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了社会大班教案【篇一:主题《我长大了》社会教案】我们升中班了(社会)活动目标:1.使幼儿知道自己长大了,升入中班了,应在各方面给小班的弟弟妹妹做榜样,每件事要做得更好。
2.激发幼儿做中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幼儿们小班时的各种照片。
活动过程:一、通过观察小班时的照片和dv,了解自己的变化。
引导幼儿说说看到的自己从前是什么样的,发现的变化,知道自己长大了,升入中班了。
二、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做中班小朋友。
1.出示有关幼儿开展“大带小”活动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自己该怎样关心弟弟、妹妹?为什么要带小班的弟弟妹妹一块儿游戏?2.出示反映幼儿上课、劳动的图片,请幼儿看看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的?3.我们长大了,升中班了,应该怎样做个合格的中班小朋友呢?4.看到班上的玩具乱了应该怎样?地上有脏东西应该怎么办?应该怎样上课,说话声音应该怎样?5.引导幼儿从守纪律、有礼貌、爱劳动、爱学习等方面对自己提出要求。
今天我值日(综合)活动目标1.感受做值日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从中体验为大家服务的乐趣。
2.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意识和任务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引导幼儿知道值日生的一些具体职责,并学做值日生。
活动准备1.观看大班幼儿餐前擦桌子、摆放碗筷及课前分发学具、摆椅子等情景表演。
2.值日生标记:自然角、饲养角、图书角、擦桌子、扫地、收拾教玩具等标记。
3.供幼儿演练用的学具、餐具和其他相关物品。
4.儿歌《小扫帚》和歌曲《幼儿园里好事多》录音带。
活动过程1.观看大班幼儿佩带标记进行的情景表演,认识值日生,了解值日生的工作的意义。
2.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为什么要轮流做值日生?教师简单说明建立值日生的必要性,如每天都应有人擦桌子、扫地、喂鱼、给自然角的花浇水等。
3.教师和幼儿结合班级需要共同讨论值日生工作的内容。
如:给自然角里的花浇水。
定期给小鱼换水,给小动物喂食,整理图书、玩具,开饭前分发餐具。
4.教幼儿学习做值日生工作。
学习各种值日的做法,如扫地(学儿歌小扫帚)等。
5.师幼共同讨论:怎样才能做一个负责任的值日生?活动结束:欣赏歌曲《幼儿园里好事多》。
建立轮流值日制度,逐步形成常规。
我们的小组(综合)活动目标:1.积极主动地参和选组活动,能发现选组中出现的问题,并想办法调整。
2.体验升入中班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幼儿在小班时已有分组及按小组活动的一些经验,《幼儿画册》第3册第1页,收集一些孩子喜欢的图片供孩子选择。
活动过程:一、我和那些小朋友在一组?1.提问:小班的同伴是不是都来了?我们班又来了哪些新朋友?他们叫什么名字?2.引导幼儿思考:升入中班了,想和哪些小朋友在一组?3.幼儿自由结伴选组。
二、我们的分组合适吗?1.根据幼儿选组的情况,就出现的问题引发讨论:如果小组太多了怎么办?有的组小朋友太多,有的组小朋友太少怎么办?有的组全是男孩(女孩)怎么办?2.就分组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带来的不便进行讨论,如:如果人太多,洗手、小便时厕所里就会很拥挤等,共同定出分组的一些具体要求,如: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有几个人,每组都有男孩和女孩。
将要求以小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三、调整分组。
幼儿根据自己讨论、制定出的分组基本要求调整小组队员。
2.每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所在小组的名称及成员。
(二)制作小组标记。
让幼儿画出小组的标记,贴在每组的桌面上。
【篇二:我长大了教案】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家》及课后反思1、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掌握儿歌的结构特点:什么是什么的家。
2、尝试学习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尝试精神。
活动重点:学习朗诵诗歌并能仿编诗歌。
活动难点:培养幼儿能大胆表达创编的诗歌活动准备:1、画有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小朋友贴绒学具。
3、小图片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许多小客人,你们看它们是谁呀?出示:白云、小鱼、小鸟、花儿、蝴蝶、小羊图2、师: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家,我们的小客人也有自己的家,那你们知道小客人们的家在哪里吗?(幼儿自由议论)3、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竖起小耳朵来听听这首好听的诗。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小朋友你听见儿歌里说了什么,要用诗歌里面的话来回答。
(幼儿回答一句,其他幼儿跟学一句)2、你们知道小羊为什么喜欢住在绿绿的草地上?小鱼喜欢清清的河里???3、集体完整朗诵诗歌一遍。
4、分角色朗诵诗歌。
5、请个别幼儿朗诵。
三、结合诗歌原有模式进行仿编。
1、师:蓝蓝的天空除了可以是白云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呀?幼:燕子(提醒幼儿用诗歌中的话来告诉大家,说完整,什么是什么的家。
)2、依次类推仿编诗歌3、师幼有感情地朗诵新编的诗歌。
4、请能力强的幼儿朗诵自编的诗歌.四、游戏:送它们回家。
请小朋友拿起自己椅子下的图片,想一想它的家在哪里?用图片仿编一句诗歌,再把它送到家里。
课后反思: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这次优质课我选择了这个语言活动。
《家》这首诗歌语言朴实、浅显易懂,巧妙地运用了叠音,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为幼儿喜爱和接受,而且还符合中班语言孩子也纷纷发言,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和探讨小鸟、小羊、小鱼等和树林、草地、小河等之间的归属关系。
