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名校物理高考百题实验狂刷集锦一、实验题1.某学习小组通过实验探究一电器元件(额定电压为2.5V,额定电流为0.4A)的伏安特性曲线。
现实验室备有下列器材:A.灵敏电流计G(量程为Ig=3mA,内阻Rg=100Ω);B.电流表A(量程为500mA,内阻约为1Ω);C.滑动变阻器R1(阻值范围为0∼10Ω);D.滑动变阻器R2(阻值范围为0∼100Ω);E. 电阻箱R0(阻值范围为0∼9999Ω);F. 电源E(电动势为4V,内阻不计);G. 开关S及导线若干。
(1)在描绘该电学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时,要将灵敏电流计G改装成量程为3V的电压表来满足测量要求,则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R0 =________Ω(2)为了方便调节,测量的准确度较高,请将图甲中的实物电路图补充完整____________。
其中滑动变阻器应选择_________(填“R1”或“R2”)。
(3)作出的的I−U图象如图乙所示,当流过该元件的电流为0.34A时,该元件的电阻为______Ω,功率为______W。
(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如图所示,在“探究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带铁芯的线圈A、线圈B、电表及开关已部分连接。
(1)请使用两根导线,将电路补充完整_______。
(2)此实验中使用的电表是___________。
A.灵敏电流计 B.倍率适宜的欧姆表(3)在实验时,如果线圈B两端不接任何元件,则线圈B中将______。
A.因电路不闭合,无电磁感应现象B.有电磁感应现象,但无感应电流,只有感应电动势C.不能用愣次定律判断感应电动势方向D.可以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动势方向(4)如图所示,若线圈B中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可能是因为________。
A.线圈A通入顺时针方向的电流,且正从线圈B中取出B.线圈A通入顺时针方向的电流,且其中的铁芯正被取出C.线圈A通入顺时针方向的电流,且正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小D.线圈A通入逆时针方向的电流,且正在断开电源3.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中(1)电火花计时器工作时,使用______电源(选填“直流”或“交流”),电压为________V;穿纸带时,纸带位于墨粉纸盘_________方(选填“上”或“下”)。
(2)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则打点时间间隔为_________s,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用毫米刻度尺测出各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则x AE=_________cm。
4.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记录了下列实验步骤。
A.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绕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B.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C.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D.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1)合理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
(填写步骤前面的字母)打点计时器使用频率f=50Hz的交流电源。
在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得到的纸带上,舍去前面较为密集的点,每隔4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测得相邻计数点间距离为s1=7.05cm、s2=7.68cm、s3=8.33cm、s4=8.95cm、s5=9.61cm、s6=10.26cm,如图所示。
(2)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s;(3)打下A点时物体瞬时速度的大小是______m/s;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_m/s2。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5.(1)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统称为打点计时器。
其中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时,电源要求是_____A.220V直流 B.220V交流 C.4~6V直流 D.4~6V交流(2)利用下图装置可以做力学中的许多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A.用此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必须设法消除小车和滑轨间的摩擦阻力的影响B.用此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必须调整滑轮高度使连接小车的细线与滑轨平行C.用此装置“探究加速度a与力F的关系”时,每次改变砂和砂桶总质量之后,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D.用此装置“探究加速度a与力F的关系”时,应使砂和砂桶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3)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加速度a与力F、质量m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图,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拉力F等于砂和砂桶总重力,小车运动加速度可由纸带求得。
①如图乙所示是该同学在某次实验中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A、B、C、D、E、F是该同学在纸带上选取的六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有若干个点未标出,设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该同学用刻度尺测出AC间的距离为S1,BD间的距离为S2,则打B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v B=__________,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__________。
②某实验小组在实验时保持砂和砂桶总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及对应的1/m数据如表中所示。
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丙坐标纸中作出拉力F不变时a与1/m的图象。
______________/ kg-1③根据图象分析,得到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同学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了几条较为理想的纸带.他已在每条纸带上按每5个点取好一个计数点,即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依打点先后编为0、1、2、3、4、5.由于不小心,几条纸带都被撕断了,如图所示.请根据给出的A、B、C、D四段纸带回答:(1)B、C、D三段纸带中选出从纸带A上撕下的那段应该是________;(2)打A纸带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2.(3)打计数点4时,对应的物体速度大小为_________m/s.7.用如图1所示得实验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小车为研究对象,为了便于探究、减小误差,应使小车质量M与砝码和盘的总质量m满足M (填“远大于”或“选小于”m.(2)实验中打出得纸带如图2所示,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其中x1=7.05cm,x2=7.68cm,x3=8.33cm,x4=8.96cm,x5=9.60cm,x6=10.24cm,由此可以算出小车运动得加速度是m/s2.(交流电频率为50Hz,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3)通过实验得到如图3①所示的图象,造成当M一定时,a与F不成正比的原因可能是:在平衡摩擦力时木板与水平桌面的夹角(填“偏大”或“偏小”).(4)重新平衡摩擦力后,验证外力一定时,a与M的关系:通过多次实验,甲、乙两同学利用各自得到的数据得到的关系图象,如图3②乙所示.该图象说明在甲、乙两同学做实验时(填“甲”或“乙”)同学实验中绳子的拉力更大.8.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1)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与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3)下列方法中,有助于减小实验误差的是_____A.尽可能使OB和OC两细绳的夹角大些B.尽可能使两弹簧秤的读数相差大些C.尽可能使OB和OC两细绳与纸面平行9.某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他们平衡了摩擦力,用天平测出小车的总质量,用细线所挂钩码的总重代替小车所受的牵引力大小F.(1)他们还在实验时调节木板上定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线与木板平行.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A.避免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抖动B.使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迹清晰C.保证小车最终能够做匀速直线运动D.使细线拉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2)实验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乙所示,O、A、B、C、D是在纸带上选取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的点未画出,AB、CD间的距离分别为x1、x2,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3)下表录了小车质量一定时,牵引力大小F与对应的加速度a的几组数据,请在图丙的坐标中描点作出a-F图线.________________.10.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小车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A.如图所示,安装实验器材;B.调节轨道的倾角,轻推小车,使小车恰能做匀速直线运动;C.在小桶内放入适量细砂,测出小桶和砂的总质量;D.将小车放于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将小桶通过细绳挂在小车上,接通电源,释放小车,得到一条打好点的纸带;E.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桶及砂的质量,再做几次实验;F.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算出每条纸带的加速度a;G.将各次实验中的数据填入表中,做出a- F图象。
结合上述实验步骤,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在下列实验器材中,需要使用的有________和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电压合适的50 Hz交流电源 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C.刻度尺 D.秒表(2)在步骤B中,通过调节垫块的位置,来调节轨道斜面的倾角,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纸带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将计算结果填入表格。
①以加速度a为纵轴、力F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纸上描点,如下图所示。
请在该图中用“+”标出第5条纸带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a - F图象。
_______②观察a - F图象,可以判断小车的加速度a与力F的关系是成________(填“正比”或“反比”)。
③根据你完成实验的实际情况,a - F图象的斜率应与_______________有关。
11.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
(1)本实验应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A.控制变量法 B.假设法 C.理想实验法(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A.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改变小车所受拉力的大小B.在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时,应改变小车的质量C.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作出图象容易更直观判断出二者间的关系D.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大小总等于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大小.(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若取车的质量M=0.5kg,改变砝码质量m的值,进行多次实验,以下m的取值最不合适的一个是____________A.m1=4g B.m2=10g C.m3=40g D.m4=500g(4)在平衡小车与长木板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