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健康保健知识讲座
冬季,天寒地冻,草木凋零, 昆虫蛰伏,一派萧条零落的 景象,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 季节。对此,人们首先想到 的是防寒保暖。 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观点 认为,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 界的变化规律而避寒就温, 敛阳护阴,以合“养藏之 道”。
冬季养生的原则
《黄帝内经》:“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 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 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季养生贵在 养藏、固精、益肾。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体质辨识,是中西医结合体检。既有中医体
质辨识,从宏观上把握健康状况,又有现代 医学的微观检查,及时排查各种隐匿的疾病。 两者结合,优势互补。
中医体检与常规西医 体检不同,是根据中 医诊断学理论,通过 望、闻、问、切“四 诊”合参,对受检者 的神、色、形态进行 观察,加上舌质、舌 苔等舌象检查以及摸 脉,并询问受检者的 一般情况,对受检者 的身体状况做一个综 合判断。
中老年脾胃虚弱的人, 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 中益胃生津。
如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百合杏仁粥祛痰止
咳。 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 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山药粥健脾固 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 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粥食用, 方可使脏腑阴阳气血和谐,达到滋补身体之 目的。
温热性质的食物
素食: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
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姜、葱、大 蒜、大枣、肉桂、辣椒、花椒、桂圆,等。 肉食:鳝鱼、鳙鱼、鲢鱼、鳟鱼、虾、海参、 鸡肉、羊肉、狗肉,鸽肉等。 少吃辛辣、油炸、爆炒食物。 咸伤肾,适当减少咸味食品。
体质不同 进补有别
寒性体质的人多手足不温、面色黄白、喜热食,可 适当食用姜、葱、橘子、鸡肉、牛肉、羊肉、狗肉、 酒等; 热性体质的多手足温暖、面色红赤、喜冷食、尿黄 等,可适当食用白菜、西瓜、梨百合、葡萄、萝卜、 鸭肉、猪肉、甲鱼等。 对一般体质的人,冬季宜多食瘦肉、禽蛋、鱼类、 豆类等含优质蛋白的食品,以增加营养,增强御寒 能力。但须注意燥热之物应适可而止,以免使内伏 的阳气郁而化热。
冬季素食养生适合于喜欢素食或血脂高的人。 有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 卜上了街,药铺不用开。虽有些夸张,却很有道理。 萝卜有顺气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散瘀解毒、 清凉止渴、利大便等功效。如用白萝卜煎汤,可治 伤风感冒;用萝卜、生姜、蜂蜜、水煎服,治咳嗽、 哮喘;用白萝卜汁和藕汁混合服下,治吐血、便血 等等,既简便,又有效。 其它如核桃、栗子、红薯、藕、木耳、胡麻等物皆 是有益的食品。
“食”亦有道
民以食为天,但“食”亦有道。所谓春温、夏热、 秋凉、冬寒,在昭示四季更迭这一自然规律之时, 亦彰显饮食之道。 中医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应当适 应自然规律,饮食方面更是如此。最基本的一条原 则就是要“因人、因地、因时膳食”。 比如西瓜具有祛暑、清热、利尿的作用,很适合在 夏天食用,可对于脾胃虚寒的人而言,就不宜多吃。 而在地域方面,由于夏季南方多为梅雨季节,因此 应多吃健脾燥湿食物,如薏米。
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因粥能补液填精,且
水分充足,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是糖尿病 患者不适宜喝粥。 如:养心除烦作用的小麦粥、补肾养阴乌发 的黑豆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健脾养 胃的茯苓淮山粥、益气养血的大枣粥等。 除了依据以上进补事项进行冬季滋补外还应 该结合当痹症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
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 节炎等骨关节病。 受累的关节以膝关节为主,常出现关节疼痛, 有时伴有肿胀,上下楼或蹲立时疼痛加重。 患有本病的老人,应注意腿部的保暖。
饮食
冬季饮食宜多温少寒,以保阴潜阳为指导思
想。 传统养生学将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分为寒凉、 温热、平性3大类。 冬季气候寒冷,为了御寒保暖,人们应该多 食用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而少食用寒 凉生冷食物。
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出行
冬季起居宜早睡晚起,避寒保暖。《黄帝内
经》认为冬三月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意思是说在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最好等到太 阳出来以后再起床活动。 在寒冷的冬季,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早睡晚起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 蓄,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 状态。
冬季气候干燥寒冷,人体皮肤变得干燥,有的出现 便秘,其原因之一,就是饮水量减少,水分只单纯 地从食物中获得,达不到人体体液平衡的要求。 如不另外补充,皮肤细胞因缺水而收缩,形成皱纹, 弹性降低;同时人体代谢所需的大量水分不能满足, 结肠内水分被吸收,便造成便秘。 所以要使肌肉柔软、皮肤滋润,冬季应多喝水,多 食蔬菜、水果等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以防皮肤皲 裂。
除了注意因人、因地膳 食之外,还要因时膳食。 中医认为,春养肝,夏 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四季养脾胃。 冬季北方气候干燥,就 应注意补肾养肺润燥。
冬季应多食哪些食品?
