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亲社会行为
15商务英语2班周瑞153302235
社会心理学覆盖面极广,本学期学习了有关自我概念,从众,服从,依从,亲社会行为等相关概念。
本篇文章意在研究亲社会亲社会行为的一些反应和体现。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本能习得旁观者个体情绪
在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提出多种看法,亲社会行为从何而来?据相关数据表明,犯罪分子的孩子犯罪的几率比普通家庭孩子高出很多。
根据弗洛里达州立大学的Kevin Beaver教授研究表明,犯罪者体内存有犯罪基因。
他们比对了美国2000个青少年的基因,MAOA基因突变的青少年参加帮派的概率是那些此基因正常人的两倍,而且那些基因变异的帮派成员使用武器的可能性更大。
Beaver 说:“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认为团伙犯罪与基因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却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故此,亲社会行为存在一定的本能行。
然而本能并非可以完全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
后天的习得亦将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成的,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
”这句话强调两点,一、人是动物的一份子,无论多高级,依旧是动物,也就具备动物的一些通性;二、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也可以说是群体性的,不能脱离群体存在。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有关旁观者行为的研究视频。
发现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对这一点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里更好的帮助和求助他人。
因为我们不想让“小悦悦”事件再次上演!《三字经》最初就告诉了我们:人之初,性本善。
这里,也有人说过:人之初,性本恶。
在此,我不置可否。
我想提出的一句话是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存在即是合理”。
同样的,对于旁观者行为的认识还让我想到了有关社会道德绑架的事情。
因为道德绑架被爆出的视频太多,其中似乎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普遍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社会行为理论认为:人在发展中形成了各种动机,而人的行为多数是以目的性为特征的,所以应侧重于探讨追求期望的目的的动机,它把动机概括化为目的取向(goal)或个人目的(Personal goal)或目的取向(Goalorientations),目的是个人追求的最终状态,是由相互联系的认知网络组成的,其中包括对结果的评价相关的信念、思想和意义。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激活,环境(包括内在的环境)条件可以同时激活一个、二个或多个目的,且激活程度不同。
我们可以把价值取向看作是道德领域中的个人目的。
亲社会价值取向则是利他和不伤害别人的个人目的。
i
个体情绪作为旁观者是否帮助他人的又一影响因素,在亲社会行为活动中意义重大。
韦纳指出,面对失去能力需要帮助的人,人们往往是通过认知归因做出决定。
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不仅涉及知觉、推理、问题解决和行为决策等一系列基本认知过程,而且与个体认知能力尤其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人们在积极的心境下,会减少对自己的关注,更多的去了解他人的需要,把亲社会认知转化为亲社会行为。
助人者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②相信事情对自己有影响力;③有适合于情境需要的特殊能力;④同情、理解他人、有责任感。
报告人:周瑞
i斜体部分摘自百度百科-亲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