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常见病害
防治方法
该病药剂防治很困难,预防是主要措施。应选择 抗病性强的品种,如宝交早生、丰香、早红光等。 避免苗圃地多年连作,尽可能实施轮作制。注意 清园,及时摘除病叶、病茎、枯老叶等带病残体, 并妥善处理。药剂可用25%咪鲜胺800倍液、 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25%溴菌腈600倍液 2次,喷洒时期以匍匐茎抽生前最好。
草莓白粉病初期症状
草莓白粉病为害果实症状
发病规律
白粉病以病菌残体在地上或草莓老叶上越冬,成为翌年侵 染源。翌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的菌丝体产生新的 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对草莓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目光温室草莓则以上年病菌残留、种苗携带病菌和其他传 播途径而引发危害。病菌侵染适温为15~20℃,低于5℃ 和高于35℃均不发病,干燥及高湿的条件都可造成病害蔓 延。但病原孢子在有水滴情况下不能发芽。降雨可抑制孢 子飞散,而在晴天午后大量飞散传播。该病尤其在温室内 发病严重。发病重可显著降低果实产量,同时使秧苗质量 变劣,移栽后不易成活。
草莓常见病害
08园艺生物技术2班 韩恩娣
草莓白粉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花、果梗、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 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局部出现薄霜状白色粉状物,以 后迅速扩展到全株。随着病势加重,叶向上卷曲,呈 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 褐色病斑,叶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 花蕾、花感病后,花瓣变为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 实感染此病后,果面覆盖白色粉状物,果实停止肥大, 着色变差,失去商品价值。
草莓灰霉病病叶
草莓灰霉病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灰霉菌。在气温18-20℃、高湿条 件下,该菌大量繁殖。病原菌在受害植物 组织中越冬,孢子广泛飞散于空气中传播。 气温20℃左右、阴雨连绵、灌水过多、地 膜上积水、畦上覆盖稻草、种植密度过大、 生长过于繁茂等持续多湿环境,容易导致 灰霉病大发生。
防治方法
草莓病毒病种类及症状
我国草莓病毒病主要有4种: 1. 草莓斑驳病毒。该病毒单独侵染草莓时无明 显症状,但与其它病毒复合侵染时,使病株严 重矮化。该病毒由棉蚜和长毛钉蚜传染,还可 通过嫁接和种子传播。 2. 草莓轻型黄边病毒。单独侵染时仅使病株微 矮化,复合侵染时引起幼叶黄化或失绿,老叶 变红,植株矮化,叶缘不规则上卷,叶片下弯 或全叶扭曲,严重减产。也由蚜虫和种子传播。
实行轮作倒茬。秧苗应单独繁育,避免秧苗带 菌,土壤消毒可采用太阳能高温消毒。防止田 间积水,采用高畦栽培、地膜覆盖,以提高地 温,减少发病。选用抗病品种,如戈雷拉、红 岗特兰德等。
草莓叶斑病
症状
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尤其是老叶,也侵害叶 柄、匍匐茎、花萼、果实和果梗。病叶开始产 生紫红色小斑点,随后扩大为直径3~6mm的 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色,中央呈棕色,后变为 灰白色,酷似蛇眼。病斑过多会引起叶片褐枯。 病斑大量发生会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植株抗 性降低。
选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的地块栽植。要合理密植, 避免氮肥过多,防止植株过度繁茂。应及时清除老 叶、枯叶、病叶和病果,并将其销毁深埋。保护地 栽培中要采用地膜覆盖,降低棚室内的空气湿度, 并要经常通风。药剂防治要以防为主,蕾期前用 50%腐霉利(即速克灵)800倍液、50%烯菌核利(农 利灵)1000~1500倍液、50%凯泽1000倍液等进行 防治。一般每7~10d喷药1次,共2~4次。
