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未知来源:十堰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添加日期:11年06月20日
一、主动应对国家城市圈(带)发展趋势,明确十堰未来的发展走向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逐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国际化大城市圈及武汉、东北、山东、成渝、西安、中原、海峡等七大国家级城市圈(带)。
十堰从地理位置上处于武汉、成渝、西安、中原等四大城市圈(带)的中心位置,距离在300公里左右,从十堰的人口产业、辐射范围等方面来看,十堰无论与襄樊、南阳、安康等市怎样联接融合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圈。
所以,十堰在区域性大城市建设中,要主动应对上述四大城市圈发展趋势,一方面接收上述城市的辐射,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十堰的城市功能,放大其辐射效应。
从未来发展态势来看,十堰要坚持东进西出、南依北靠的发展思路,尤其是要以东进为主,首先就是要依靠武汉城市圈,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同时西连西安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南依成渝、北靠中原,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作,积极争取京津等受水地区的对口支持,把十堰建设成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在此基础上,主动融入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为此,特建议十堰市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从宏观上要充分考量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尤其是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规划,做好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工作。
二、在城市空间拓展上,要坚持靠山近水的原则
随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十堰市城区发展空间已基本饱和,拓展发展空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
市委、市政府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问题十分重视,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立足十堰、郧县发展实际,提出了推进市县对接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7月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市县对接发展工作会议,对推进这项工作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我们认为,十堰在城市空间拓展方面要坚持“靠山近水”原则,体现东进、北联、西扩的发展思路。
靠山,也就是靠近武当山,向东拓展发展空间,切实发挥武当山的龙头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之一。
另一方面要近水,也就是向北发展,靠近汉江、靠近郧县县城发展;向西靠近黄龙镇及堵河下游发展,从而使十堰成为依山傍水、既有山的凝重、又有水的灵性,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现在的问题是向北发展、与郧县对接扎实推进,而向东发展则动静不大,形成强烈反差。
建议市委、市政府对东向发展问题也要给予高度重视。
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进一步解决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既要做好十堰市与郧县的对接,也要做好十堰市与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规划上的对接工作。
在坚持东进、北联、西扩的发展思路时,建议优先考虑开发东部新城区。
其理由:一是规划先进。
东部新城区的规划是世界著名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德国ISA国际设计集团编制的《十堰市东部新城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体现了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新理念。
二是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汽车产业。
三是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推进区域性服务中心建设。
三、应对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十堰被列为限制开发区。
这就意味着十堰在未来产业发展的门槛将进一步抬高,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因此,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主动适应这一要求,调整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着力培育生态环保产业,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第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要推进有机循环农业试点,建设生态经济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绿色工业园区;包装国家级的生态建设大项目,如生物能源、林特产品深度加工、生态园林、生态房地产、生态环保工业等。
同时,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积极争取并大力承接国家生态建设投入。
第二,要在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生态宜居城建设力度。
鼓励和支持房地产企业开发具有山城特色的山地生态别墅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鲜明的建筑特色吸引周边地区乃至大城市人口到十堰居住;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环保指标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区污水、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推进“三城联创”,进一步美化、绿化城区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区供水、供气、交通、购物、文化娱乐、健身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以社会治安阵地式防控体系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平安社区;加快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打造“和谐十堰”。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与水源区各兄弟城市的协作,以论坛、联席会议等形式建立联合协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积极争取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
第四,为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建议市委、市政府在考核各县市区的发展目标时,进一步增大生态环保等绿色GDP指标在考核体系中的比例,鼓励支持各县市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建设。
四、在资源开发利用上,要把水资源纳入重要议程
十堰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存量,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等等,随着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为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特别是水资源,这是21世纪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十堰市的优势资源。
全市水资源总量401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有“世界水都、亚洲天池”之美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后每年将从丹江口水库调水100
多亿立方米。
丰富的水资源将成为十堰未来发展的后发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此特建议市委、市政府在编制“十二五”规划,要着力打好“南水北调”牌,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予高度重视。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对水资源的认识。
加强对水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稀缺性以及开发利用价值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市民对十堰水资源的突出优势和巨大开发前景达成共识,为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要大力发展饮用水产业。
以农夫山泉丹江口基地为基础,加大开发库区优质矿泉水的力度,着力打造调水源头矿泉水品牌,力争把十堰建成全国最大的生态饮用水基地。
三是要加快水资源系列开发。
大力发展水商品、水产生态养殖、水体旅游以及水体养护,形成产业规模,把水产业培育成十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四是要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品牌优势,加强与受水城市的联系、对接工作,争取受水地区对口支援;争取国家有关补偿扶持政策,力争吸纳有关项目和资金。
五、抢抓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机遇,扎实推进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建设
“十一五”期间,十堰市交通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交通枢纽城市已初显端倪。
“十二五”期间,随着一个机场(武当山)、三条铁路(三门峡——十堰——宜昌、郑渝、武汉至西安高铁)、三个码头(武当山、丹江口、郧西)、五条高速(十房、谷竹、十白、郧十、十巫)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的推进,十堰必将成为集水、陆、空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城市。
因此,我们“十二五”规划要积极应对这一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区域性服务中心建设。
要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完善商贸服务功能,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十堰打造成集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商贸物流中心,建成全国二级物流枢纽。
一是要建设各具特色的街区或商贸区,打造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城市。
要注重营造城市商业氛围,大力发展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等比较优势明显的现代服务业,提高购物、餐饮、旅游、休闲、娱乐、商务等融合程度。
加快建设城区大型现代商业购物中心,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
建设十堰国际会展中心,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筹办一批高层次展会和论坛。
二是要以大宗商品市场为平台,打造区域性仓储物流中心。
依托汽车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交易市场,提升中国(十堰)汽配城品牌效应,形成辐射全国的汽配集散中心。
要进一步加大培育一批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力度,形成联结城乡、辐射周边的市场体系。
同时,加强湖北口、蒋家堰等边贸市场和城镇集贸市场建设,发挥边贸城镇在市场流通中的传导作用,形成由十堰中心城区到边贸城镇对毗邻地区的梯次市场辐射。
三是要提升城市金融水平,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要按照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建设的目标,编制好《十堰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纲要》,吸引国内外金融、期货、保险机构在十堰市设立分支机构。
争取国家支持,在十堰筹建大宗商品交易所,推进期货市场发展。
同时,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或企业集合债券;鼓励优势企业在中小板块或创业板块上市募集资金,为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