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偶然的机缘,读了张爱玲的《金锁记》,一种心碎碎的感觉,像被一种东西割裂着,痛,却无法抗拒?? 心便被她俘虏了。
在她的笔下,一切的人物皆是那样在细细的、碎碎的、在不够充分的阳光下生活着,为了生活,他们被迫牺牲了甚至是女人最致命的东西。
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看着她拿自己一生的幸福做了赌注,嫁给了残疾的二少爷,她爱上了自己的小叔子,她把这一切作为她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可是,她到最后终于是垮了,她被她自己扭曲了的人性变成了一个人不人鬼不鬼的东西。
“她把翡翠镯子撸到胳肢窝处,有时候曾经想,自己年轻时也曾有过浑圆的胳膊。
”每每读它,我的心里总是有些不忍,有些痛楚,有些泪痕。
然而,这还不够,到最后,还搭上了她的一双儿女,长白和长安。
可怜的长安,在看到“有人看见她在街上买袜子,钱是她自己挣的,当然,是从男人的兜里来的”时,我几乎愤怒了,这是长安的错,还是七巧儿的错呢???有时侯,真想找她去理论一番,为什么,在你那样柔美的笔端,却非要那些原本可爱的女子,走那样艰难而泥泞的道路,接受那样悲惨而痛苦的命运,而我们自己,却只能像一个完全的局外人般的品味她们艰难的人生之旅?同时却又因了她们而使人泪落如雨??七巧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子,年轻的时候,她也会和街上的走贩眉来眼去,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同时她也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尽管大哥把她带到火坑了,她后来再见大哥,哭闹过后,一样塞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大哥带回,这时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泽被她骂走后,她不也会躲在窗户背后看着爱人仓皇而去的背影吗?那时她心中还有爱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间也仍然怀念年轻时候的温柔。
这样,这个人物也活了,我们也对她丝毫没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爱的,也是不幸的。
从表面看,曹七巧不过是遗老家庭里一种牺牲品,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末不足道的渣滓。
但命运偏偏要教渣滓当续命汤,不但要做儿女的母亲,还要做她媳妇的婆婆,——把旁人的命运交在她手里。
以一个小家碧玉而高攀簪缨望族,门户的错配已经种下了悲剧的第一个原因。
原来当残废公子的姨奶奶的角色,由于老太太一念之善(或一念之差),抬高了她的身份,做了正室;于是造成了她悲剧的第二个原因。
在姜家的环境里,固然当姨奶奶也未必有好收场,但黄金欲不致被刺激得那么高涨,恋爱欲也就不至压得那么厉害。
她的心理变态,即使有,也不至病入膏肓,扯上那么多的人替她殉葬。
然而最基本的悲剧因素还不在此。
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情欲在她心中偏偏来得嚣张。
已经把一种情欲压倒了,缠死心地来服侍病人,偏偏那情欲死灰复燃,要求它的那份权利。
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儿子女儿恨毒了她”,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
可怕的报复!可怕的报复把她压瘪了。
至亲骨肉都给“她沉重的枷角劈杀了”,连她心爱的男人也跟她“仇人似的”;她的惨史写成故事时,也还得给不相干的群众义愤填胸地咒骂几句。
悲剧变成了丑史,血泪变成了罪状;还有什么更悲惨的?我好象一直也想不明白,像张爱玲这样的一直做到了文坛金字塔的顶端,一出道便注定风华绝代的一代才女,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哀愁,要寄予这人间各色女子,使她们在不太理想的环境里为自己的命运抗挣着,和自己感情世界里的另一个自我斗争着,同时又唉痛,流泪,被逼无奈,到最后混混恶恶,窒息而死??我想起了张爱玲自己,她和胡兰成、和赖雅,仿佛都是天不隧人愿??赖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写大量的剧本,挣取巨额的稿费,然后周游列国,等到钱花光了,再去挣,挣上了,再花??通篇读完,也许大多读者和我一样,非但不会对七巧种种变态行径感到厌恶,而是会感到一种直彻心骨的苍凉的悲哀和同情。
张爱玲,确实是个奇女子。
不但是她的经历,还奇在她的文章。
愿一读再读,细细把玩,趣味无穷。
篇二: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认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
《金锁记》描绘了女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作者利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在如此短的篇幅内充分展示了女主人公的风雨人生。
七巧的形象是《金锁记》的核心,一个充满病态且心灵扭曲的魔妇形象。
七巧曾经是活泼开朗的姑娘,张爱玲描绘到: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
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
她曾经也渴望正常的爱,可是她嫁给了一个病人,她用近乎变态的眼光怀疑着一切:她挑逗又怀疑季泽,她怀疑曹春熹与长安纯真的表兄妹情谊,在她眼里所有男女关系都是别有用心的、都是肮脏的。
七巧是一个变态的母亲,她这辈子得不到幸福,长安也休想得到,所以长安成为了她的傀儡,成为她的复制品,走她的旧路,一条没有爱,只有怨的路。
