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社会互动
• 狭义解释:竞争指的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群体 • • • • • • •
3、竞争
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是一种互 相反对的行为方式。 广义解释:生存竞争。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 存在以来就有竞争。发生竞争的原因主要在于: 主观欲求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差异。 竞争的特点: 1、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 2、有共同争夺的对象 3、竞争双方其中一方获得成功,即足以剥夺另一 方成功的机会,不可能双方之间同时获得成功 4、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消除对立冲突,以达到共同生活的目的, 便部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 调适的原因: • ①由冲突引起的调适。 • ②由社会变迁引起的调适。 • ③由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
• 调适方法: • ①和解,互动双方改变原有的敌对态度,彼此容 • • • • • • •
纳、建立友好关系; ②妥协,互动双方通过订立一些条件而暂时平息 冲突; ③容忍,暂时采取克制的态度以避免冲突的发生; ④调解,由第三者出面对双方的矛盾加以调停; ⑤仲裁,通过第三者的裁决来解决双方的矛盾; ⑥权变,越出正常规范的随机应变; ⑦突转,突然转变其思想、态度、信仰、习惯以 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 ⑧顺从,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习惯行为以适应社 会需要的一种方式。
产生原因: 人们在观 察、记忆、理解等等方面的不足或偏差。 为了耸人听闻,发言者往往夸大其词。• 正常的信息渠道受到阻碍或缺乏信息、信息不清时,个人 可能会依据猜测、想象,对事物做出自己的解释 某些普遍涉及到公众的人或事易成为人们的注意中心,对 此类人或事情的议论便会增多
四、集体行为的控制
• 集体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有性质之别: • 集体行为的破坏性或反社会性 • 集体行为的积极性 • 集体行为的控制主要是对那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妨碍人 • • • •
• 3、流言与谣言。 • 在社会大众中相互传播的关于人或事的不确切的消息。 • 流言与谣言的易发时期:社会突然发生事变;社会突然面
临某种危机状态
• • • • •
• • 特征: • ①流言与谣言的基础是不确切的信息。②流言与谣言开始
容易停止难。③流言与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同 时也是这一过程的产物。
• •
•
• • •
物质设备、资金 知识基础:知识和技能。 直接合作:合作者的行为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 其行为与结果之间也没有中间环节。 间接合作:合作者以其行为的结果互相配合,或 一部分人的行为结果与另一部分人的行为相配合, 以达到一定的目的。 非正式合作:又称互助,自发的,而非契约上的 义务,古老、自然、普遍。 正式合作:有意识的、带有契约性质的人际间承 担权利与义务的形式,通常发生在正式组织中。 合作的意义: 取决于人类生产与生存的需要 取决于社会的需要
民生活的集体行为的控制。 第一, 制定和完善有关群众集会、游行的相关法规。 第二,努力开创一个良好的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环境 第三,尽量避免非组织的大规模群体的出现。 第四,加强社会控制力量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互动?影响社会互动的因素 有哪些? 2、社会互动的手段有哪些? 3、简述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 4、试述西方社会学界不同理论流派对社会 互动的看法。 5、什么是集体行为?集体行为产生的原因 与条件有哪些? 6、如何看待集体行为的社会影响?
第六章 社会互动 本章旨在使大家了解社会互动的概念及其 特征,了解社会互动对于个人生活与社会 运行的重要性,认识社会互动的不同类型, 明确社会互动的各种方式,把握集体行为 的特征及其控制方式。通过对人类社会中 各种类型的社会互动的系统研究,使我们 更进一步地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
• 一、什么是社会互动 •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1908
• 冲突指的是个人与个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利益、 • • • • • •
4、冲突
目标等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方式与过 程。 冲突与竞争的区别: 1、冲突必须是直接接触,竞争则不一定要直接接触; 2、冲突带有情绪上的敌对,竞争则不一定有情绪上的敌对; 3、冲突双方力的作用是互相反对的,互相打击的,而竞争 却不一定如此; 4、冲突的根源是个人或群体间在利益、意见和态度方面的 根本对立,而竞争则不一定存在着利益、意见和态度的根 本对立; 5、冲突在形式上要比竞争激烈得多。竞争一般是在一定规 则的制约下进行的,但冲突往往要突破规章、规则、甚至 法律的限制。
• 冲突的种类: • 性质: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思想冲突、文
化冲突、宗教冲突、民族冲突、阶级冲突 • 规模:个人之间的冲突和集团之间的冲突。 • 冲突方式:口角、拳斗、械斗、仇斗、战争。 • 影响与作用: • 作用特点:破坏性 • 有激励作用 • 可加强群体内部团结
5、调适
• 人们为了适应某种环境,避免、减少或者
书面语言,它们都是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互动中,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常常借助于体态语言来表现。