草莓根腐病
症状
病原菌只侵害草莓。春秋二季,适逢土壤潮湿,真菌 从根的顶端侵入后,向根心发展,使中。心柱变为红 褐色,这是该病最明显的特征。严重时根变为黑褐色 而腐烂。地上部先由基部叶的边缘开始变为红褐色, 再逐渐向上凋萎枯死。将根茎横切,在中心柱部位可 见针点样褐变。
草莓根腐病中期病株
草莓根腐病
草莓炭疽病
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匍匐茎抽生期与育苗期,生长结果期 很少发生。该病主要危害匍匐茎与叶柄,叶片、托叶、 花、果实也可感染。发病初期,病斑水渍状,呈纺锤 形或椭圆形,3-7mm,后病斑变为黑色,或中央褐色、 边缘红棕色。叶片、匍匐茎上的病斑相对规则整齐, 很易识别。匍匐茎、叶柄上的病斑可扩展成环形圈, 其上部萎蔫枯死。湿度高时,病部可见鲑肉色胶状物, 即分生孢子堆。该病除引起局部病斑外,还易导致感 病品种尤其是子苗整株萎蔫,初期1~2片展开幼叶失 水下垂,傍晚或阴雨天仍能恢复原状。病情重者全株 枯死。此时若切断根冠部,可见横切面上自外向内发 生褐变,但维管束不变色。
发病规律
该真菌是一种低温性疫霉菌。由病株、土壤、水 和农具带菌传播,孢子在土中越夏。当地温20℃ 以下,卵孢子发芽侵入根部。地温在lO℃左右、 土壤水分多时发病重;地温在25℃,即使水分多 发病也轻。因此,在气候冷凉和土壤潮湿条件下, 此病已成为草莓的毁灭性病害。此病多发生在果 实采收期。
防治方法
草莓炭疽病症状
发病规律
病菌在致病的茎叶上过冬,主要山雨水等分散传 播。发病适温为28~32℃,属高温型。发病盛期 多在母株匍匐茎抽生及假植育苗期。近几年来, 该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尤其是草莓连作地,给 生产上培育壮苗带来了严重障碍。品种间抗病性 差异明显,宝交早生、早红光抗病性强,丰香中 等,丽红、女峰、春香、硕丰均易感病。
防治方法
采用宝交早生、哈尼、全明星等对白粉病有较强 抗性的品种。冬季清园,烧毁病叶。及时摘除地 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要注意 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发病初期可 喷20%乙嘧酚悬浮剂800倍液、4%多麦可1000倍 液、50%醚菌酯3000倍液。防治时期可大致掌握 在露地栽培开花前、匍匐茎发生期、定植后,保 护地栽培在花期前后。
草莓灰霉病
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果实、花瓣、花萼,果梗、叶片及叶柄 均可感染。果实发病常在近成熟期,发病初期,受害 部分出现黄褐色小斑,呈油浸状,后扩展至边缘棕褐 色、中央暗褐色病斑,且病斑周围具明显的油渍状, 最后全果变软腐烂。病部表面密生灰色霉层,湿度高 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花、叶、茎受害后,患处呈 褐色至深褐色,油渍状,严重时受害部位腐烂。湿度 高时,病部亦会产生白色絮状菌丝。
草莓病毒病
防治方法
关键是采用无病毒株。及时防治蚜虫,减少病 毒再侵染。定期更新草莓品种,采用抗病品种。 用太阳能消毒土壤。避免与易感病毒病的茄科 作物连作和间作。
3. 草莓镶脉病毒。单独侵染无明显症状。复合 侵染后叶脉皱缩,叶片扭曲,同时沿叶脉形成 黄白色或紫色病斑,叶柄也有紫色病斑,植株 极度矮化。此病毒可由多种蚜传播。 4. 草莓皱缩病毒。有致病力强弱不同的许多株 系。强株系侵染后,使植株矮化,叶片产生不 规则黄色斑点,叶片扭曲变形。皱缩病毒和斑 驳病毒复合侵染时,病株严重矮化,如再与轻 型黄边病毒三者复合侵染,危害更严重。此病 毒也由蚜虫传源自莓叶斑病病叶 发病规律
此病从春天到秋天均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夏 秋高温高湿季节。在草莓开花结果前开始轻度 发病,果实采收后危害严重。病菌在枯枝落叶 上越冬,翌年春季分生孢予借空气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清除病源。冬季清扫园地,烧毁腐烂病叶,生长初 期发生少量病叶及时摘除,发病重的地块在果实采收 后全园割叶。 3. 加强栽培管理。搞好排水,防止土壤过湿,使用氮 肥勿过量。 4. 药剂防治。在花序显露到开花前,喷10%苯醚甲环 唑 1500倍液、 10%多抗霉素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