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注社会热点,彰显责任本色

关注社会热点,彰显责任本色

关注社会热点,彰显责任本色-------------中国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关注度调查古人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而多年前,一位台湾的高中教师却说“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今天,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则体现了一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观念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生活个性化的社会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却出现了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的现象。

由此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进而开展了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我们本次调查的形式主要是发放问卷以及对个别同学进行采访交谈,问卷调查大部分是在网上进行,共获得有效问卷209份,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关注社会热点的原因,以及关注方式,由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问卷发放较少,在反映问题中难免有失偏颇。

下面我们就按照问卷的题目设置对调查的主要情况作简要分析:首先,是关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其中,79.8%的人认为自己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

您是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这一点非常让人欣喜,但仍有20%的学生丝毫不关注社会热点。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分析出一下几点:1.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却没有可靠地途径去了解社会热点问题。

比如我校的大一学生现在不能上网,也没有电视或者报纸,他们依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学习状态。

想要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只能通过周围同学的传递,这种途径是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都受到限制。

2.大学时代是青年人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但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缺乏在“大学生责任感”这方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修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眼中只不过是两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程。

3.在这个和谐社会中,大学生们往往缺乏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

他们生活在父辈创造的和平环境中,缺乏在社会中的历练,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缺乏了社会责任感。

远离了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安逸的生活小圈内,毫无危机感,认为出现什么样的社会问题都与自己无关。

4.在当代大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的。

但这种人也往往遇到一种令人苦闷的现状:自己满腔热血无处抒发。

我们的社会体制还不够完善,大学生头脑中一些好的想法与建议都没有途径去反馈和实践。

5.当今社会的整体风气就是浮躁与功利化的,在这种大环境下使得很多大学生以十分功利化的视角去看待社会。

他们只从个人和眼前的利益出发去看待社会问题,对那些貌似于己无关的事漠不关心。

此外,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统计发现,对于在学校里担任不同职务的学生,他们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率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一般学生为72.73%,班级干部为79.31%,院级干部为83.33%,而校级干部的关注率达到了100%。

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是和他的能力责任有一定关系的。

这也反驳了有些同学以没有时间精力去关注社会问题为理由的观点,因为往往职务越大,需要承担的责任越多,时间精力也越少。

可见,一个人是否去关注社会问题,直接取决于一个人赋予自己的责任感,更多的取决与主观而非客观因素。

当然,我们不是强调一种追求权力的意识,而是去思考权利与责任的关系。

当我们获得了某种权利时,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思考更多关注更多,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而在年级方面,大一大三的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较少,分别为57.14%和73.73%,而大二的关注率接近90%,大四和研究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则达到了100%。

我认为,主要是大一新生刚从高中走来,一些人还没有关注社会热点的意识;而大三的学生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忙碌,准备出国、考研或者找工作,一些人会因为太忙而忽略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但随着大学生一步步走向社会,更多的人会发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必要性。

那么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对于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又有何影响呢?调查结果显示,希望从事行政类和经管类工作的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率很高,分别为100%和92.86%;希望从事科研类工作的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人占83.87%;想要从事教育类职业和自由职业者的学生关注率较低,只有60%左右。

这组数据和我们预期的结果相近,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和希望未来从事职业与社会的关系紧密程度直接成正比关系。

行政和经管直接接触社会,而教育行业则是在校园这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中,自由职业者似乎体现出了特立独行的自我个性。

虽是意料之中且有一定因果关系,我们仍希望这组数据能有所改善。

希望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也应当多多关注社会问题,毕竟科学也是要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

而即使希望未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学生也应该加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首先,教育行业虽然相对独立和单纯,但仍不可能脱离社会。

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被教育者有着言传身教的影响,他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直接影响着被教育者。

对于那些希望从事自由行业的学生,是否可以考虑在实现自我追求的同时为解决这个社会的某些问题尽一份力,将自我的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就像一名自由摄影家可以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社会中需要我们关注的现象。

此外,对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的调查也值得我们思考,在当代信息社会,想要了解一条新闻并不难,真正有意义的是有自己的思考,真正起作用的是付诸行动。

但我们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在社会热点问题的了解程度上,36.8%的人“只知道有该事件发生”,43.7%“详细了解该事件的发展过程”,只有19.5%的“深入了解并有自己的看法”。