离,个人空间一般能表明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适当的个 人空间是社会沟通顺利进行的保证。
人际距离学
• 亲密距离 • 个人距离 • 社会距离 • 公共距离
(二)社会互动的方式
• 1、暗示 • 指在无批评、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直接
二、集体行为的原因与条件
• 集体行为产生的原因: • 1、社会弊端 • 2、政策不明确 • 3、价值观念的冲突 • 4、相对剥夺感 • 5、权力斗争 • 6、意外事件
• 集体行为产生的条件 • 1、环境场所:便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
互动 • 2、社会条件:社会结构出现问题,又称 作结构性紧张。 • 3、心理条件:指潜在的信念或普遍的情 绪。 • 4、诱发条件:指引发集体行为的导火索 • 5、控制条件:社会控制最薄弱的环节
集在一起的能够进行面对面互动的人群。 重要特征:不确定感、紧迫感、结构松散以及所 处情况的模糊不清 类型: (1)偶合群众 (2)常规群众 (3)行动群众 (4)表意群众
• (二)大众行为 • 时尚:在一定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
生活模式或行为模式崇尚、追随的现象。 • 特点: • 新颖性 • 从众性 • 珍贵性 • 短暂性。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 一、符号互动论 • 二、拟剧论 • 三、本土方法论
第三节 集体行为
• 一、集体行为的涵义及其特征 • 集体行为就是指那些自发的、无组织的、不受正 • • • • • •
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共同特征: 1、自发性 2、狂热性 3、非常规性 4、匿名性 5、短暂性
• • • • • •
第一节 社会互动概述
年首次提出 学者看法:1、强调互动的结果,将人与人以及人与群体 之间的交互影响称为社会互动。 2、强调互动的过程,认 为人与人的相互接触和沟通就是社会互动。 本书定义: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 触、沟通等方式而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社会互动发生的基本条件: 第一,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 第二,互动主体必须发生相互的接触 第三,互动主体对于互动符号的意义有比较一致的理解
• 2、恐慌 • 恐慌: 公众乃至一般社会大众在社会危机状态下,
• •
• • • •
面对现实的或想象的威胁做出的不合作和不合理 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特征: (1)不合作:相互合作的社会关系被打破了,结 果反而使情境更增加了对人们的威胁。 (2)不合理:在恐慌状态下,大众的行为与他们 期望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 原因: 缘自人们对某种现实的危机极度担忧、恐惧 出自某种耸人听闻的流言或传闻,它可能会使没 有思想准备的大众陷入迷惘、危机和惊恐状态。
或间接的方式,迅速使他人的心理或行为 受到影响,进而作出反应的行为过程。 • 暗示的产生取决于受暗示者主观的心理状 态和暗示者客观刺激的状况两方面的条件。
• 暗示反应的主观条件 : • ①具有接受暗示刺激的经验和习惯系统 • ②不存在与暗示刺激相冲突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
•
• • • • •
态 ③态度、价值观念等内在系统处于尚不稳固或不 成熟状态 ④极端的情绪状态 暗示反应的客观条件: ①有节奏或单纯的刺激 ②反复持久的刺激 ③具有特殊的暗示潜力的刺激
• 内尔· 斯梅尔瑟 《集体行为理论》 • 决定集体行为的六个具体因素是: • (1)结构性助长 • (2)结构性压抑 • (3)普遍的信条 • (4)突发因素 • (5)行动动员 • (6)社会控制机制
三、集体行为的类型
• (一)群众 • 由于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共同利益而临时聚
•
• • • • •
四、社会互动的功能
• (一)社会互动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基础。 • (二)社会互动是人类社会力量形成的条件 • (三)社会互动是人的社会化的促进力量
• 库利:“镜中自我”理论 • 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在社会互
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 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那样。
• 暗示与模仿是一组对应的行为方式,引起模仿的 • •
2、模仿
• • •
•
刺激是暗示,而模仿是对暗示的反应。 模仿是在无强制条件下发生的,模仿者的行为与 受模仿者的行为相似,即别人干什么模仿者就干 什么。 自动模仿指模仿者在无意识状态下模仿他人的行 为。 有意模仿指对他人的有意识地仿效。 非合理模仿指那些只对行为的表面进行刻意的模 仿而不理解其意义。 合理模仿是出于对模仿对象的深刻理解、以及模 仿者的理性思考。 塔尔德 “模仿定律”
6、同化
• 调适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同化 • 同化指人们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 •
活习惯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同化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由于社会文化的统一性和人的流动 性相结合而造成的。 引起同化的社会因素:通婚、教育、移居、入侵、文化传 播等。 同化的意义:对于社会,它主要起到文化传播与融合的作 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动文化的发展。对个人,使人的行 为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