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林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_以平和县为例

经济林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_以平和县为例

经济林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以平和县为例叶慧坤(平和县林业局资源站,福建平和363700)摘要:在综合分析平和县经济林发展现状基础上,针对经济林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提出平和县发展经济林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平和县;经济林;现状;对策 经济林是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它副、特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果树林、食用油料林、饮料林、调(香)料林、药材林、工业经济(原料)林及其它经济林等7个亚林种。

经济林是平和县林业经营的重要林种之一。

它既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能提供相关工业原料,为人民生活提供营养丰富、无公害的森林绿色食品,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经济林产品已成为平和县山区农村经济和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在加快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平和县经济林发展现状分析1.1 平和县经济林发展成就平和县地处闽南金三角,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山地资源,更有悠久经济林栽培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林产业得到蓬勃的发展,全县经济林栽培面积已达7.7万hm2,各类经济林面积见表1。

 收稿日期:2009-01-10改善茶林土壤结构及其生长环境等方面着手,采取浅锄、深翻、砍杂、除草、补植、施肥、整枝、修剪、水土保持等措施,分期分批地对油茶林进行改造。

4.4 油茶林立体经营,增大林地经济效益有研究表明[1][2],油茶林采用立体经营后,由过去单一的收获油茶籽,改为多种经营,节约了农业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不仅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而且可明显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油茶林生长环境,实现以耕代抚,促进油茶生产良性循环,使油茶达到高产稳产,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尤其油茶幼林期,处于仅投入而无产出阶段,林地空阔,易滋生杂草,水肥管理也较繁重困难,合理套种不失为解决其经营效益和管理困难的有效途径。

4.5 建立完善加工营销体系,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没有规模化和产业化,油茶种植便失去依托,经济效益的实现比较困难。

我们应积极引导农民走油茶产业化发展道路,延伸油茶产业链,拓展油茶关联产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积极开发下游产品。

在产品研发上,不断向广度、深度和系列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有声誉的食用油、化妆品、中西药、茶皂素等油茶系列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加大对农户的支持力度,化解农户的风险,提高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通过订立供销合同,使龙头企业与农户、油茶园业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带动油茶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1]魏浙杭.油茶林套种效益分析[J].浙江林业科技,1995,15(2):36-37,49.[2]油茶生态经济研究课题组.油茶林生态经济模式及效益的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1992,(3):4-8.[3]王保生,刘文英,卢冬梅.改善油茶林小气候提高油茶产量[J].江西气象科技,2003,26(1).・32・第1期 林业建设 目前平和县已拥有Ρ溪蜜柚、坂仔香蕉、白芽奇兰茶三大绿色品牌,经济林产业化走在全省前列,被命名为“中国Ρ溪蜜柚之乡、中国香蕉之乡、中国白芽奇兰茶之乡”,先后被授予“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县”、“全国经济林示范县”和“全国科技先进县”等称号。

经济林产业发展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方向转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Ρ溪蜜柚种植面积4万h m2(占全国柚类面积的四分之一),产量60万t,产值12亿元;畅销海内外,年出口8万t以上;创下了柚类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市场份额、出口量的五个全国第一。

平和县2008年预计建立Ρ溪蜜柚出口基地76个,总面积0.12万h m2,出口欧盟、澳大利亚、俄罗斯和英国等43个国家。

出口已超5万t,力争全县全年出口12万t。

白芽奇兰茶面积0.43万hm2,产量0.7万t,产值1.4亿元,成为福建省五大名茶之一。

表1 平和县各类经济林面积 面积/h m2名称面积名称面积名称面积果树林33891.6食用油料林112.73其他经济林318.93板栗锥栗25.4油茶113.73其他443.067柿子399.4饮料林2664.87其他87.33柑橘2322.67茶叶2665.87柚20915.8调香料林3.8荔枝7072.87八角3.8龙眼2342.73药材林2.54桃李萘214.13工业原料林982.7337枇杷2.67橡胶435.737橄榄152.87黑荆459.67 注:本表根据2007年度森林资源建档资料统计,不包含非规划林地种植面积。

1.1.1 走品牌战略路线,打造名牌产品近年来,平和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投入,经济林产业坚持走“以标准抓质量,以示范促发展,以监督稳市场,以名牌求生存”的路子,不断采用新技术,培育引进新品种,改良提升产品品质,调整产品结构等措施,取得可喜的成效。

其中,“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漳州十大城市名片之一”———Ρ溪蜜柚被列入欧盟1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单,其证明商标在17个国家成功注册;“红肉蜜柚”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国家品种授权保护的柚类新品种。

成功的品牌“三级跳”,使平和Ρ溪蜜柚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扩张更加迅猛、健康。

据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2007~2008年度,平和Ρ溪蜜柚共从厦门口岸出口2349批74102吨5241.8万美元。

出口量的剧增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白芽奇兰茶是福建省平和县名优特产品,是平和县三大农业绿色食品之一。

