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与应用
發展的任務
運動的精細化 從不穩定、費力、搖擺的步伐,轉變為優雅、 連續、有效率的大步行走,並且學會奔跑 與跳躍。
幻想遊戲 兒童在這一階段發展出符號思維的能力,能 夠理解一個東西可以代表另一個東西。兒 童學會辨認及使用符號與信號。
心理方面
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 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 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 重要問題。
出現在這類兒童早期生活中的攻擊導火線,包 括對攻擊行為的酬賞、挫折、在現實生活或電視 中模仿楷模。
增強
因攻擊而得到的酬賞,最明顯的一項便是得到自 己想要的東西。
責罵和打屁股有時也會增強攻擊行為,因為孩子 寧願得到負面的注意,也不願無人理會。
學前教師曾透過漠視攻擊行為以及籌賞合作行為, 成功減少了三歲和四歲兒童所表現的攻擊行為(P. Brown & Elliott, 1965)。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 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 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 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 不到滿足。
兒童期早期之情感探討(黃秀蓉)
恐懼 孩子怕些什麼,為什麼?
˙兩歲到四歲間常有暫時性的恐懼,許多人怕 動物,尤其是狗。
˙六歲左右得孩子更可能害怕黑暗。 ˙隨著年齡漸長和無力感的消失,大部分恐懼
目錄
兒童期早期之社會性探討 兒童期早期之情感探討 兒童期中期之社會性探討 兒童期中期之情感探討 工作分配
兒童期早期之社會性探討(洪仲威 李韋環)
兒童早期(2~4歲) 又稱為學步期(toddlerhood) ,此生命階段的 特徵是活動,不停說話、運動、幻想及思 考。
此生命階段的另一特徵,就是學會限制和 調節自身行動,在過程中學會考慮自己與 別人的需要。
但忽略攻擊並非萬全之策,准許攻擊的發生而不 加以干涉,可能會傳遞一種贊同的意味。
挫折與模仿
挫折(frustration) ─通常來自懲罰、侮辱和恐 懼─不一定會導致攻擊,但是一個受挫折的 孩子會比一個滿足的孩子更可能做出攻擊 的行為(Bandura, & Ross, & Ross,1961)。
心理理論與應用
分組報告兒童期之社會情感
老師: 楊慧珍
老師
組員:工管四A 9320049A 趙偉強 工管四A 9320057A 黃秀蓉 工管四A 9320061A 趙梓詠 資管三B 9422058A 許珮琦 資管三B 9422074A 吳東陽 醫工三A 9450099A 洪仲威 醫工三A 9450105A 李韋環 化工一 9605036A 蘇昭勳 化工一 9605092A 施育文
並不是所有小孩都能學會控制攻擊。有些會變得 愈來愈具破壞性。有時更可能引起重大問題─因 為攻擊使得大人和小孩都不喜歡他。
攻擊的導火線
雖然男性賀爾蒙被視為攻擊行為傾向下的一個 潛在因素,而且起也解釋了男性比女性較多攻擊 行為的原因,但社會學習理論家則提出其他因素, 其中部份因素出現於缺乏有效親職的家庭中 (Patterson, DeBaryshe, & Pamsey,1989)。
將不復存在。
孩子在這個年紀變得如此容易害怕?
˙原因可能來自於他們強烈的幻想世界─無法 清楚分辨「假裝」和「現實」 。
一項研究中,發現百分七十五的幼稚園兒童和百分之五十 的二年級生,會對鬼和怪物產生恐懼,相對之下,六年級 生只有百分之五有此恐懼。
較大的兒童害怕不同的事情。十到十二歲的孩子,因瞭解 因果關係,較害怕身體的傷害和危險,而四至六歲的孩子 則會害怕「看起來很難看」的人。
攻擊階段:上升與下降
工具式的攻擊(instrumental aggression) 以攻擊作為達到某種目標的工具。
例如:一個學步幼兒由另一個孩子手中粗 魯地搶過玩具,他所想要的只是玩具,而 非想傷害或支配他人。
在攻擊的早期階段,兒童常集中在他們想 要的東西,對持有者做出威脅的姿態。
兩歲半到五歲之間,兒童的攻擊以爭奪玩 物和空間的佔有為主,尤其是常在社會遊 戲(social play)中出現。
有些恐懼常是來自於真實的危險─如被狗咬過,或來自真 實事件,例如曾被車子撞到的孩子可能變得害怕過街。此 年紀的兒童比起以前懂得更多、經驗也更多,們所知道的 就是-有許多值得害怕的事。
恐懼的預防和解決
有些恐懼會消失,有些則會持續。 ˙父母接受恐懼為正常,要給予孩子信心,並鼓勵孩
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而不加以嘲笑或處罰。 ˙不要讓孩子逃避,因為逃避並不會移走恐懼的原因。 ˙在恐懼成為個人障礙之前,便要加以處理。可透過
社會理論學家班督拉(Bandura)和其同事所做 的一個古典研究中,孩子曝露於兩類楷模 之一,或毫無楷模(Bandura et al.,1961)。
電視上的暴力
就算父母沒有攻擊的舉動,大多數的孩子 還是會由電視中看到暴力楷模。
具攻擊性的小孩的確比不具攻擊性的小孩 電視看得較多,對攻擊楷模的認同較強烈, 而且較相信電視中的攻擊行為是現實生活 的反映(Eron, 1982)。
制約、仿效、和漸次曝露於所恐懼的物體前,也 是對付恐懼的方式。(C. M. Murphy & Bootzin,1973)。
攻擊
有些孩子會以攻擊來掩飾心中的恐懼。嬰 兒並不會表現出真正─意圖傷害他人─的攻 擊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
而兩歲半到三歲以後的孩子,則常出現打、 踢、咬、扔沙子等行為,顯示攻擊的年紀 已經來到。接下來的三年中,孩子常以言 語表現攻擊(Maxccby,1980)
隨著孩子經過兒童期早期、更能以字語表達時, 攻擊的頻數、引發和持續的時間都會減少 (Cummings, Iannotti, & Zahn-Waxler,1989)。
然而兩歲時出現的個別差異卻有穩定持續下去的 傾向,尤其是男孩。兩歲愛打人、愛搶玩具的男 孩,五歲時的動作仍富攻擊性。
大多數孩子在六、七歲之後變得較少攻擊行為, 因為此時同理心取代了自我中心觀。較能站在別 人的立場,瞭解別人行為的原因,並能發展出與 人相處的正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