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中心城区基层服务设施布局及服务范围规划(2018-203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1、国家关于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2000 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大力推行社区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2017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区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救助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文化体育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等方面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
2、自治区层面:《关于开展“美丽广西·宜居城市”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2016 年 8 月发布,该意见提出要把全区城市逐步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绿色生态、开放创新、活力迸发、管理高效、桂风壮韵鲜明的现代化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
并提出构建社区“15 分钟生活圈”,增强增强生活舒适性,加强文化教育设施、商业设施、休闲绿道建设。
并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性,加大卫生、养老、文体、教育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确保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良好、数量充足。
3、北海市层面:建设宜居城市的需要随着北海市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对城市基层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现行的基层配套设施建设落后,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
为了建设宜居城市、满足城市快速扩张的居住配套设施要求。
二、规划范围、规划期限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
城市建设用地160 平方公里,规划区服务总人口远期 145 万人。
2、规划期限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致,为2018—2030年。
其中:近期:2018—2020年;远期:2021至2030年。
三、规划目的1、优化北海市中心城区的基层社区服务范围。
加快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社区组织、制度和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社区自治和社区管理服务功能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2、衔接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下一步控规编制提供依据。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区和谐,满足日益增长的社区生活需求,合理配置各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3、促进宜居城市建设,打造便捷的城市生活。
按照打造15分钟生活圈的理念,落实完善相关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4、为北海市社区服务中心的布局和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
为了科学合理编制规划,并为北海市社区服务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
四、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修编)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4、《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 50442-2008);5、《行政区划管理条例》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2004)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0)8、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2017年6月)10、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11、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创新社区管理服务的意见》(2013.08)12、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广西·宜居城市”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2016.08)13、《公安派出所建设标准(建设标〔2007〕165号)》14、《城市社区服务站建设标准》20141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201316、《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2005,内部发行)》17、《社区商业设施设置与功能要求》(SB/T10455-2008)18、《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2011〕19、《北海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20、《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21、《北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2、《北海市城市道路综合交通规划(2013—2030)》23、《北海市商业网点布局专项规划(2014—2030)》24、《北海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25、《北海市幼儿园、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用地专项规划(2015-2030)》26、《北海市居住区配套公建研究》(2012)27、《北海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2)28、各类基层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要求29、各片区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30、参考《上海市15分钟生活圈规划导则》32、国家、北海及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32、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意见。
五、规划主要内容本规划重点为中心城区社区公共设施服务范围和社区基层配套设施配套进行规划。