从2001年8月1日起全县已统一使用“白芽奇兰”注册商标,实行品牌共享。

目前,白芽奇兰茶系列产品开发成效显著,已注册商标的有“白芽奇兰茶”、“彭溪”、“天岽”、“白芽”、“九丰”、“大岽山”、“人像”、“新山”、“太极”、“万宝山”等系列产品40多种,初步形成了品种齐全,高中低档搭配,包装多样化、方便化,外观包装上档次的精品系列,基本满足各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

实施品牌战略使白芽奇兰茶产品畅销闽、粤、琼等省及港、澳、台等地区,远销日本、韩国与东南亚国家。

1.1.2 创新机制,服务发展为加强生产和销售管理,198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开发Ρ溪蜜柚列为扶贫重点项目,出台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干部群众上山造林、种果种茶,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打破地域行业界限,采取多种形式,加速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向经济林产业合理流动,发展经济林生产,培育壮大经济林规模;同时加快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促进和规范经济林使用权的流转,探索建立经济林资源资产评估、交易和抵押贷款机制,拓宽资金渠道;以锦溪集团、南海冷冻、宝峰罐头等20多家国家、省、市、县级企业为龙头,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管理服・42・ 林业建设2009年务机制,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经济林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1.1.3 科技兴林、富民强县依靠科技,提高效益,是发展经济林产业的重要保证。

平和县与省内外多科研院所合作,成功选育Ρ溪蜜柚、白芽奇兰茶、红肉蜜柚等优良品种;同时引进国内外优良水果品种50多个,其中有台湾木爪、四季芭乐、马来西亚杨桃、印度枣、美国茂谷柑等,极大地丰富了平和县的经济林产品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

实行标准化栽培生产,先后成立了平和县Ρ溪蜜柚协会、平和白芽奇兰茶产业化领导小组、平和县白芽奇兰茶开发中心,颁布实施了《Ρ溪蜜柚综合质量标准》(DB35/T89-1998)、《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147.1-9———2001,2007年重新修订)、《平和Ρ溪蜜柚质量与商标品牌管理办法》,制定了《平和Ρ溪蜜柚商标品牌使用管理公约》;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如应用生长调节剂进行产期调控技术、环割整枝修剪技术、局部断根技术以及生物肥料的应用、果实套袋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1.4 强大的营销队伍平和县政府花大力气,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全县干部、群众积极性,汇聚科研、种植、加工、运输和经营的各路人才。

目前集体、个体、股份等各种形式的营销人员2万多人,其中干部、职工有200多人,形成一支强大的营销队伍,依托“福建锦溪集团”等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了遍布全国的蜜柚销售网络。

1.1.5 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建成平和县在近几年水果市场疲软的情况下,蜜柚生产始终保持产销两旺,价格稳中有升。

2008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同时,加快推进在建蜜柚深加工项目建设,服务好6个技改和在建蜜柚深加工项目建设,确保今年进入中试阶段的蜜柚深加工产品(如蜜柚汁、果胶、香精、浓缩汁等)较大批量投入市场,以此推动蜜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潜在空间。

加大市场建设,建立营销网络。

全县投资1亿多元,建成25个以水果、茶叶、蔬菜批发销售为主的产区农贸市场,形成以小溪、霞寨为中心的Ρ溪蜜柚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设立由县政府授牌的Ρ溪蜜柚直销点,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昆明、武汉、深圳等大中城市为中心的销区市场。

1998年以来,以“福建锦溪集团”、“福建中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的Ρ溪蜜柚销售公司以及县乡(镇)、村Ρ溪蜜柚营销大户在省内外大中城市建立的500多个直销点。

既确保物畅其流,使Ρ溪蜜柚价格平稳,又实现较好增收效果。

以厦门检验检疫局为依托,实施“区域化连片种植+区域化综合防控+区域化联动管理”的“大基地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民种植、管理的积极性和科学性,解决出口商或加工厂自建基地成本高管理不够专业的瓶颈,推进平和出口蜜柚产业进一步发展。

2 经济林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1)经济林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

前几年开发山地存在“一哄而上”盲目性扩大、局部发展失控的现象,缺乏科学统一规划,致使种植结构不均衡,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在近几年,由于水果市场疲软,出现了增产不增收、果树林抛荒甚至被改造种桉树的情况。

(2)良种培育工作滞后。

由于水果种苗市场比较混乱,良种培育工作跟不上,优良品种果苗供应不足,林农购苗盲目性、随意性大,苗木良莠不齐,造成大路货产品多,优质产品少,效益差。

(3)经营管理粗放,投入资金不足。

重生产轻加工、重造林轻管理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据了解,全县水果鲜食率达90%,仅10%左右的果品进行加工,而且多为粗加工,缺少精加工,综合利用开发滞后。

(4)产业链尚未完善。

与大规模经济林生产基地配套的保鲜、贮运、加工、营销体系尚不健全,产品积压滞销现象依然存在。

(5)相关生产要素的流转体系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6)山区生态系统仍显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缓慢,特色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