷,按工作制要求往复升降和小车运行,试验1h。
检查电动葫芦各部分和联接件应正常可靠。
5.5 起升额定负荷,测量电动机制动时重物的下滑距离,应符合下式规定:否则应调整电动机的制动器,调整方法见7.3条6. 使用操作6.1 操作者应身体健康,听力、视力满足工作要求,熟悉设备性能及操作规程(参见JB9009《电动葫芦安全规程》及有关法令)。
6.2每班作业前应对电动葫芦做日常检查,钢丝绳、吊钩、制动器、手电门、润滑情况及作业场地无异常现象,不得带病作业。
6.3 禁止超载使用,禁止吊拔埋置物和重量不清的物品。
6.4 禁止斜拉斜吊,以防损坏导绳器及钢丝绳。
6.5 升降限位器是防止吊钩上升或下降超过极限位置,造成事故而设的安全装置,不能作为正常停车开关经常使用,以防失灵造成事故。
6.6 不得在吊起重物情况下调整制动器。
6.7 吊重运行时,不得从人的上方通过;重物在空中静止时,人也不得进入重物下方。
6.8 工作完毕必须切断总电源,重物不许悬停于空中,以防机件产生永久变形。
7. 检查与维护7.1 使用单位除进行日常检查外,还应根据使用的重要程度、频繁程度等,制定月检、季检、年检计划;维护与检查项目如表4~表6。
7.2 机构的润滑电动葫芦出厂时,润滑脂已加注完毕,在试车前必须对起升及运行减速器加注润滑油,否则会快速磨损致使报废。
在正常使用过程中须对图14所示润滑点,按表7 ~ 表8润滑油规范进行润滑。
图147.3 制动器动力矩调整7.3.1 在电动葫芦安装后试车时及在日常使用中应经常检查电动机的制动性能,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调整制动力矩。
a) 起升额定载荷,下滑过大超过5.5条规定;b) 磨擦片磨损,制动力矩变小;c) 制动过紧,起动困难;d)运行电机刹车过猛或无刹车。
表7 润滑规范表表8 润滑油用量表7.3.2 调整方法(见图15、图16):a)卸下电机后罩;b)将电机轴端螺钉(1)松开,欲增加制动力矩时将锁紧螺母(2)顺时针(ZDY11-ZD41型)或逆时针(ZD51型)旋转,一般每次调整30°~ 90°。
欲减小制动力矩,则锁紧螺母旋转方向相反。
c)按拆下时的相反顺序,依次装好各件。
d)调整后观测电机轴的轴向窜动量(既间隙C)一般以1.5mm为宜。
7.4 应定期检查钢丝绳情况,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报废,更换新钢丝绳。
a)可见断丝数达到表9规定;b)发生断丝的局部聚集或有一个绳股断裂;c)即使无明显断丝,但钢丝绳直径磨损或腐蚀而缩小10%;d)钢丝绳出现笼形畸变,钢丝绳或绳股呈环状突出,波浪变形,绳径局部增大或缩小,弯折以及严重机械损伤等。
e)受过非正常热影响作用的钢丝绳。
除以上常见情况外,遇有其它特殊情况时,按GB5972-86《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执行。
表9 可见钢丝数图16 ZD51型电动机8. 常见故障、原因及排除电动葫芦在使用过程中,总不免会发生一些常见故障,找出发生原因,就容易排除了,现将常见故障及主要原因和排除方法列于表10中。
附表A 易损件目录附表B 滚动轴承明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