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金融学复习大纲设计

行为金融学复习大纲设计

实用

文档 行为金融学复习大纲

一、概念(考8个)

1、无风险套利

无风险套利指套利的同时进行保值,锁定了汇率,即称为无风险套利(亦指利用期指与现指之间的不合理关系进行套利的交易行为(Arbitrage))。无风险套利是一种金融工具,是指把资本(一般是货币)投资于一组外汇中,规定远期汇率,取得外汇的存款收益后按既定的汇率将外汇换回本币,从而获得高于国存款利率的收益。也就是套利的同时进行保值,锁定了汇率,这就称为无风险套利。

2、赢者诅咒

系指多角化的公司因过于自信,而以较高于市价的价格去购并目标公司,此乃对自我经营能力过于乐观所造成的后果。赢者诅咒通指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中,由于拍卖品的价值是不确定的,赢得拍卖品的中标者出价高于其他中标者,但他很可能对拍卖品估价过高,支付了超过其价值的价格,从而赢得的拍卖品的收益会低于正常收益甚至为负。

3、股价溢价之谜

金融理论将风险资产超过无风险利率的超额期望收益率解释为风险的数量乘以风险价格。当风险的价格是一个代表性代理人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时,股市风险数量根据股票超额收益率与消费增长的协方差来测量。股票收益率高.而无风险利率低.意味着股票的期望超额收益率高 即股票溢价高。但是消费的平滑性使得股票收益率与消费的协方差较低。所以股票溢价只能由非常高的风险厌恶系数来解释。将此问题称为”股票溢价之谜”。

4、杂音交易

投资者对一些伪信息作出的反应。伪信息:证券经纪人或者所谓金融权威的建议、评论等。投资者实施某种灵活性差的交易策略与大众模型进行的交易,称为杂音交易。

5、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的独断性的意志品质,是与自觉性品质相反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过度自信的决策者总是对自己的决定具有独断性,坚持己见,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实际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计划,盲目行动,一概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是缺乏自觉性和意志薄弱的表现。

6、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也就是指: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

7、信息阶梯式传播

信息阶梯式传播就是人们观察别人的行动及其后果,并进而模仿。

8、势头效应

所谓势头效应就是在前阶段中业绩好的股票在随后的一段时间中会持续其良好的业绩表现,而这种良好的业绩表现并非这些股票的系统性风险在随后的时间中增加的结果。

实用

文档 9、聚居模型

由于人们各自的偏好、信念不同,因此投资者中存在不同的群体,这些不同群体的投资者常常将自己的投资资金集中在某组证券,并系统性地将资金在不同组别的证券中转移。

10、幼稚性风险分散

投资者在分配自己的投资资金时,将资金在各种资产中平均分配,从而导致风险分散不足。

11、信念模式

12、类型模型

类型模型指投资者将不同证券分为不同的类别,然后系统性地在这些不同类别证券之间转移投资资金。

当某一资产被加入到某一类型中后,这一资产价格的变化同该类资产价格变化的同步性出现强化的趋向。

13、处理效应

处理效应是一种有悖于“理性人”假设的投资者行为,描述的是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当前盈利的股票而继续持有当前亏损的股票。即为通常所说的“持亏售盈心理”。研究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提高投资者理性、促进市场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4、股票上市之谜

公司股票上市之谜包含三个异常现象:一是热市或冷市;二是低价上市;三是上市公司长远业绩欠佳。

二、问答题(考5个)

第一章 何为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支柱是什么?

行为金融学不是传统金融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些学者认为,行为金融学试图或者将来可能取代传统金融学。两者的区别在于:行为金融在接受传统金融资产定价模型的同时,也考虑人们的心理、行为等因素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1、对行为金融学的定义

运用心理学、社会学、金融学来研究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科学

2、行为金融学的两个理论支柱

1)套利的有限性

套利与同一价格法则是现代金融学的一个基本理论,相同的资产价格必然相同,否则就会存在套利机会。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套利保证了同一价格法则的实现。

2)人类理性的有限性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的心理影响他们的投资行为,进而影响资产定价。

第二章 详细解释“盈者诅咒”

实用

文档 第三章 为什么互联网子公司上市前母公司回报异常?

答:股权分割中母公司股票为负值

股权分割又称为部分上市,即母公司将自己在子公司中的股权的一部分向公众出售,然后子公司将通过上市筹集的部分或全部资金交给母公司。

人们可能的解释:第一,市场预期母公司的营运或者未来的投资项目为负净现值,而且非常低;第二、母公司将自己在子公司中的剩余股权全部分离出来分配给子公司股东这一计划很可能不会实现。

1、卖空约束

卖空成本高的股票价格可能会被高估,因为过高的卖空成本导致套利成本高昂,因此套利者缺乏进行套利活动的兴趣,从而导致定价失当的现象得以存在。

2、网络泡沫与网络公司股票卖空成本

卖空约束之一就是成本过高,即回扣利率过低甚至为负。查尔斯.琼斯与欧文.拉蒙特(2001)通过对1926-1933年间卖空成本的研究发现,卖空成本高的股票的市场价格也高,投资于该股票的回报也相应地低,这一现象同卖空成本高的股票被估价过高的假设一致。2000年3月美国股市大幅度下跌,网络泡沫破裂,8万亿美元的股市市值化为乌有。

第六章 羊群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还是非理性行为?为什么?如何避免羊群行为现象的产生?