七巧是一个变态的婆婆。
她生命就只有儿子长白这一个男人。
儿子娶了媳妇,七巧内心纠结起来,害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
她要与媳妇争夺这个男人,让夫妻俩分房,剥夺媳妇初为人妻的喜悦,让媳妇独守空房。
还有,她探听长白他们夫妻俩的闺中秘事,并以此为乐,满足她低级趣味。
为了进一步套牢两个子女,她相继让子女沾上鸦片。
七巧成功了,她破坏了至亲至爱们的幸福。
她相继逼死了媳妇寿芝、姨太太绢姑娘。
一对子女将永远陪伴着她,直至终老。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制的枷锁,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她知道大家都恨她,连她也恨自己,不禁悲从中来。
是谁把她推向如此境地?首先,七巧是因为钱才无奈嫁到姜家的,具有极强的金钱情节。
所以她认为,人都是靠不住的,眼里只有钱,为了得到金钱,她不惜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
小说题名《金锁记》,这个金锁,就是存在七巧骨髓深处的黄金枷锁,压得她透不过气来。
在不断寻求发泄与报复的过程中,她变得越来越自私、乖戾、刻毒、残忍。
其次,七巧缺乏爱情缺少性,情欲的不满足使七巧性格孤癖,行为怪异。
情欲把她缠得死死的,越缠越紧,扼杀了人性。
这从他对待儿子、女儿的婚姻可以得到充足论证:我得不到的,我看着你们得到,我会更压抑,所以你们也别想得到。
第三,七巧有严重的“恋子嫉女”情结。
儿子结婚了,她害怕失去儿子,不愿看到儿子和儿媳恩爱,就想方设法,不惜采用任何卑劣的手段拆开他们,让儿子回到自己身边。
引儿子抽鸦片烟,为儿子纳妾,也是为把儿子牢笼在自己身边。
长安与童世舫自由美满的爱情之后,七巧心灵的天平便失衡了。
我得不到的,你凭什么得到?她这样羞辱女儿:“你有哪一点叫人看得上眼?趁早别自骗自了!姓童的还不是看上了姜家的门第!”正是因为女儿在爱情上的春风得意,而自己情欲得不到不满足,使七巧产生了这样的“自卑情结”。
为了改善这种劣势,求得对卑下的补偿,她设计扼杀了女儿的婚姻!七巧在自己女儿婚姻痛苦上得到了快意,心理得到了补偿,但这样未免过于悲凉些!最后,七巧形象也是当时贪婪、利已、扭曲的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然而何止是当时才有呢,只要你细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七巧的影子——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三十年前的故事却还没完??整篇小说以时间为序,展示了主人公七巧的风雨人生。
它首尾呼应,灵活运用侧写、回忆、铺叙等手法,反复的修辞手法也是它的一个亮点。
生动的比喻:“像剃刀片”的喉咙在文中两度出现。
比喻真实可感,每次都会给人一种恐惧,仿佛真有一块剃刀片无情地将我们一片片肢解。
《金锁记》重复出现七巧像剃刀片的喉咙,这剃刀跟鲁迅先生笔下的圆规是何其的相似,异曲同工。
圆规尖酸刻薄,剃刀片四面刮的人痛。
形象的比喻:“蜷曲鸡脚爪”同样出现两次。
蜷曲着死去的鸡的脚爪、宰了的鸡的脚爪都失去了生命,任人摆布、任人践踏。
这是写芝寿的手,但又不仅仅是写芝寿蜷曲的手。
芝寿的人生也像失去活力的鸡爪蜷曲着。
“芝寿直挺挺的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鸡的脚爪。
”这一比喻的重复一再勾起读者对那芝寿的怜爱之情。
其实《金锁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金钱与人性的故事,曹七巧一生都被金钱困住了,她嫁进了姜家,为自己带上了金钱的枷锁。
但她的内心深处却很矛盾,仍然渴望得到一份真挚的爱、得到别人的关心,但当她知道这一切只是自己的幻想,永远不会实现,她彻底绝望了。
因此她的心理开始变态、扭曲了,开始折磨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直到自己死为止。
也许她的死对她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对她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因为她不会再痛苦了,而她的儿女也解脱了,可以过他们自己的生活了。
读了《金锁记》后,我深深被触动了,看到了人们对于金钱的贪婪的本性以及隐藏在这后面的痛苦,我想这就是张爱玲这本《金锁记》所要揭露的。
篇三:金锁记读后感黄金的枷锁,埋葬了谁的青春?《金锁记》读后感“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这是七巧在对现实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所发出的感慨,因此,她也就把对现实的一切可靠归结到金钱上,为自己戴上了一副金色的但是沉重的枷锁,最终将自己的性命断送在这枷锁之下。
七巧,麻油店出身的贫苦女子,她的哥哥为了攀附权贵、贪财重利不惜牺牲妹妹的幸福,把她嫁给了没落大族姜家的二少爷—自小卧病在床的废人。
这场以金钱为纽带的婚姻就注定了七巧悲剧人生的开始。
由于出身低下,在姜家她处处遭人非议、遭人冷落和蔑视,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再加上七巧自己本身就比较要强,说话口无遮拦,就更加让别人看不起。
她喜欢姜家三少爷季泽,但是季泽虽然在外面寻花问柳,却不敢在家里造次,对七巧也只不过是开开玩笑罢了。
由于七巧受封建礼法的束缚,对季泽的感情也只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礼”,这种压抑、痛苦的生活环境使她的感情无处发泄,自然欲求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为她以后的变态的心理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