仅仅只有不到20%的学生选择了“深入了解并有自己的看法”,这一点非常令人遗憾,与此同时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社会热点的目的在于什么?是只要知道这些事就够了吗?我想不是的。

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些同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只是为了和大家聊天的时候能够有话题,在某方面显得自己很博学。

或许这有助于社交,但对于更深层次的意义却是一种错误的目的性。

世界瞬息万变,每一天都发生着不同的新闻事件,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件事都去了解,这样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所应当做的是抓住某些所感兴趣的问题,深入了解,思考,进而有自己的看法,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这样才能体现关注社会热点的真正意义。

首先,这培养了我们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是非观。

这对于一个大学生尤为重要。

在中学阶段,我们所获得的信息多来源于老师,家长,我们往往是被动的接受了他们所带来的思想和看法。

而大学却是更开放的环境,不管是从行动还是思想,我们都有了更多自己的选择,这促进了我们更快的成长和独立,而这一点也体现在我们的思想上,我们需要有更加成熟而独立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培养仅仅靠课堂上所学是不够的。

而关注并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就像是步入社会前的一种准备或者说是演练,它将为我们形成成熟独立更有深度的思想带来很大帮助。

其次,仅从自身的发展来说,一名大学生也应当去关注且深入思考社会问题。

从近几年来的一些报道我们可以看见有许多大学生为了逃避社会而选择考研读博,更有甚者选择遁入空门。

这些我们不愿看到的事实在某些方面也是源于这些大学生对这个社会的未知或者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对社会的恐惧和逃避。

那么对于这个纷繁而复杂的社会如何更快的认识和融入它呢?我想选择一个与自身相关的切入点是很重要的。

这就像面对大海我们感到敬畏,而面对溪流我们却感到亲切一样。

选择某些我们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深入思考,这将成为开启我们认识这个社会的钥匙,为我们日后自身的发展提供一种启示,而不再是突然面对社会的茫然。

最后,也是最重的一点。

我们之所以提倡去关注并深入了解社会问题,是因为我们需要去关心这个我们生存的社会。

人生于社会就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马克思说:“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2页)我们的利益是与国家与社会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有人说学生是一个国家的希望,那么我想一个关心国家关心社会的大学生就是这句话的直接体现。

古往今来,青年都应当是充满热血与激情的,我们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和完善,如何去使用我们的能力就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价值。

我们依稀记得那个声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而在当今,仍然存在如此之多的社会问题,这个社会仍需要为之奋斗的人!成为这样的人,体现了一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这个社会的感恩和回馈。

而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以上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认为,我们只是学生,没有精力也没有条件去行动。

的确,作为一名大学我们能做的事非常有限,但只有在今天关注并去深入思考这些社会问题,以此为动力鞭策,才能在明天以自己的能力去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为社会的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

毛泽东同志就曾在在揭露袁世凯的《明耻篇》上题字明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国仇,在我学子”。

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对待世态炎凉,世风日下的社会境况是不会有斗争精神的,更不会有所行动。

毛泽东同志曾对青年一代寄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给到底还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的未来将由你们来主宰!”的确如此,“青年智则国智,青年富责国富,青年强则国强”这就是我们大学生应该担当起的社会责任感。

在做了以上分析思考后,我们经过讨论,提出了对应当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的几点看法:1.可以在校园中成立相应的社团或组织。

将志趣相投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

更深入成熟的想法往往是在讨论中诞生的,思维的碰撞交流才能激发出灵感的火花。

此外,这样的形式也有助于带动更多的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由个人行为到团体行为,更有助于普及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2.思修,马哲等类似课程应有更多实践性。

现在大学已经开设了思修马哲等课程,这原本对于大学生的人生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但由于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们对此失去了兴趣,往往只是以考试为目的。

我们的课堂应当更活跃化,学生们可以由更多机会自由的发表自己看法,更实际化,老师可以提出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所学理论为学生分析,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想这一点是我们应当向西方国家所学习的。

3.社会应当给予大学生等多的关注。

大学生往往处于一个尴尬的年龄段,从法律上说我们成人了,有了更多的权利,但从现实来给看,作为学生我们仍处于一种弱势状态,我们不知道拥有哪些,又该如何去行使哪些权利。

现在的现状是很多有想法大学生却不知道该去哪里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

社会应当给予大学生更多发挥的平台,更多的聆听大学生的声音,这样才能给予大学生关注社会的动力,从形成良性循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