1、“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因为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

2、对策

1)对于投资者而言,要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必须在“人云亦云”的格局中(如市场大涨或者大跌)保持一种独立和创新的精神。要维持独立和创新,需要充分了解所投资的资产,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传闻,在市场极端不稳定,信息极端不确定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考虑到各种潜在的风险。

2)从监管部门来看,要减少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产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理念,开展理性投资教育;

(2)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

(3)降低各种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以及组织方面的限制;

(4)修正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结构,在衡量业绩时还要衡量多方面的能力,如考虑创新性、设置工资水平下限、对赢利者设置额外奖赏。

实用

文档 第七章 人类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人们的决策行为常常受到注意力不足的约束,如何对这一说法进行检验?

有限理性理论包括以下几方面要点:

1、由于受到时间、计算能力的限制,决策者并不寻求主流经济学家所说的最优化,而是使用快速而节省的办法,或者依靠粗浅的经验作出决策。

2、满意原则与努力水平。

如果人类无法作出最优决策,那么人类在决策时,应该会有另外一个原则指导他们的决策过程。西蒙称之为“满意原则”。

3、环境结构的影响。

心理活动的周边环境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解释在什么条件下粗浅的经验能够有效运行,为什么能够有效运行等问题。

4、优化标准的主观性。

大部分经济学模型都明确地或隐含地假设:经济优化问题的标准与目标是客观的,它们不因为每个人的个人感觉不同而改变。

5、有限理性的一般条件。

有限理性的支持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

1)将注意力集中的方法;

2)提出各种替代办法的机制;

3)获得关于周围环境的各种事实的能力;

4)适度地从上述事实中进行推论的能力。

更具以上对有限性的分析,因此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搜索行为的有限性

2、搜寻必须包括替代方案与问题的属性

3、计算的有限性

4、认知幻觉与框架效应

5、自我控制

6、不对称性——决策具有多重属性时难以作出替换

7、方案设计

8、决策更新——当新的信息出现时,需要调整决策

9、对方法的认同——人们不愿放弃已经有的方案

第八章 用行为金融理论解释金融泡沫是怎样形成的?

一、套利的有限性

1、卖空约束

研究发现,卖空成本高的(回扣利率低)股票的市场价格也高,而投资于该股票的回报也相应的低,这一现象同卖空成本高的股票被估价过高这一假设一致。

2、套利同步协调困难、出入市时机与策略问题

二、信念与偏好

这些理论同样可以解释股市泡沫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

1、赌场资金效应 实用

文档 赌场资金效应会导致投资者提高自己对风险的容忍程度,因此对股市的风险厌恶程度降低。这又反过来导致投资者以更低的贴现率来对未来的分红贴现,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如果出现这种循环,就可能导致股票价格大幅度高于期价值,形成股市泡沫。

2、过度乐观、过度自信导致对股市风险的低估

人们对事物持过度乐观的看法,而且相信这种乐观的前景真的会变成现实。

3、大傻瓜效应

过度乐观与自信可能导致大傻瓜效应,进而导致股市泡沫。

三、代表性经验法则导致的外推

大量研究表明,所谓神投手信念是人们运用代表性经验法则进行判断的结果。而神投手信念又导致人们拒绝相信一个含有预期总串数的系列是一个随机系列。在股市中,这种外推思维表现之一就是投资者相信,此前业绩好的股票会继续好下去,而业绩差的股票会继续差下去。

四、信息扩散与羊群效应

研究发现:如果市场上存在一些投资期限短的投机性投资者,那么投资者个人对股票的在价值的判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般公众对股票的看法。

第九章 何为信念模型?何为偏好模型?何为信念与制度损耗模型?

一、信念模型

1、保守与代表性经验法则模型

罗伯特.维希尼等人认为:导致异常的原因有二,

一是保守倾向,即当新的信息到来后,人们在利用其更新自己的判断时,没有给予新信息足够的重视,导致反应不足;二是代表性经验法则中的小数定律。

投资者认为收益率的变化依据两个模式中的一个变化的。一是平均值回归模式;二是趋势模式。

2、过度自信

丹尼尔等人创建DHS模型通过模拟投资者在处理他们自己所拥有的信息时出现的偏差来解释股市横向回报异常现象。DHS模型可以解释势头效应、长期平均值回归现象以及收益报告后股票价格的持续漂移现象

3、正反馈交易

按照此模型,在公司的股票价格因为实际收益高于预期收益等利好消息而上涨后,投资者买入更多的该公司的股票,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的持续上涨,反之亦真。正反馈模型可以解释势头效应、报告后价格持续漂移现象以及长期上的平均值回归与比率效应。

4、有限理性与正反馈交易模型

哈里森.洪与杰里米.斯坦依据有限理性理论建立了正反馈交易模型,即洪-斯坦模型。

上述四个模型对势头效应的解释

二、信念与制度损耗模型

有些学者认为将投资者的非理性与制度损耗结合起来也许能解释横向回报之谜。制度损耗中对市场的效率性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套利的有限性。这些限制与风险导致套利者不愿最大限度地卖空。投资者可能在两个方面过度自信。首先,自信自己发现新信息的能力;其次,过度相信自己对公开信息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