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
在众多的成功教育中,不断有“虎妈”的实例出现,但我们不提倡机械重复的“苦教”和学生索然无味的“苦学”,“猫爸”更顺应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求知,求新,求美,求乐。

这就要求教育活动同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寓教育于快乐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陶冶美的情操,快乐成长。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寓教于乐”的原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程颢阐释道:“学至于乐则成矣。

笃信好学,未知自得之为乐。

好之者,如游他人园圃。

乐之者,则已物尔。

”由此可见,“乐”应是学习中的最高境界,是最能实现学习目的的最佳境界。

墨西哥建了一个“儿童城市”让小朋友扮演各种大人的角色,面对将来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寓教于乐。

家长只需付约80多元(人民币)买一张入场券,他们的孩子便可以获300多元的支票代用券,在这个乐园中寻找自己的新生活。

孩子们要自己去银行把支票代用券兑换成现金代用券,甚至开一个自动提款卡户头。

如果钱花光了,就得自己找工作谋生。

例如在城内的医院当护士,也可当警察,收银员或服务生。

10——15分钟的工作,就有20多元收入。

在6700多平方米的巨型儿童乐园中,儿童可过着类似大人的生活,孩子们在这里不知不觉中学习到怎样运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半小时接触到的东西,可能终生都不会忘记。

实践证明,育人的历程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它不仅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实施教育和研究教育的过程,从中去观察,体验,记录和思考教育与学习的过程寻找教育与学习之间的联系。

一、呵护孩子的心灵。

孩子好像幼苗一样,需要教育者的细心呵护。

在学生成长的路上,有周围的人不断的鼓励,他就会在跌倒后,勇敢地站起来,继续向前拼搏。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上。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

"教师要学会善于抓住契机,充分表扬和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之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到自身的价值,从心灵深处去产生积极改变的动力。

人们常说:教鞭下有瓦特,冷嘲中有牛顿。

实际上,我们身边的学生更多的是一些小草,他们将来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注定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

他们顽强地拼搏着,奋斗着,渴望阳光与雨露。

教育,就是让乔木长成更高大的乔木,让小草长成更茂盛的小草。

不是吗?
让孩子的脸永远面向阳光,让他们的脸上不再有阴影。

细心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同时,也使老师感受快乐。

二、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
从孩子出生,到会笑、会爬、会开口说话……,我们总能感受到成长的神奇力量。

但是,应该没有一个孩子,在会说话以后就对他们的父母说:“妈妈,长大了不要让我上学啊!我讨厌上学!”。

对待成长,孩子们是非常积极和主动的。

那么,孩子们既然对学习本身是充满好奇的,而良好的兴趣培育也是大家所期望的,那孩子的兴趣是如何引导呢?
(1)识别兴趣爱好。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在情绪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爱好与追求。

这种爱好与追求最初表现在孩子的好奇,好动上。

外界事物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眼前的事物,由陌生转向好奇,即而常常会动手摸一摸,用眼看一看,用鼻嗅一嗅,用嘴尝一尝等,力求探索其中的
奥秘。

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兴趣越浓,应从孩子的活动中,识别其兴趣、爱好,帮助孩子选择奋斗的方向。

例如:有些孩子一听到音乐,就自然地打起拍子或随音乐节拍晃动等,这说明孩子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长可引导孩子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或进行音乐理论和技能的学习。

鲁迅先生的儿子,所以不搞文学而学习物理,也是根据他自己的兴趣发展的。

(2)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

发现了孩子的某些兴趣以后,要精心安排教育的方法,在发展兴趣的同时,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实施,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学习任务。

如孩子对语言简炼、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故事感兴趣,可根据孩子现有的水平制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内容,让孩子通过富有兴趣的学习,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3)广泛兴趣的培养。

谁都希望有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孩子的某种兴趣得到发展,这只是单方面的教育,还应帮助孩子发展较广泛的兴趣。

因为广泛的兴趣培养,能使孩子获得全面、广博的知识。

只有单一的学科和兴趣是不能适应当今科技的发展的。

所以在培养孩子的某种兴趣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获得全面的知识。

三、顺应孩子玩的天性。

所有的孩子都有玩的天性。

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是寓教于乐的中心。

在玩中孩子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玩使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提高。

在玩中,他们能接受到各种感觉信息的刺激,能探索和尝试各种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这为幼儿发展感知觉、感知运动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创造力等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而且,孩子在玩中的每一个行为,都与他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意识相联系,因而在这些活动中孩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自信心、自尊、独立等逐渐建立起来。

尤其是孩子能在玩中获得满足感、愉快感和成功感。

在玩中孩子的智慧得到了启迪。

在玩中孩子的神情专注起来,”工作”踏实起来,性情坚定起来。

此时孩子们的观察力,注意力集中了,思考和判断能力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

在琢磨种种玩水的方法时,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了发展的机会。

伴随着这种玩,孩子们学了,身心发展了。

这那里是浪费时间,这难道不是发展智慧的最好活动吗?
在玩中孩子的社会行为和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孩子玩需要伙伴,这就为发展孩子的社会行为---交往能力和语言能力提供了机会.合作,分享, 谦让,轮流,助人, 竞争,维护自
己的权利,这些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才能掌握,而玩儿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场合。

同样孩子与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人一起玩时要和伙伴交换意见, 了解伙伴的不同想法,清楚地进
行自我表达,说服别人或改变自己的想法 ,这会促使孩子学习理解别人的情感,学习站在
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从而更好地和别人沟通,体验人和社会相互影响的各种因素。

如有些游戏在玩上是有一定之规的.孩子在享受玩儿的快乐的同时,也需要遵守玩儿的规则。

在玩儿中孩子们了解,学习并遵守规则 ,这对于他们今后接受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十分有利。

在玩中,孩子的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的世界也不总是阳光灿烂,他们也有不顺心的时候, 玩儿可以使孩子忘掉烦恼和不快。

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在做玩儿之前还满脸的委屈,浑身的拘谨,一旦投入到玩儿中,脸上的不快就很快消失。

他们边玩边喊边叫, 简直就换了一个人。

此时倘若注意倾听或观察孩子玩,你就会更加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

在和孩子一起玩时双方都感受了爱,享受了快乐 ,这种玩增进了双方的情感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四、利用孩子好模仿的天性。

孩子都好模仿,适当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先进事迹,形象地感染孩子的心灵通过榜样人物的言行,把深刻的思想原理、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其教育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可行性。

英国的学者菲尔丁说:“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强烈地铭刻在人们心里。


寓教于乐,对大人和小孩来说都是一种愉快。

父母或老师在轻松的气氛中施教,能从孩子的童贞里重新拥有久违的心灵纯净,孩子在没有威逼利诱的环境中学习,身心能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并且能以尊敬而非恐惧的目光来注视大人。

爱是要讲究方式的,“棍棒下出孝子”的古训早已过时,学会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天性,这是现代父母及教师应该具备的观念和素养。

陈铭
2012.2.8。

相关主题