在让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以欢迎小客人来做客,并让幼儿帮助小客人找家来引出诗歌,这个环节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许多平时不举手的们学习诗歌时,我有些操之过急,将孩子们的能力高估了,在孩子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诗歌的情况下,就急切的转换到下一个环节,以至于有些孩子们仿编时出现不会编的情况,这也是我没有考虑周全,不能只看到那些能力强的孩子,而要顾全大局。
活动中,孩子们在表达时不会自觉地用完整的语言回答问题,特别是在叠词方面,有些孩子说完自己的想法之后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提醒才会运用叠词。
在仿编诗歌这一环节,很多孩子想得也非常好,如绿绿的草地是是小马的家,高高的天空是太阳的家等,但孩子在活动中表达得并没有这么完整,甚至只会说“小蜜蜂的家在花朵里,花朵是红色的”等诸如此类的语言,自己还不会总结诗句,孩子还不习惯句式的转变,还需老师的提醒。
游戏《送图片回家》时,孩子们的情绪已经十分激动了,在还没听清楚我交代的要求就开始行动,大多数孩子能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能贴到相应的家里去,但就是没有把话说完整就去贴,以至于出现混乱的现象。
本活动我把创编环节放在重点,时间占了很多,听了其他老师的反馈,我也觉得对中班幼儿来讲创编可以适当放低要求,不要作为一个最主要的环节来做可能更合适。
中班社会活动:《我长大了》?? 上传者:srsdybyy 2009-12-05 幼儿园:上饶市第一保育院设计意图:随着幼儿生活的日渐丰富,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大, 感悟长大是一个有趣的过程。
活动从认识自己的身体着手,到认识自己的能力,为幼儿确立了“我已经长大了”的概念,树立“我能行”的信心,产生了“我回长大”的期待。
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我的身体在长大”在情景交流中发现“我的本领变大了”使幼儿在感悟性的活动中获得直观的认识。
活动目标:1、体验自己长大的愉快,理解成长的含义。
2、激发期盼长大愿意学习更多本领的情感。
3、发现自己在成长变化,探索成长秘密。
活动准备:幼儿小时候的照片、幼儿小时候穿过的衣服、鞋、帽、袜子等。
纸娃娃若干、婴儿生活录象。
活动过程:一、我们的身体在长大1、观看照片辨认自己小时候。
请一名幼儿上前,提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幼儿回答“xx”“你们想不想看看xx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老师这还有很多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你们看看是谁?”教师出示几张较难认的和易认的典型照片请大家辨认,提问“有些认不出来了吧,怎么会认不出来的呢?是呀,我们小时候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不一样了。
引导幼儿观看照片。
2、我的身体长大了,交流发现自己的身体长大了。
“我们小时候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不一样了,那么,我们和小时候有那些地方不一样呢?老师这有些小朋友小时候用过的东西,你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比一比,试一试,看我们到底哪些地方和小时候不一样了?然后用笔记在纸娃娃的身上做个记号(用圆圈表示)。
”幼儿操作,谈谈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小朋友都发现了,我们的身体、手、脚、头都和小时候不一样了,都长高了、长大了。
是啊,我们的身体在长大。
二、我的本领在变大1、观看婴儿录象。
教师播放录象“这是一个才几个月大的小宝宝,你们看宝宝在干什么?为什么用奶瓶?为什么要妈妈帮忙?”引导幼儿议论;小宝宝还小,他什么都不会。
2、说说:我的本领变大了教师提问“你们的本领比小时候大了吗?你的那些本领比小时候大呢?”教师小结:“瞧,我们和小时候比,除了我们的身体在长大,我们的本领也在变大。
”三、我们的本领还会变大。
1、教师提问:“你们和老师有什么不一样?你们会和老师一样吗?”小结:“是的,你们还会长大的。
”2、以后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身体长大了、本领变大了,用不同的符号记录在这个纸娃娃的身上中班:《我长大了》活动目标:1、使幼儿在观察比较的一系列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初步理解成长的涵义;2、能用连贯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3、增进幼儿和父母的情感。
活动准备:1.录像:《母亲和婴儿》。
2.材料:大型积木若干,长方形图画纸若干,彩笔若干,照相机一架,硬纸盒一个,婴儿的衣鞋帽等。
3.人员:邀请一位母亲带婴儿作客。
4.家长:向家长介绍此次活动的目的、内容,请家长配合,给幼儿讲一些小时候的事,并让幼儿带一件自己小时候的东西和一张小时候的照片。
活动过程:晨间活动:布置展览台目标:使幼儿在拼搭布置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引起幼儿对小时候的回忆,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大型积木拼搭一个展览台,并用各自带来的小时候的物品装饰,准备好“小时候的我” 的展览;引导幼儿自由地交流自己小时候的记忆。
一、谈谈以前的我1.请幼儿观看《母亲和婴儿》的录像,通过观看母亲如何给婴儿喂奶、换尿布、洗澡、穿衣、哄睡觉、教说话、教走路等,了解到自己小时候也和录像中的小弟弟一样,在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哺育下,慢慢长大。
2.引导幼儿观看“小时候的我”展览。
3.让幼儿根据自己带来的物品,谈谈自己小时候的事。
二、看看现在的我1.请一位母亲带她的婴儿来班上作客,让幼儿和婴儿比比小手、小脚、小脸和身高,发现自己现在的变化。
2.请几个幼儿上前试试婴儿的小衣服、小鞋子、小手套、小帽子,进一步体会到自己长大了。
3.想想现在我们除了身体上有变化,还有别的什么变化没有?(会自己吃饭、睡觉、走路、穿衣、会说话,还会帮妈妈做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