山药
特点是补而不滞,不热 不燥,不论男女老幼、 有病无病、体健体弱, 都适合食用。
核桃
能补肾固精、温肺定喘, 又能益气养血、润燥润 肠。 取核桃仁捣碎同粳米同 煮,有补肾、益肺、润 肠的功用。
冬季养生保健 知识讲座
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掌握养生保健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并积累有系统的理论
和丰富的经验。
养生的概念
养:护养、保养、调养
生: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保养生命,养护生命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 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 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平和质 气虚质 阳虚质 阴虚质 痰湿质 湿热质 血瘀质 气郁质 特禀质
九种体质类型
“天人相应” 与养生
“天人相应”是中医“
整体观”的体现。 天,是指自然界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规律”, 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季循环。 人,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需随自然界的 变化主动地适应,才可以保障健康。 祖国的传统文化对季节转换描述为“春生、 夏长、秋收、冬藏”,春天万物生长,欣欣 向荣;夏天繁荣秀丽,万物华实;秋天硕果 累累,万物成熟;冬天水冻天冰,万物闭藏
中医养生的内容
情志养生
心理养生 饮食养生 起居养生 运动养生
现代认识
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辨识体质 科学养生
体质,是指身体的基本素质,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养 护决定。先天我们无法选择,后天可以通过悉心调 养去改变。体质好,身体就健康,就不容易生病。 体质弱,就多病。体质平和乃健康之源,体质偏颇 为百病之因。 后天调养至关重要。养护不当,体质下降;调养适 度、体质平和。知道自己的体质类型,“治未病” 健康调养才能有的放矢,起到改善体质、养生保健 的作用。盲目调补,不如不补。
穿
衣冬季天气寒冷,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
寒保暖。衣着要随气候的变化适时增减,以 温暖舒适为原则。 做到轻、软、暖、舒适,寒从脚起,足部受 寒会影响内脏,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因此足 部保暖很重要。 中老年人更应该注重提高抵御寒冷的能力, 外出时要穿暖和些,避免受到寒冷的刺激。
冬季特别要注意背部的保暖,中医认为,背部是人 体的阳中之阳,后背正中的脊柱是督脉循行之地, 脊柱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病。 冬季寒风凛冽,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背部侵入而引 发疾病。 因此,寒冬宜暖背。若背部保暖不好,风寒之邪极 易通过背部侵入,损伤阳气而致腰背疼痛,或使旧 痛复发加重。还可能通过脊神经影响上下肢肌肉及 关节、内脏,引起各种不适甚至得病。
取暖:适宜的室温16℃-20℃,18℃最理想, 温度过高会令人头昏脑胀,萎靡不振,时间 过长会引起口干舌燥,眼睛干涩。
晒太阳:保暖,防止骨质疏松,使体内甲状腺 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使内脏功能得 到改善,精神愉悦,心情舒畅。不隔着玻璃 。
睡眠:早睡晚起,早睡养人体阳气,晚起养人体 阴气。 沐浴:入冬后,沐浴时注意防寒保暖。
冬季外出锻炼也不应太早。阳光充足、天气
暖和的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才是冬季户外锻炼 的黄金时段,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 运动习惯量力而行。
在冬季要注意锻炼卫生。清晨在冷高压的影
响下,往往会出现气温逆增的现象,即上层 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对流活动, 因而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不能向大气上层扩 散,而是滞留在下层。这时,如果早早出外 锻炼,反而会对身体有害。 冬季的早锻炼不要起得太早,应待日出后再 外出锻炼。此外,冬季锻炼前,应做充分的 准备活动,以防肌肉拉伤及关节扭伤。
冬季进补应因人而异
人参、阿胶等高档的滋补品并非适合所有的进补 者,这类补品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虚弱的人来说,要根据身体情 况确定进补方法,切勿盲目进补。选择食品、药 品前,可向专业医师咨询。
冬季还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和湿度调节。严
寒的冬季,有些人因怕冷而紧闭门窗,还有 的人喜欢蒙头入睡,这是很不好的习惯。会 使室内的空气不能及时流通而污浊不堪,影 响健康。
对患有过敏性鼻炎、风湿痛、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心血管疾 病的老人来说,暖背尤其重要。老年人冬季 最好穿件皮背心或棉背心,护好前胸后背, 以平安过冬。
寒冷使人体裸露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
相对缓慢,使耳、鼻、手等远离心脏部位常 发生冻疮。 这些部位应时常涂些护肤油脂,并适当进行 按摩,外出时可戴帽子(或耳套)、口罩、手套 等,以防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