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摘要: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化学能力的关键途径,正是因为这样,初中化学教师必须积极的提高自身实施实验教学的质量,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推动学生的成长、发展。
本文简单的探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措施。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以及化学实验技能、经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为教师创造了自主开展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巨大空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所赋予的重大使命,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改革教学方式。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不能再局限于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笔试考查的模式,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讨论、辩论,把课堂作为师生互动的舞台,体现师生平等,注重师生之间的交往、对话和沟通,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1.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
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实现情趣教学,让学生在情趣中学习,在情趣中观察,在情趣中讨论,在情趣中交流。
情趣教学能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因为规规矩矩、七零八落不是新课程教学,新课程强调沸沸扬扬、七嘴八舌。
但是,情趣教学也要适度,要为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服务,任何故事、游戏、幽默的选择都要合符学生的文化品味,要健康高雅。
2.关注“过程与方法”。
教师要广泛采用合作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首先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固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从以往固化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就要在学习方式与方法上进行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的东西凸显出来,变成教师的自觉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当学生分组实验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操作过程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我发现,鼓励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
随后,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
3.关注“知识与能力”。
加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才能把握教材,驾驭教材,超越教材。
化学是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可以充分开发社会实践和技能性的实验课程。
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引导、启迪、设疑、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实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实验化,有利于在当今教改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化学教学工作。
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演示试验也无法做成。
传统教学中,只能靠挂图、板书及教师的语言来完成,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另外有些实验需要将现象进行对比才能得出结论。
由于现象的差别不大,对比起来比较困难,如利用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研究镁、铝、锌、铁、铜的活动性实验,经过实物投影的对比,引导观察,可清楚地比较出金属活性顺序,既简单明了,又印象深刻。
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这样的实验我们无法完成,但是应用化学课件,这些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如:《分子》一课水分子构成,通过微机操作,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有电子显微镜将水放大几十万倍所拍摄下的闪烁星点的
水分子,它是构成水的一个最小微粒,并且演示了一滴水的质量及其中水分子的个数。
这样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点理解得非常深刻透彻,轻松地建立了微观物质运动的概念,并初步体会了它与宏观物质运动的不同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前提。
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是因“奇”而“观”,在很
大程度上是自发的。
对于同样的现象,有的人能从中发现重大奥秘,而有的人却是熟视无睹。
可见整个观察活动乃至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察方法,要把那种好奇、好玩等以兴趣为驱动力的不自觉的观察活动上升为通过大脑调动眼、耳、鼻、手等器官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不断训练、培养才能形成。
首先,使学生明白观察本身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要使观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先明确观察的目的。
在实验开始时,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注意什么”。
其次,要求学生掌握观察的一般程序:即“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具体步骤是: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反应条件;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及检验。
按照上述观察程序及具体步骤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有条不紊的观察,才能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观察,使观察全面周详,不发生遗漏。
最后要求学生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行逻辑分析,综合判断,得出结论,交流与表达,达到观察的目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记录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总结
总而言之,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关键构成内容,不仅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的能力,从而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以及发展,实现预期的教
学目的,让初中生的综合化学能力能够获得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祖顺.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07).[2]郭广.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09).
[3]赵俊芳,吕银德.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探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