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1.氨的性质 基础落实氨1.合成氨(1)工业合成氨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 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_________________,德国化学家哈伯因在合成氨方面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氮的固定将____游离____态的氮转变为氮的_____化合物_____的过程。

2.物理性质(1)NH 3是___无___色、有___刺激性___气味、极易____溶于水______的气体,常温时,1体积水大约溶解____700____体积的氨气。

氨易___液___化,常作制冷剂。

(2)喷泉实验实验装置 操作及现象 结论①打开活塞,并挤压滴管的胶头 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____,瓶内液体呈____色 氨________溶于水,水溶液呈____性3.化学性质(1)氨与水的反应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NH 3+H 2O ƒNH 3·H 2O __________。

②NH 3·H 2O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 3·H 2O=====△NH 3↑+H 2O 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氨水呈弱碱性,原因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 3·H 2O ƒNH +4+OH -____________________。

(2)氨与酸的反应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的两支玻璃棒靠近时______有白烟生成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NH 3+HCl===NH 4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氨的催化氧化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______________。

知识点1 氨的物理性质1.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人民政府2009年8月6日介绍,赤峰制药集团氨气泄漏事件共有246名药厂工作人员、事故处理人员及周边群众到医院接受治疗。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压缩机中的氨是作为制冷剂B.氨气泄漏时,消防人员可喷洒大量的水,减少氨气的扩散C.氨气溶于水使其水溶液呈碱性D.氨气溶于水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2.如图所示,夹子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与气体B充分反应,打开夹子,可发现试管①内的水立刻沸腾了。

则液体A和气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下列的()A.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B.水、氨气C.氢氧化钠溶液、一氧化氮D.水、二氧化氮知识点2氨的化学性质3.氨水显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A.通常状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B.氨水中的NH3·H2O电离出少量的OH-C.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电离D.氨本身的碱性弱4.在研究合成氨方法的历史上,不同的研究者曾3次获诺贝尔化学奖。

合成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是制取硝酸、炸药等的原料。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2和H2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可合成氨气B.氨和HNO3都是电解质C.氨气遇到浓硝酸会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白烟D.由NH3制HNO3的过程中,氮元素被还原知识点3喷泉实验原理5.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d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

则a和b 分别是()a(干燥气体)b(液体)A NO水B CO2 4 mol/L NaHCO3溶液C Cl2饱和NaCl水溶液D NH3 1 mol/L盐酸6.取三个干燥的烧瓶,分别装入标准状况下的干燥氨气、含有二分之一体积空气的氯化氢、二氧化氮和氧气(体积比为4∶1)的混合气体;然后分别做溶解于水的喷泉实验。

实验结束后三个烧瓶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A.2∶1∶2 B.5∶5∶4C.1∶1∶1 D.无法确定训练练基础落实1.下列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2.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A.闻到有氨气逸出B.棉花被气体冲出C.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发现试纸变蓝D.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发现试纸变红3.氨与酸反应生成铵盐的实质是()A.氨极易溶于水B.氨具有碱性C.氨分子是共价化合物分子D.氨分子结合H+形成NH+44.下列气体既能用NaOH固体干燥,又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A.SO2B.N2C.CO2D.NH35.实验室里可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干燥、储存某气体R,多余的气体可用水吸收,则R 是()A.NO2B.HClC.CH4D.NH3练方法技巧6.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如下图所示,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①>②B.①<②C.①=②D.不能确定练综合拓展7.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1)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

基础落实1.(1)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2)游离 化合物 2.(1)无 刺激性 溶于水 700 液(2)②喷泉 红 极易 碱 3.(1)①NH 3+H 2O ƒNH 3·H 2O②NH 3·H 2O=====△N H 3↑+H 2O ③NH 3·H 2O ƒ N H +4+OH -(2)有白烟生成 NH 3+HCl===NH 4Cl(3)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1.D [由NH 3的物理性质可知,A 、B 两项正确;氨水呈弱碱性,C 选项正确;氮的固定是游离态的氮变为化合态的过程,故D 选项错误。

