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是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强国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遵循。
一、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强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需要富强富裕富饶的物质基础,需要民主和谐的政治社会环境,更需要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精神文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才是现代化的社会。
文化具有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重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入手,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新部署,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文化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
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标志,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关键阶段,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此,在十六大、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五大目标中有一项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这一目标昭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矛盾和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彻底扭转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满足人们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2.文化建设是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源泉。
文化强国建设一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促进和推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其他几大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道德保障和舆论环境。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实践证明,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是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面。
民族的认同之源在文化,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也在文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始终走在历史潮流的前头,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和力量,才能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牢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纵观人类历史,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所以历经磨难绵延不息,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适应新时代的文化活力,有着共同的精神家园。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趋势更加明显,凸显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了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对其他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彰显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为迫切。
我们只有积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逐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优势,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化力量。
二、全面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了全面部署。
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基础上,创新拓展、丰富深化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方针、原则、目标,把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提出更加鲜明、更加系统的新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强国的新目标概括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这一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人民提供更加广阔的文化平台。
这一目标体现了民主意识,要求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不同观点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争鸣讨论,以利于形成共识、统一思想。
这一目标体现了开放的胸怀,要求不断继承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2.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环节和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这里既提出了文化创造的主体,又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激发全民族、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文化精品、创特色文化服务,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重要基础和条件。
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造文化,及时总结推广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创造成果,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要努力建构鼓励文化创造的政策环境,按照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式、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办法,提高创造能力,使一切创造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形成不同风格流派、不同体裁题材、不同形式手段的优秀文化创造成果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要努力形成促进文化创造的人才工作机制,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各方面的文化“名家”“大家”,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把培养文化高层次领军人物、高素质文化人才和基层文化人才、业余文化人才结合起来,为文化创造活力迸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四方面基本任务,共二十八项,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1.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要不断创新理论武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健全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要结合形势任务变化,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形势政策宣传、推出模范人物,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统一于中华民族复兴之伟大实践中,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
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实践养成与制度建设相衔接,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
2.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道德素质。
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要针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在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全面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
要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章立制,使学习道德模范活动常态化,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讲正气、知荣辱、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工作,重点突出解决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多管齐下、多方面入手,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强化教育引导,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约束和惩戒力度,把自律与他律、教育与法治结合起来,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人们的内心坚守。
3.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群众享有积极向上、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内容。
要把为人民群众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的,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生产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立得住的大作力作传世之作。
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注重开展对革命老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扶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充分发挥省市县乡村文化设施的作用,做到建管用相结合、相统一,让广大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要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争奇斗艳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知识竞赛、文化节庆等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加大内容供给力度,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提倡网络文明新风,唱响网上主旋律,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新空间。
4.进一步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活力的同时,文化具有优化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增进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经济功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