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县人民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调动农村科技力量,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文件精神,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以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为基础,以农科示范户、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各类专业合作社和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科服务网络。
目前,全县有农技推广人员626人,其中县级119人,镇级107人,村级和其他民间组织400人,有科技示范户1000户。
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优质率达到85%;全县每年推广病、虫、草、鼠、螺害综合防治技术面积4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稻草覆盖、秸杆回田面积35万亩。
1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47.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32元,农业科技贡献率由18年的35%上升到目前的52%。
一、基本情况**县是一个农业县,全县辖13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2个旅游度假区;全县陆地面积35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56万亩,海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9.4万,其中农业人口54万。
农业资源丰富,粮食、水果、蔬菜、水产、牧业、林业是**农村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情况1、镇级农技推广机构情况。
18年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后,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营管理站、水产技术站、农机技术推广站等站所合并成农业服务中心,隶属各镇领导和管理,全县共核定事业编制171名,人员经费主要由乡镇自行解决。
目前,全县设有镇级农业服务中心14个,农技推广人员107人,其中纳入编制的80人。
在编人员中,具有本专业学历的38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38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37人)。
从学历状况看,大专以上学历有10人,中专、高中学历以下学历28人;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15人,36岁至49岁15人,50岁以上8人。
农技推广组织经费状况,14个镇农业服务中心每年经费19.4万元,平均每个镇1.39万元,包括办公经费、技术业务经费等等。
2、县级农技推广机构情况。
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包括县农技推广中心、良种繁育场、农科所、植保站、检测站、土肥站、技术推广中心站。
定编人员52人,实有人数96人,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中心62人(含植保、检测、土肥、技术站),农科所24人,良种繁育场10人。
在编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8人,大专学历11人,中专(高中)学历19人;年龄35岁以下13人,36岁至49岁29人,50岁以上10人;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44人,其中具备本专业学历的26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24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18人)。
县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经费。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作开展情况我县农技推广人员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职责,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凭着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立足农业、农村、农民,勇于开拓,勤奋工作,为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贯彻落实农业农村方针政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全县农技推广工作者走家串户,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传达给全县农民,同时加强调研,提出发展规划、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尤其是在稳定承包关系、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村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工作中,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了解农情,反映民意,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在我县农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农技推广人员始终把了解农情、反映民意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一方面,农技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掌握各产业生产经营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的意愿,剖析农业、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根据调查研究所掌握的情况及各产业、各农时季节的不同需求,提供技术、品种、农资、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3、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民种养水平。
这几年我县效益农业得以快速发展,农技人员在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是联结科研教学机构。
我县农技推广部门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市农科所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其在技术、信息、设备上的优势,促进我县农业发展。
其次是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近年来县镇两级农技推广组织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和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全县已有4600位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同时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年均培训农民1.2万人次。
第三是抓好推广。
每年引进、试验、示范的新品种有近100个,实施科技进步项目30多个,引进紫罗兰甘薯、台湾莲雾、台湾杨桃、粤油7号花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劣质荔枝高位嫁接、甘薯安全高效生产等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
4、创办示范基地,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办点示范是提高农科推广效果,促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普及运用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县农技推广组织根据产业和地方特色创办了**甜玉米生产示范基地、**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甘薯生产示范基地、**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等1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示范,面对面的指导,让农民从“学中做,做中学”,掌握生产技术和技能,从而达到农科推广的目的,有力地推进了我县马铃薯、甜玉米、甘薯和蔬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进展情况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编制、人事、财政、农业、水利、水产、农机、畜牧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协调会,明确各自职责,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着眼于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进一步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积极推进基层农村推广体系改革。
目前,兽医管理体制和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已顺利完成;其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方案经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已获得通过,已报市政府审批,预计18年7月底前可以完成改革任务。
二、存在问题当前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服务“三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问题与困难也较多,主要表现为:体制不顺、职责不明、经费不足、队伍不稳、推广手段落后等。
1、体制不顺。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机构设置不够科学,形同虚设,其管理体制也不够理顺,存在着管人与管事相分离的现状。
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不能有力地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管理和指导,造成农技干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严重,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时间、精力不足,作用难以全面发挥。
2、职责不明。
乡镇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完成中心工作偏多,经常被抽调参与当地政府计生、信访等中心工作,严重影响了其工作职责的履行。
3、经费不足。
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较差,财政比较困难,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仅限于人头工资和很少量的专项经费,对一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基本没有经费投入。
4、队伍不稳。
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一是农技人员老弱病残现象严重,导致技术队伍严重断层,40岁左右、有学历、有经验的中层技术人员少;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具备专业学历的人数不多,拥有高学历的人数较少,专业结构不匹配,多数为农学专业,缺乏蔬菜、花卉、园艺等专业人才。
三是农技人员待遇福利低,与其他部门相比,农技人员收入低,导致农技人员尤其是乡镇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农技干部想“跳出农门”。
四是农技推广部门的富余人员、在养人员、超编人员多,单位无法负担他们待遇和福利;特别是近两年分配的大专本科技术人员,县财政只给基本工资,不给福利补贴,增加了单位的负担。
5、装备落后。
农技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办公条件简陋、基础科研设备匮乏的突出问题,很多上级要求必须配备的试验化验设备没有配齐,也没有业务专用车;很多乡镇仅有一部电话、几张桌椅,连显微镜、测量尺、农业科普知识挂图都没有,农技工作者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主要靠“一张嘴,两条腿”来完成,凭经验、用老办法指导农民生产,缺乏现代的高科技服务手段,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几点建议1、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理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
要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机构,加快农技推广机构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使农技推广机构轻装上阵,不断提升公益性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技术支撑和有效服务。
2、增加农技推广经费投入,稳定农技队伍。
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按照国家对公益事业岗位工作人员待遇的相关规定与标准,把乡镇农技人员的各种待遇落实到位。
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配齐农技推广必要的设备设施,改善技术装备,为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技推广队伍及农民素质。
一是要加大基层在职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每年应制定具体的业务培训计划,落实相应的培训经费,加快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
二是要重视中、青年人才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他们承担农业科技项目,使他们在科技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是要加快农技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提升农业教育层次,培养高学历的人才。
四是要吸收引进新兴产业、特殊专业的高级人才充实县级农技推广队伍,吸收大中专院校毕业进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提高农技人员整体素质。
五是要创新推广模式,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通过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主体培训,推广主推技术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