]2.C [根据题意知,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水由不沸腾变得沸腾,只能是压强减小,造成压强减小的原因是液体A 与气体B 发生了反应使气体的量减少,符合条件的选项有A 、B 、D 三项。

]3.B [氨气溶于水大部分与水结合生成一水合氨(NH 3·H 2O),NH 3·H 2O 仅有少部分电离成NH +4和OH -,因此显弱碱性。

]4.C [N 2与H 2化合的条件是高温、高压、催化剂,A 错;B 项中NH 3不是电解质而HNO 3是电解质;C 正确;D 项中NH 3中N 为-3价,HNO 3中N 为+5价,因此由氨制硝酸的过程中,氮被氧化。

]5.D [产生喷泉的条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很大,烧瓶内外产生足够的压强差。

NH 3与盐酸能完全反应,则液体几乎能充满烧瓶。

]6.B [设烧瓶的体积为V L ,则喷泉实验后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V L 22.4 L/mol V L =122.4mol/L ;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V L/222.4 L/mol V L/2=122.4mol/L ;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V L/522.4 L/mol V L=45×122.4 mol /L 。

]1.B [氮的固定是由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而B 项只是由化合态转化为化合态,不属于氮的固定。

]2.C [NH 3是唯一一种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用之可以检验NH 3的存在。

] 3.D4.B [SO 2和CO 2都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NaOH)反应;NH 3能与酸(H 2SO 4)反应。

] 5.D [分析题图所示装置,收集气体R 时,储气瓶的进气管短、出气管长,说明气体R 的密度比空气的小,A 、B 不正确。

因为多余的R 气体可用水吸收,该气体应易溶于水,故R 为NH 3。

]6.C [气体溶于水后,形成与气体体积相同的溶液,一般浓度都约为122.4mol /L(混合气体除外)。

]7.(1)稀氨水和酚酞 稀氨水中的NH 3逸出,所以溶液的颜色变浅 (2)溶有SO 2气体的品红溶液 SO 2气体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解析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温度升高,NH 3逸出,酚酞溶液颜色变浅,又由于NH 3极易溶于水,冷却后NH 3重新溶于水,又恢复红色。

同理,SO 2溶于品红溶液,可使品红褪色,SO 2逸出后,品红又恢复红色,冷却后SO 2又重新溶解与品红化合成无色物质,溶液又褪色。

此外(2)还充分说明了SO 2气体漂白的不稳定性。

2.铵盐及氨的实验室制法基础落实一、铵盐1.物理性质:铵盐都____易溶____于水。

2.化学性质(1)铵盐受热易分解NH 4Cl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NH 4Cl=====△NH 3↑+HCl ↑_________________,NH 4HCO 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NH 4HCO 3=====△NH 3↑+H 2O ↑+CO 2↑_______。

(2)铵盐与碱反应NaOH 与NH 4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NaOH +NH 4NO 3=====△N H 3↑+NaNO 3+H 2O____。

二、氨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实验室中常用___铵盐_____与___碱___共热的方法制取氨。

如:2NH 4Cl +Ca(OH)2=====△___________________ CaCl 2+2NH 3↑+2H 2O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固体与固体反应,加热。

装置如下图。

3.收集方法:_______向下排空气法_________。

4.验满:常使用_____湿润的红色石蕊______试纸或醮有______浓盐酸______的玻璃棒。

5.操作时的注意事项(1)收集装置和反应装置的试管和导管必须是干燥的; (2)发生装置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3)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收集氨气时,导管应插入试管的底部; (4)加热温度不宜过高,并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逐渐加热。

6.NH 3的干燥通常使用碱石灰,不能使用P 2O 5或浓H 2SO 4。

7.尾气处理多余的氨要吸收掉以避免污染空气。

但多余气体在尾气吸收时要防止倒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