1、优化中心城区基层社区服务范围。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社区规划模式和经验基础上,以北海市中心城区现有社区地域范围为基础,按照有利于社区管理的原则,并综合考虑历史、地缘和未来发展规模等因素,从空间上对社区设施的服务范围进行合理的划分和布局。
2、优化基层配套服务设施布局。
按照有利于社区服务的原则,根据资源服务功能和服务半径的配置要求,并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人口规模、管理范围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会构成因素,对街道、社区两个层级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优化配置和布局。
最终使城市社区布局规划能够引领社区建设,能够满足居民群众的服务功能需求,能够满足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要求。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十五分钟、十分钟生活圈城市居住区配套公建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交通场站等,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包括社区服务设施、便民服务设施。
结合北海社区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及相关规划的情况,本次规划的基层配套服务设施配置项目主要以十五分钟、十分钟生活圈中配套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主,以及商业服务业设施中便民市场。
另外的商业网点、市政公用设施、交通场站设施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的专项规划落实,不纳入本次规划的基层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内容。
第二章现状分析一、现状基层社区服务范围主要存在问题1、现行基层服务范围不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随着北海市城市与经济的迅速增长,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扩展,特别是银海区的快速建设发展,城市空间的扩张,在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大力推行社区建设,实行村改居模式,但现行依然沿用着1995年划分的区-镇-村委三级管理,在城市建设区内大量的以镇-村委的乡镇模式进行管辖,这个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
2、基层社区和村委边界和城市发展格局交错,界限不清,区域的完整性有待提高。
在北海早期指导行政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政治、历史、文化军事、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划分,但随着北海市城市与经济的迅速增长,城市空间的扩展,在城市新区,如铁路南区域部分村委边界已基本不存在,已都被城市道路分割支离破碎。
同时由于城市用地的出让,存在同一个小区地块跨越两个城区的情况,如嘉和冠山海小区、和桂电区域。
3、社区辖区面积与人口分布悬殊,规模差异大。
旧城区社区划分面积一般都较小,约15公顷左右1个社区,如东街办和西街办的社区,而新城区及郊区的社区面积划分一般都较大,大的达到5平方公里,如马栏社区、驿马社区等。
各街道管辖的用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差异较大,小的如地角街道和侨港镇,常住人口只有 2 万人左右,大的如中街办,面积3平方公里,现状常住人口就达 10 万人。
4、社区规模参差不齐。
老城区社区规模普遍都较小,人口密度较大,新城区社区规模普遍较大。
社区规模过小则造成资源的浪费。
社区规模过大,服务不足不能满足需要。
5、行政管理不统一。
如驿马街道办铁路南区域,在2010年后,在行政上归银海区进行管理,户籍上归海城区管理,造成了基层管理与民众办事不方便。
二、现状基层服务设施主要存在问题1、社区服务设施的布局分布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存在部分管理机构位置并不在本辖区的情况,如中街街道办事处位于东街街道办辖区内,云南南路社区中心位于白屋社区辖区内。
2、部分设施服务半径过大有的社区规模较大,按照15分钟生活圈的服务半径,现状有许多区域无法覆盖。
3、社区服务设施规模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建设用地条件的限制,现状的社区服务中心用地面积都较小,基本都是独栋建筑,缺乏环境与活动场地。
在海城区部分老小区因地处居民聚集区中,不仅配套用房面积不足,而且质量较差,但近期很难进行改造或选址新建。
4、设施用地无保障现状部分社区服务设施,用地无法保证,部分依然为租用其它公司场所来办公,如铜鼓岭社区中心等。
5、社区功能亟待完善、文化体育设施缺乏从现状分析情况来看,社区居民对街道级和社区级的文体活动设施和场地、居家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的需求较高。
对于街道级各类设施,缺乏街道级体育活动场馆和场地;对于基层社区级设施,缺乏社区级体育活动场地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目前设施情况与发达地区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6、部分派出所辖区过大,老城社区治安任务重现状部分派出所辖区过大,社区治安任务重,如高德派出所,电建派出所、龙潭派出所等,其所辖的区域都比较大。
老城区的如海东、公园路、电建、高德等派出所,管理区域人员复杂,治安任务繁重。
同时现状社区治安管理与街道办辖区并未统一。
第三章总体布局规划第一节、基层服务范围规划一、基层服务范围规划策略1、服务范围与城市规划衔接社区服务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控规、城市人口分布、单元划分等相衔接,对社区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更好的规划和落实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2、部分镇改街、村改居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趋势,对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内的镇-村委进行重新调整,根据城市的发展逐步进行村改居、镇改街,实行街道管理体制,由以往的“镇—村”的管理转变为“街-社”的管理模式。
考虑侨港镇的特殊历史及是全国最小的建制镇,为争创特色小镇,规划对侨港镇不进行调整。
3、现状与发展需求相协调考虑现状街道办与社区居委管辖范围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土地出让情况,同第二节、总体布局规划一、规划目标1、社区划分目标在北海市中心城区构建便于居民自治、便于居民生活、便于城市管理、便于规划管理的城市社区空间体系,实现社区布局更加合理,社区规模适度、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较好地满足居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为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和谐社区提供基础性的支撑。
2、配套设施目标一是完善体系。
形成覆盖北海中心城区的完善的社区配套设施体系;二是提升品质。
建设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城市;三是服务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