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

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九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9.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
蒙自市第四中学政治教研组主备人:王建平2020.6.2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性,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位、作用、内涵,理解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掌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课前自主探究,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树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纲领的认识,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及要求。

2.教学难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英国的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现在还称不上一个强国,因为中国的文化还不具有影响其它国家的力量,中国只出口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

请同学们思考我国是文化强国吗?我国应该要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呢?
(二)新课讲授:
探究一: 我国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历程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思考:什么叫做文化强国呢?
通过同学们自主思考,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向同学们普及文化强国的概念。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这种力量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探究二:
了解同学们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文化大国还是文化强国的看法之后,我们进入更加深刻的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97-98页,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回答。

思考一下下面几个问题?
1、近代文化衰微的原因?
2、“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 为什么不能是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3、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给出了什么答案?
通过共同的探讨得出第一个知识点:
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1.古代辉煌
2.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落(原因):
(1)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2)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3.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1)走出误区
①全盘西化论(民族虚无主义)
②文化复古主义(守旧主义)
结论: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都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曙光初现
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②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积极引导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探究三:分小组探究课本p99三个视角
视角一:一定的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必然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视角二:如果抛弃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

视角三: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把班级划分为小组,思考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通过学生自主思考,让同学们自己探讨原因,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对文化强国的理解。

在学生已经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进行丰富。

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其内在要求。

教师总结:
(二)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3.原因: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②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③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④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⑤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开创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原因(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4.含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特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核心)。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
探究四:
让同学们举例说明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过哪些不文明现象?
比如说赏花时有些人会爬树,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景点上刻到此一游,等等。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呢?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怎么办)。

5.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特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核心)。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原因:
①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

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②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③对个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是想道德素质,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高度文化自信。

B、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
①.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要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②就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放齐放、百家争鸣。

具体要求: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具体要求: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五、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