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对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对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 2008-6-24 9:03:00推荐对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新课标新理念的精神已经深入到中小学的各科课堂,得到了大家的公认,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也常有不少与新课堂新课标的理念形似神异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好象是很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但实质上去远离了新课标的精神,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这里我就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拟定的偏向: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强调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由于传统教学侧重双基,淡化过程性的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为了突出后两个目标,一些教师为创新课堂,又是过分强调了后两个目标,把最有数学本质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却弱化、削减。

有的课堂是轰轰烈烈,热闹非凡,只顾外在形式而不顾数学教学的本质。

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觉得玩得快活开心,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好,对数学知识的感悟不是很多,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背离了新课标的精神的。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

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的,离开了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又有什么意义呢?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对课程目标要有明确定位。

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二、情景创设的泛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去研究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数学知识,这一共识也深入每一位教师心中。

但是,过多的情境、虚假的情境,一些毫无意义的情境在我产的课堂里屡见不鲜,似乎没有情境创设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把情境创设看成数学教学中引入课程内容的唯一合理方法。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是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要创设情境呢?是不是所有情境创设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呢?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给出了明确答案,他指出,情境设置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不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由此可见,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情境应是知识生成的环境;情境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情境要适合学生的探究能力;情境要能促进知识的生成。

适度、高效的情境才是我们应追求的情境。

不能达到上述要求的情景创设宁缺勿滥。

三、课本、黑板、粉笔的淡化在有些教师的心中,好象传统一点的课就是不好课,非得在什么地方点标心立意才是好课,在一些观摩课示范上,也常常发现教师和学生几乎没有用课本,一节课下来课本根本没翻一下。

就连课本上的例题、习题也无一例外被换掉。

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整合、灵活运用这未尝不可,但绝不能完全抛弃教材。

课本教材毕竟是老师教学的材料,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在课本教材里凝聚着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是科学的方法。

任何形式的学习都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对来说,离开了课本教材的教学更不易把握教学的尺度。

同样在一些公开课或观摩课中,几乎一律没有板书,更不要说有学生能走上黑板的板演。

甚至有的课一节课下来连个课题都没有,还不是知道这节课学的是什么,或是不用板书,一律挂纸条或用贴上纸片。

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课件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板书的功能已被一些教师忽视。

板书就是要把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或重要的知识点写在黑板上,使有声的口头语言以浓缩的方式书面化、视觉化,具有提挈要点、强化记忆的功能。

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随时解读。

条理清晰、系统性强的板书,有助于帮学生建构知识网络,进行知识内化。

它的启发功能、美育功能、改进功能、示范功能,有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老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由此可见,板书应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是任何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

四、主体主导地位的失控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要由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新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已不再是权威,教师精心组织教学,真诚与学生合作,师生形成和谐、民主、互动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我们有些教师很容易从一端走向另一端。

但也有一些教师认识的偏颇,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今天的“一切不管”,淡化了教师的自身作用,以至逐渐迷失自我。

有的教师盲目张扬学生思维个性,课堂任随学生东拉西扯,而对数学本质的东西却不加以提升、引导,使学生思维还停留在原有知识水平上。

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习处自主探研学习是对的,但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灵活运用。

新课标反对教师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反对教师牵着学生的思维走,但同时也反对也教师无边际地跟着学生的思维走。

一些教师为追求课堂生成,上课时教师随着学生转,能走多远走多远,以为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才能让学生建构出知识来。

其实这是对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一种误解,一种片面的想法。

于是课堂中,不管什么情况探究都轰轰烈烈的展开着。

学生显而易见的知识也让学生探究;一些深奥、枯燥、隐晦的概念也让学生去探究。

这样的探究只是一种形式,除了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没有什么别的作用。

其实,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建构知识以帮助。

是学生建构新知的组织都,引导者和学生思维成果的欣赏者。

当学生在建构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在关键的地方进行适时点拨,这才是教师的真真的主导作用。

五、教学手段和形式的务虚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会增加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能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就、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等,但有的教师为了突显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往往会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讨论这一形式,误以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只要有疑问,无论问题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通过讨论来完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更多地表现为学生设计探索交流的情境,提供共同活动的空间。

但不决是几张课桌摆在一起就是小组合作,大家七嘴八舌说说就是讨论,几张小嘴嚷嚷就是交流。

笔者认为,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为追求活动而活动。

活动中个体的独立思考尤为关键,没有个性的思考也就没有集体智慧的产生,同时还要注意活动中每个人分工的不同。

在活动时必须带有问题,质疑启智,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真正让学生思维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流。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运用,对当下的新课堂创设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

这是不可否认的,在现在的教学现实中,是否应用多媒体也成为评价一节课优劣的一个的重要标准。

生动的画面,优美的声音,精确的设计,确实能给一节好课锦上添花。

但有的老师又开始迷信课件了,觉得课件是万能的,以为没有课件的课就不是好课。

因此,课件就取代了课本、板书,取代了课本、教材、作业。

学生都跟着课件走,课件帮着学生学,教师就变成了操作课件的机器。

学生只要仔细观察课件,知识形成的过程清清楚楚,根本就不要去去脑筋,还谈什么去探究,更谈何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这样的课件未必是好事,这样的课未必是好课,我们要切记,多媒体教学永远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我们应该相信,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没有多媒体我们也可以上好数学课。

六、教学评价的失真新课标倡导多元评价、多样评价,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但很多教师只是浅显地理解成教学评价就是赏识与表扬,误认为“评价学生”就是“夸奖肯定”。

一些虚情假意的评价应然而生。

赏识语言的空泛。

不管问题是难是易,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思维深度,老师一律表扬道:“你真聪明,给他掌声。

”“棒棒棒,你真棒”于是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掌声。

此后掌声不断,表扬声此起彼伏。

诚然,在过去的教学中指责太多,批评太多,是会打击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学生的确需要呵护自尊、关爱赏识。

但这种平泛的语言,廉价过多的表扬能给学生带去什么。

只能是失去表扬与激励应有价值,让学生渐渐迷失自我,最终导致心理偏激,膨胀个人好恶情绪,滋长惟我独尊思想,形成表扬依赖综合症。

毋庸置疑,赏识教育是正确的,它符合教育学的规律。

但本人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鼓励与赞美是课程倡导的,但要适度。

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但还是公正的。

教师完全有理由也应该对学生说“不”。

有的学生回答完全错误,老师也不敢指出,还要说很好,这不是误导吗。

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事,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应该适当的评价,让评价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让学生在赞赏和帮助的话语中健康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