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四川省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附件2
四川省新村(聚集点)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省新村(聚集点)规划、建设、管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根据《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建规[2006]183号)、《四川省村庄建设(治理)规划编制试行办法》和中共四川省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村建设的意见》(川委办〔2010〕22号)文件,结合四川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全省农村地区的新村(聚集点)规划编制,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新村(聚集点),是指由《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确定保留、整合及新建的农村新型社区和各种规模的农村居民聚居点。

第三条新村(聚集点)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编制成果必须经村民大会讨论同意通过,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乡镇人民政府予以公布实施。

规划实施中,县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第四条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村民大会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可对新村(聚集点)建设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涉及新村(聚集点)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用地布局等重大变更的,应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

第五条规划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标准,应当符合国家、省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规划编制要求
第六条规划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一切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农民主体、市场推动的原则,以改善农村最急需、最直接、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逐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

第七条规划要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的原则,围绕推
进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农业生产力布局统筹规划新村(聚集点)空间布局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第八条规划应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资源的原则,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严格控制新村(聚集点)用地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第九条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优势和地方建筑材料,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和山水田园风貌,塑造自然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特色。

第十条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要求,把满足农民生活、生产和发展需要作为规划的出发点。

第十一条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时,应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把握村庄基本情况,解读《县(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其主要内容为:
1、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现场踏勘、走访调查和问题探讨。

3、分析新村(聚集点)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分析新村(聚集点)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院落布局、建筑空间等方面的特点、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

5、分析新村(聚集点)及其相邻地域的水文、地理特征情况。

地震、山洪、泥石流等各类灾害发生及防治情况
6、收集村民关心关注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提出规划应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7、根据《县(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提出规划原则和建设标准;明确新村(聚集点)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明确灾害防治设施建设及防治措施。

8、科学合理地进行新村(聚集点)用地布局;并根据其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现状院落布局、建筑风貌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建筑方案选型及总平面布局。

9、根据国家、省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结合新村(聚集点)实际,明确包括道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规模及布局规划。

第三章规划成果的内容和深度
第十二条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件和图纸两部分。

规划文件包括规划说
明书及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说明书应对规划成果进行翔实而简洁明了的解释说明。

规划图件是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件具有同等法定效力。

第十三条规划图纸与应表达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区域关系图(比例1:500~1:5000)(可用附图表示)
与所在镇(乡)的区位关系,交通、经济联系。

(二)新村(聚集点)用地分析图(比例1:500~1:1000)(可与综合现状图合并)
自然环境与地形地貌分析
受洪水、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影响的,不适宜修建的地段位置及其范围。

(三)新村(聚集点)综合现状图(比例1:500~1:1000)
农户宅基地范围、入户路、庭院绿化、建筑(含附属建筑)分布及其功能、
层数、结构和质量。

沟渠水塘、菜地、果园、闲置地、林地、集中晒坝、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的位置及范围。

受洪水、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影响的、不适宜修建的地段位置及其范围。

其他建筑物分布及其基地范围、层数、结构、质量。

主要的道路桥涵、地上地下管线的位置及高程,管线的线径或断面形式;现状沼气池、取水井分布位置;其他市政设施的位置、规模和用地范围。

历史文化遗存及古树名木的位置及范围。

附现状用地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四)新村(聚集点)用地布局规划图(比例1:500~1:1000)
规划各类用地的范围界线、用地性质及主要道路系统组织。

附规划用地计算表及布局结构图。

(五)新村(聚集点)建筑规划总平面图(比例1:500~1:1000)
农户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及其它建筑平面布置、建筑层数标注。

农房院落的范围、庭院铺地与绿化、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如圈舍、柴房、农具房)的位置和范围。

道路、入户路、排水沟渠、公共绿地、林地、集中晒坝等的位置和范围。

公共服务设施(如村委会、小学、托幼、村民活动中心、便民店、医疗室等)及公共活动场地的位置标注。

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等)和环卫设施(如公厕、垃圾收集点等)的位置标注。

历史文化遗存位置标注及其保护范围。

附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包括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各类保留建筑面积、新建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等建设指标)。

原则上应该用图例区分保留建筑和新建建筑。

(六)新村(聚集点)道路、管线及竖向规划图(比例1:500~1:1000)道路位置、走向、宽度及主要道路的平面和竖向控制。

活动场地、集中晒坝、停车场位置及范围。

道路红线位置、横断面形式、交叉点坐标标高、以及道路铺装材料。

排水分区和排水管渠的位置、走向、断面形式、主要控制标高和材料等。

各类公用管线(供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宽带等)的位置、走向。

各类管线的敷设方式、埋深、坡度、坡长等。

各类市政设施(取水点、水厂位置、集中的污水处理、垃圾收集转运点、供配电、供气等)的位置、用地范围和规模。

室外主要公共空间和农户院落的地坪标高、排水方向等。

防洪堤、溢洪道、主要堡坎和护坡等的位置、断面形式等。

(七)新村(聚集点)住宅及其它主要建筑选型方案示意图
提供多种农户住宅及其它主要建筑选型方案,包括标准层平面和建筑风格示意。

(八)新村(聚集点)效果图与重点地段鸟瞰图
第十四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必要的分析图,也可以对上列图纸进行拆分表达,但必须保证图纸内容不得缺少。

第十五条规划图纸必须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绘制。

第十六条规划说明书的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现状概况
1、区位
2、自然条件
3、资源条件
4、社会经济情况
(二)新村(聚集点)现状分析及主要问题
1、建设条件情况及分析
2、现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情况及分析
3、现状人居环境情况及分析
4、现状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院落布局、建筑空间、环境景观等方面的特点、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分析
5、村民关注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分析
6、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规划总则
1、规划背景
2、上位规划解读及相关要求
3、规划依据
4、规划指导思想
5、规划原则
6、规划期限
7、规划范围
(四)新村(聚集点)定位与规模
1、新村(聚集点)发展性质与定位
2、新村(聚集点)建设标准
3、发展规模
(五)用地布局规划
1、布局结构
2、用地布局规划
(1)农宅用地布局
(2)公共设施配套布局
(六)建筑平面布局规划
1、建筑选型与风貌控制意象
2、建筑平面布局理念
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七)道路工程规划
(八)市政公用及环卫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2、排水工程规划
3、燃气工程规划
4、电力工程规划
5、电信工程规划
6、环卫设施规划
7、其它设施规划
(九)防灾规划
(十)投资估算
(十一)实施规划建议与措施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